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普遍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未能重视价值观多元化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即是其一。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巩固均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论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由于价值观多元化而导致价值观失衡等现象,提出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意义,并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白丽丽(1985-),女,辽宁鞍山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余林(1970-),男,四川岳池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重庆 450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测评体系与发展状况研究(项目编号:08XKS012)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地研究。然而,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焦点都集中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却未得到学者们应有的重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学习、就业、经济等压力或者环境、交际、恋爱等不适,但是在解决心理问题的时候总是感到情况要复杂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影响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周围事物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个体心目中的轻重、主次地位。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它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外界事物的输入总是通过认知(主要是价值观)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意义。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转型时期的中国既是一个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与后现代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个人的价值追求各异、亟需磨合的社会。正是在这种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中才出现了认同缺失、抉择失据、方向难定等问题,进而造成心理上的极度“失态”和失衡,心理问题急剧增加。
丁立平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发现,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由思想问题造成的,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价值观的干预,而不能简单地归为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中通过对咨询者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干预和引导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彭晓玲等在对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分析后发现,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
2.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方案的合理性难以界定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界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方案所依据的价值指针不够明朗,或者说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方案的合理性难以界定。比如,对于一个持有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者来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心理是正常的,可是对于那些持有现代价值观的教育者而言,“利人利己,公私兼顾”才是值得提倡的,而在持有后现代价值观的教育者看来,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心理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3.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难以巩固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社会个体,尤其是那些持有后现代价值观的人,更愿意自己对自己的“自由”负责,外在的干预常常被他们看作是一种对个人自由的妨碍。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许多大学生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容易产生心理失调、病态心理,甚至形成相互冲突、矛盾的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因此,当前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多时候,与其说心理问题突出,不如说是价值观问题突出,与其说是心理失衡,不如说是价值观迷失。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关系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流与核心价值,也是整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必须拥有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的、稳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和反映了民众共有的心声和愿景,成为民族共同的追求和价值支撑,必然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2.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化价值观的关系
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处理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离开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确立多元价值与主导价值相协调的理念,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各种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社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应该是共同的,这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协调、科学发展的保证。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正处于完善和成型阶段,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当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目前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让学生清楚自己在遇到社会问题时应当做出什么样的社会评价,以及自己做出什么样的价值选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代替多元化的价值观,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统摄多元的基础上,倡导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和统一行为规范。
(2)正确对待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当代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同交织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多元文化的出现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承认,目前青年学生价值观所呈现的多元化倾向,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思想观念上的历史性变更及与经济、科技的现代化同步的一种时代进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以宽阔的胸襟理性对待文化的差异和多元,在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对支流价值进行规范和引导,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三、如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垂范,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统一起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践行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这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依靠一支真正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才能实现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协调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方向。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模式,为落实“价值观”提供配套教学方案
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灌输模式能够达到的,它必须落实到校内外的各种相关活动之中,落实到学生的行为选择上。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情境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是指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在感同身受中接受教育主体对价值观的传播。
(2)案例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是指利用能够体现一定的价值冲突的案例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大学生自我甄别,从而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
(3)双向互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实现教育目标。
(4)比较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认同。
3.拓展教育途径,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渠道
在现代普遍联系的社会条件下,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有机联系,发掘多种教育途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巩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一位大学生都无法抗拒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在接受后自觉追求;家庭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的思想品行、性格、习惯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具有学校和社会不可替代的特点,比如,感染性、长期性、针对性、灵活性等。
4.拓展校外教学基地, 为落实“价值观” 提供现实支撑
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现状来看,高校价值观知行相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实践环节的忽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应该重视和支持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调研考察、创新比赛等等,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知识和思想。
四、结束语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注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大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其价值观现状和心理健康既与其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又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实施、密切配合,努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合力。在当今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合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田华生.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才智,2008,(15).
[2]邱阳,赵光弟.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
[3]宋新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职业时空,2009,(3).
[4]尤世红.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5]杨绍维,戴喜梅,徐静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6,(6).
[6]韦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8,(5).
[7]刘建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
[8]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9]邓志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10]钱永才.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11]龚成,曾兵.价值观多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9).
[12]张佩珍.转化与泛化: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13]谢维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14]庞彤彤.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性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15]尹彦.心理机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教育评论,2009,(1).
(责任编辑:苏宇嵬)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白丽丽(1985-),女,辽宁鞍山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余林(1970-),男,四川岳池人,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心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重庆 450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测评体系与发展状况研究(项目编号:08XKS012)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地研究。然而,大部分学者的研究焦点都集中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过程,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却未得到学者们应有的重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人们往往把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学习、就业、经济等压力或者环境、交际、恋爱等不适,但是在解决心理问题的时候总是感到情况要复杂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影响问题。
一、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影响
价值观是指周围事物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在个体心目中的轻重、主次地位。价值观作为一种认知,它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外界事物的输入总是通过认知(主要是价值观)的转换,而使刺激具有了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意义。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健康及其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转型时期的中国既是一个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与后现代价值观并存的社会,又是一个社会、组织、个人的价值追求各异、亟需磨合的社会。正是在这种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中才出现了认同缺失、抉择失据、方向难定等问题,进而造成心理上的极度“失态”和失衡,心理问题急剧增加。
丁立平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发现,大学生大部分的心理问题是由思想问题造成的,必须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价值观的干预,而不能简单地归为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中通过对咨询者进行有效的价值观干预和引导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促进健全人格的培养。
彭晓玲等在对大学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分析后发现,价值观与心理健康存在正相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出主体化、世俗化、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共同特点,但不同心理健康程度的学生存在差异。
2.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方案的合理性难以界定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至今仍没有形成一套适合中国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心理健康的评判标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界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方案所依据的价值指针不够明朗,或者说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方案的合理性难以界定。比如,对于一个持有传统价值观的教育者来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心理是正常的,可是对于那些持有现代价值观的教育者而言,“利人利己,公私兼顾”才是值得提倡的,而在持有后现代价值观的教育者看来,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心理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
3.价值观多元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难以巩固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里,社会个体,尤其是那些持有后现代价值观的人,更愿意自己对自己的“自由”负责,外在的干预常常被他们看作是一种对个人自由的妨碍。在多元价值观并存且相互冲突的复杂环境中,许多大学生难以依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合理而准确地选择和认同某一社会价值观念系统,从而陷入无以参照、无以归附的境地,容易产生心理失调、病态心理,甚至形成相互冲突、矛盾的双重人格乃至多重人格。因此,当前对于大学生而言,很多时候,与其说心理问题突出,不如说是价值观问题突出,与其说是心理失衡,不如说是价值观迷失。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价值观多元化的关系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流与核心价值,也是整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大学生必须拥有的。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社会主义基本的、长期的、稳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理念,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它支撑着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的行为指向和行为准则,从深层次影响着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中的思想方法与行为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和反映了民众共有的心声和愿景,成为民族共同的追求和价值支撑,必然长久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价值判断。
具体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
2.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多元化价值观的关系
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正确处理价值观多元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离开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确立多元价值与主导价值相协调的理念,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同一社会虽然可以有各种并存的思想价值体系,但社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应该是共同的,这是一个社会健康、稳定、协调、科学发展的保证。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我们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正处于完善和成型阶段,所以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当让学生明确什么样的价值观才是目前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让学生清楚自己在遇到社会问题时应当做出什么样的社会评价,以及自己做出什么样的价值选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并不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全代替多元化的价值观,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统摄多元的基础上,倡导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和统一行为规范。
(2)正确对待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当代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共同交织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中。在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中,多元文化的出现是客观的,也是必然的。我们应该承认,目前青年学生价值观所呈现的多元化倾向,是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一种思想观念上的历史性变更及与经济、科技的现代化同步的一种时代进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以宽阔的胸襟理性对待文化的差异和多元,在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对支流价值进行规范和引导,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三、如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率先垂范,努力把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统一起来,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践行自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这是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依靠一支真正高水平高素质的队伍,才能实现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协调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才有可能在更深层次上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发展的方向。
2.创新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教学模式,为落实“价值观”提供配套教学方案
价值判断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灌输模式能够达到的,它必须落实到校内外的各种相关活动之中,落实到学生的行为选择上。基于此,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1)情境教育模式。情境教育是指根据教育内容和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典型场景,使学生在典范的激励中,在感同身受中接受教育主体对价值观的传播。
(2)案例教育模式。案例教育是指利用能够体现一定的价值冲突的案例组织课堂教学,通过大学生自我甄别,从而使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内化。
(3)双向互动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问题,通过和学生的对话、交流、研讨,达到教学相长,实现教育目标。
(4)比较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具体价值观教育问题,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认同。
3.拓展教育途径, 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效渠道
在现代普遍联系的社会条件下,要充分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有机联系,发掘多种教育途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巩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每一位大学生都无法抗拒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影响,高校要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在接受后自觉追求;家庭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的思想品行、性格、习惯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具有学校和社会不可替代的特点,比如,感染性、长期性、针对性、灵活性等。
4.拓展校外教学基地, 为落实“价值观” 提供现实支撑
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现状来看,高校价值观知行相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对实践环节的忽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应该重视和支持实践活动的开展,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要鼓励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公益活动、志愿服务、调研考察、创新比赛等等,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育者所传递的知识和思想。
四、结束语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注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也要树立“系统工程”的理念。大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现实的人,其价值观现状和心理健康既与其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又深受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实施、密切配合,努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合力。在当今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时代条件下,这种“合力”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田华生.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才智,2008,(15).
[2]邱阳,赵光弟.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
[3]宋新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职业时空,2009,(3).
[4]尤世红.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5]杨绍维,戴喜梅,徐静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6,(6).
[6]韦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8,(5).
[7]刘建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J].中国电力教育,2008,(13).
[8]周海波.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9]邓志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2008,(7).
[10]钱永才.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11]龚成,曾兵.价值观多元化条件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9).
[12]张佩珍.转化与泛化:心理健康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1,(3).
[13]谢维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
[14]庞彤彤.论价值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性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15]尹彦.心理机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J].教育评论,2009,(1).
(责任编辑:苏宇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