解密德雷克方程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奥兹玛”计划之后,德雷克组织了一场会议,邀请一组科学家来商讨通过观测来寻找地外智慧生命的前景和陷
  阱。1961年11月,10位射电技术员、天文学家和生物学家在绿畔聚集,参加了这场为期两天的会议。当时参会的人当中,有年轻的卡尔·萨根以及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学家马尔文·卡尔文。卡尔文在参会时获悉自己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在准备这场会议时,德雷克列出了一个著名的方程:N=R×fp×ne×fl×fi×fc×L。
  今天,这一串字母和运算符号经常出现在T 恤、咖啡杯以及汽车保险杠的招贴上。它比它看起来还要简单。N代表我


  们银河系中目前存在的“可观测文明的数量”,这个数字是一组更加易于检测的未知参数的积。R是银河系中每年诞生的恒星数量,fp是这些恒星中具有行星系统的比例,ne是典型类太阳系中类地行星(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潜能)的平均数
  量,fl是这些行星中真正能够孕育出生命的行星的比例,fi是具有生命的行星中能够进化出智慧生命的比例,fc是这些智慧生命中能建立星际间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比例,L是这种能进行通信的文明存在的平均寿命。
  德雷克方程不但直观,而且迷人。通过把一个宏大而且未知的主题分解为一系列更小、更好研究的问题,SETI成了
  具体实在的努力,让地外生命是否存在这个问题具有了科学分析的基础。


  从那时开始,天文学家和生物学家就一直在寻求这个方程的答案。第一眼看上去,让其得到一个合理的估值并不难,但是计算出能够进行通信的智慧生命的数目并不简单。自1961年起,这个方程中一部分参数的取值已经得到确定,但
  至少有三个是极度未知的。
  我们银河系当中恒星形成的速率大概是每年一颗,R=1;第二个参数fp可能是小于1的,因为不是每颗恒星都有行星
  系统;如果一颗恒星有行星系统,那么它拥有两到三颗具有液态水的适宜生命产生的行星和卫星,看上去是一件很合理
  的事,因此fp和ne的乘积或许接近1;乐观主义者会说生命会在它能够产生的任何地方产生(fl=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过程最终倾向于演化出智慧生命(fi=1);如果研发出电力和广播技术,并因此产生交流的需求,没有哪种智慧文明能存在多久fc=1)。在这种最乐观的情境下,德雷克方程被简化为N=L(拥有技术的智慧文明存在的平均年寿命)。如果L 的值是10万年,我们的银河系中就有10万个可以跟我们聊天的文明。这还是假设在一颗行星几十亿年的寿命当中,只产生一个这样的文明。


  10万这个数字意味着每400万颗恒星中就有一个发射无线电信号的文明——这是足由。如果它们在银河系中随机分布,最近的一颗离我们或许有500光年。双向通信会占据人类文明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单向通信是可行的。
  然而,虽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射电望远镜、信号接收技术和计算机运算能力都有了巨大的提升,40年的SETI计划却没有能够搜寻到任何信号。诚然,候选的无线电信号具有极大的“参数空间”(候选频率、天空中的位置、信号强度、频率飘移速率、占空比等),与此相比,已经检测的只占很小一部分。但至少我们发现,我们的银河系没有被波长2 1厘米氢频谱的强大外星无线电信号占据。1961年的时候没有人能下这个结论。
  我们是不是对德雷克参数的取值估计过高了呢?拥有技术的文明的平均寿命是不是很短?或者,是不是天文学家漏
  掉了其他更细微的方面?

其他文献
对中国的科幻迷来说,过去的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刘慈欣先生的小说《三体》英文版终于为中国人捧回了科幻  界的圣杯。与此同时,《三体》系列小说中的许多概念与设定,比如三体问题、黑暗森林状态、维度打击等,都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议论。透过这些议论,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那一条隐藏在整部小说背后的著名的科学悖论。对科幻界来说它就像是一个白洞,能够不断吐出激动人心的文学点子;而在科学界,它更像是一个黑洞,盘踞
期刊
目前,有关粗糙云的成因仍不明确。这种不寻常的大气结构虽然看似凶恶,却不是恶劣天气的前兆。相较于多数云的平坦底部,粗糙云的底层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张摄于新西兰坎特伯雷汉默泉的主题影像,因为阳光侧照的缘故,极为清晰地呈现了粗糙云的细微结构。
期刊
国际空间站是迄今人类建造的最大型的太空结构。这幅呈现空间站的影像,是由现在已退役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2010年长达一星期的停泊之后拍摄的。图像中,亮蓝色地球横贯影像上端,和底部黝黑的星际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期刊
想要来一次太阳系边缘的快速旅行吗?不妨考虑搭乘日球层顶静电快捷系统。这个正在测试之中的概念系统,可能只要10年至15年就能跨越超过100天文单位的距离。它使用先进的电太阳帆,依靠排斥高速太阳风质子而取得的静电力来产生推力。
期刊
如果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瞬间消失,空间是否还会存在?艾萨克·牛顿的答案是肯定的。在牛顿的眼中,空间就像《星际迷航》里的全息甲板——一个三维的虚拟现实网络,上面投射有模拟的人和物。正如牛顿在其《原理》中所写:“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且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这一理论在日常生活中颇具说服力。我向东走,你向西走,但邮局仍在原地不动:参照系保持不变。但与牛顿同时代的德国数学家和哲
期刊
在大约40年前的一天,射电天文学家杰里·艾曼(Jerry Ehman)正在对天空的一部分进行扫描,希望能够探测到来  自外星文明的信号。就在那一瞬间,艾曼突然注意到了某种信号。这个信号短促得令人难以置信,在无线电波的海洋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又是如此鲜明突出——似乎是某种转瞬即逝的广播。在打印出来的信号纸上,艾曼用红笔将这个信号圈了出来,并且写下一个词:“WOW!”(哇哦!)  这个信号现在
期刊
地外文明搜寻(译者注:地外文明搜寻,即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英文简写为:SETI)是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截至目前已经有大约60年的历史了。在这60年的历史中,虽然地外文明搜寻的工具和策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至今我们仍没能找到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确凿证据。  TechCrunch网站(译者注:TechCrunch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博客网站)对
期刊
我们对外星生命的了解真令人感到震惊:它们建造了以技术为驱动力的文明以及驰骋于星系间的宇宙飞船,创建了围绕它们所定居星球的能量获取系统,从星际向我们发出了无数问候。我们不能肯定未来某一天当它们收到我们的广播后,是否也会激动无比地期盼我们下一次令人惊喜的开播——但现在看来这个赌注胜算很大。  这一切我们是如何得知的呢?这不是通过科学发现常用的观察法,而是我们知道这样说合情合理。因为我们在电影  里看到
期刊
如果你身边恰巧有一位天文爱好者,也许你会时常看到他(她)好似蚂蚁搬家一样拖着沉重的旅行箱上山下乡,去野外观星,这时你或许会以为他们是特地去观看什么壮观的天象。事实上,我们头顶的星空是很静谧的,除了偶尔飞逝的流星,并没有什么特别刺激眼球的东西。而他们之所以选择在那一天出行,无非是三个因素刚好凑在了一起:晴天、无月、周末休息。这种日子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晒被子的好时机,而对天文爱好者却意味着一场期
期刊
它们有着大大的眼睛和单薄的身材。它们就是面目狰狞的小绿人,每个影迷心目中的外星人形象,一群来自另外一  个遥远世界的、神秘莫测的居民。在无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中,它们都扮演过配角,这些秃顶的小矮人已经成了这些电影和电视节目中标志性的角色。  但是,迄今我们也没有见过一个真正的外星人。实际上,我们甚至从来也没搞清楚真正的外星人是否存在。  最近,天文学家已经在银河系中与我们邻近的区域内发现几千颗行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