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变革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nnieche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现行的课程体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多,门类细,缺少整合;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累积,忽视了基本素养的形成,出现了重知识轻能力的高分低能、会考试不会做事的现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会学习,特别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综合能力的提高。“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研究” 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科学整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变革落实核心素养目标。
  一、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样本的选取
  以陕西省西安市某小学972名学生、44名教师为研究对象,将该校被调查教师、学生按年级特征分为六层(一年级至六年级)。每个年级选取6名教师、162名学生作为实验班,其他教师、学生和班级作为对比班。各个年级参与实验的学生总数均为162人,占被抽样调查学生总体的16.7%,占年级学生总数的50%;各个年级参与实验的教师总数均为6人(语文教师3人,数学教师2人,英语教师1人),占被抽样调查教师总体的13.6%,占年级教师总数的42.9%。语文教师18人,占被抽样调查教师总体的40.9%;数学教师12人,占被抽样调查教師总体的27.3%;英语教师6人,占被抽样调查教师总体的13.6%。另有音乐、美术、体育、科学教师8人(每个学科各2人),占被抽样调查教师总体的18.2%。该校每个年级6个班,均为平行分班,每班54名学生。
  (二)研究过程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带领课题组骨干教师前往上海名校学习先进教学方式,确定课堂变革研究实验方向。邀请省市教科研专家和陕西师范大学课程研究教授深入课堂指导实验课,研究实验班变革教案模版以及相关的课堂评价(教师、学生课堂评价表)。采用问卷调查现实状况、分析影响因素,根据学情进行前期、中期、后期测试,关注学生对授课方式转变的愿望、接受度和效果,并以此修改教师课堂评价;采用实验法和数据统计法对实验班的教师、学生和对比班进行前测、中测、后测评价,全过程检测实验课效果;采用课例研究先后进行5轮实验课,选择跨学科融通课15节、跨学科主题课7节反复磨课,开展案例分析;采用经验总结和理论分析法,召开课题组研讨会,研究课例,进行阶段性总结,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在多种课例的基础上,阅读相关文献运用相关教学理论,逐步建构研究课题课程体系。
  二、研究成果
  通过两年的学习、摸索、实践、调整、提升,整合了三级课程体系,摸索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将课程与核心素养目标“对接”,课堂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分类目标“匹配”。根据这种“对接”与“匹配”,结合已有课程资源情况,将课程结构确定为“三大阵营”和“四个枝干”,三大阵营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四个枝干为跨学科融通课、跨学科专题课、跨学科实践课、校本社团课。其中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属于基础型课程,校本课程属于拓展型课程。
  课题组对实验班学生和参加课题研究课的教师采用普查的方法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016份,收回问卷1010份,回收率99.4%,调查问卷设置涉及学生学习方式、教师鼓励学生方式、学生解决问题方式、学生质疑能力、教师授课方式、教师学生的情感体验等方面,通过对问卷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与对比班学生和未参加课题研究课的教师对比研讨,归纳总结出以下成果:
  (一) 突破单一模式,提升课堂品质
  1.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复合型课程落实核心素养。跨学科综合融通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美术、绘本;跨学科专题课程中选择了“交通”“丝绸之路”作为跨学科专题教学内容,6个学科参与;校本社团走课课程内容广、种类多,星期三下午实行全校走班制;跨学科综合实践课程为学生提供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把社会大天地作为课堂。这些特色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拓展的空间,为人文核心素养提供植根的土壤。
  2.实现了跨学科教学方式转变,助推核心素养落实。单学科专业课教学内容单一,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教师教学方式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跨学科融通课堂转变单一学科知识能力学习为系统知识全面学习,为学生构建全面系统的综合知识学习体系。跨学科专题课程,相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习点,促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学习。教学方式更加多样,教学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科内容,学生学习的核心目的是跨越一系列学科科目进行高阶综合性学习。
  3.运用了信息技术参与课堂评价,科学评价核心素养落实。优化数据资源库,大幅度增加了微课数量和师生共享资源,为继续深入开展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资源条件。利用大数据评价和引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高自主课堂和优效课堂的数字含量。
  (二)帮助师生成长,助力学校发展
  1.学生成长。首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多样化。在课题实施前,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都是听教师的讲解,课题实施后,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更加多样。之前教师讲学生学,后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结合教师的讲授,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评价方式多样化,课题实施前教师的评价方式大都以口头、鼓励性的语言为主,课题实施后,教师的评价方式发生了转变,学生得到的表扬形式更加多样。其次,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通过对实验课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能力明显提升,丰盈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科知识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重视用本学科知识解决其他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会用其他学科中学习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本学科的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平道路;知识更加系统化,如“交通”主题中,衍生出语文课《远行靠什么》、数学课《路程与速度》、思品课《交通安全记心间》、绘本课《未来的交通工具》、美术课《交通工具的前世今生》等。通过不同学科教师的讲解,学生全方位了解了交通知识,内化了原来的碎片化知识,建立系统的知识。再次,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校本课程和多样化社团课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择不同社团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教师发展。首先,激发了教师主动学习的愿望,教师开始有目的地学习。以语文科目为例:课题实施前,基本只备本科目教学内容,其他科目鲜少涉及;课题实施后,在进行了课题融通课以后,许多老师开始主动学习、积极研究和探索其他科目,并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加以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学习的主观愿望明显提高。其次,发挥了教师潜力与创新力。课题实施前,教师在教学研究时只在自己本科目上再创造,局限在自己的教学方式里;课题实施后,课堂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让教师的潜力与创新力在课堂上施展,让教师有想法,发挥自身特长进行研究。再次,转变了教师观念,促进课堂变革实施,催生了一专多能型教师。课题实施前,教师按部就班教学,鲜有关于课堂创新或变革的想法;课题实施后,教师对课堂有了新的、大胆的想法,将自己的特长带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促进课堂变革的实施。
  3.学校发展。课题研究中,教师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深刻认识,扎实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意识增强,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对教学设计、组织、环节、评价加大研究力度,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三、策略与建议
  以基础型课程为主线,紧贴教材,采用科学的教学策略实现目标。针对国家基础课型,优化学科教研和集体备课,开展的“目标教学,有效课堂”全过程教学评优和同课异构实现了目标落实。
  以跨学科综合融通课为熔点,紧贴目标,采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方法实现目标。选取了适合融通的课堂教學内容,多个学科教师进行参与,教师运用多学科知识,横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转变单一学科知识能力学习为系统知识全面学习。
  以跨学科专题课为项目,以点带面,跨越学科培养综合能力。以一个专题为主题,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连接点,设置跨学科专题,进而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起关联。以点带面,相同的知识点,不同的学习点,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学习,建立系统的主题知识体系。
  以校本社团课为平台,自主选课,普及性的全员参加贴近目标。采用双选择,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爱好自主选择开设社团课科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喜欢的社团课。学生上哪个社团由家长和学生自己选,学校进行适当调整,学生有了选择权,由以前教师选学生变成学生选教师。
  以综合实践课为拓展面,延伸课堂,游学、研学结合学校课堂教学实现目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出片区,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把广泛的社会大天地作为课堂,分年级组织学生前往周边、省内外、国内外游学研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运用他们掌握的技能与素养,突破了学校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学校
其他文献
有效的德育应该是在一种氛围中实现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利用统编语文教材这一工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既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又润物无声地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读懂单元导语,明确育人目标  新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采用“双线组元”,即兼顾了语文素养和人文主题两个方面。在人文主题的选择上并不高深,诸如四季美景、至爱亲情、学习生活、动物与人、凡人小事等均
期刊
《女娲补天》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的品质和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下面以《女娲补天》一课为例谈一下如何利用神话故事点燃学生的想象力。  一、以“神奇”为主线,感受奇异想象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和阅读了一些神话故事,而且在生活中也会听到一些神话故事,因此在教学中
期刊
小学数学比较简单,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小学生花费心思才能解决,引导他们采用合适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是关键所在。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解题效率,筆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摆脱定势,开拓视野;整体思想,简化问题;移多补少,科学迁移。  一、摆脱定势,开阔视野  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只要稍微改变题型,他们就会陷入困境,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因为小学生受到了思维
期刊
“想象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失去想象就没有创造,人类社会将停滞不前。想象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想象借助表现得以实现,表现则依托想象得以完美,想象與表现互为羽翼。想象力是人的核心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标志,想象力的价值无与伦比。幼儿虽然天生具有想象的潜能,但其想象力的提升有待于后天培养。笔者作为幼儿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主动激发幼儿想象,开发幼儿的想象潜质,潜心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一、营造情境,点燃想象
期刊
2012年,在爱心妈妈“大毛妈”的委派下,我幸运地成为了“好妈妈幼儿群”中的一员,这是“好妈妈”众多公益群之一。群中,全国各地的妈妈们交流学龄前教育中的感悟以及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某日,我收到了一位妈妈的来信:  亲爱的言言妈妈:  我家儿子六岁了,是学前班的学生,我们这儿的学前班已经开始学习声母、韵母,还有简单的数学,总之是为上小学做的一些简单铺垫。在这之前,我在家里只教他认识1-100的数字,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媒体这个新兴的、活跃的网络平台,进行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为学生们开拓指尖上的第二课堂,帮助初中生提高英语水平,并且让学生获得更加独特、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一、微课:创建自助学习的互动平台  微课近年来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极大欢迎。其实,微课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也可以作为英语作业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达到预习、学习、复习多重效果。合理利用微课,帮助学
期刊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落实立德樹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更要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习总书记强调的“八个相统一”,用工匠精神打造每一节道德与法治课。  心怀使命,确定目标  对一节课而言,目标是灵魂,是方向。旅行如果没有方向,就不知道该去往哪里。备课如果没有方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样的准备。  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站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人的高度确立教学目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要紧紧围
期刊
一、微课创设真实情境,让课前自学动起来  要实现英语课堂的高效互动,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关键在于课前对新知的预习和准备,教师一定要利用多元的途径使学生全方位地做好课前准备。微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在微课的帮助下进行课前预习,然后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与师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更好地解决疑问。对于阅读教学来说,笔者注重使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设法激活学生的背景图式,利用故事发生的背景、人物的相关
期刊
一、潜移默化,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融入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德育无处不在,教师可以抓住有利时机,采取多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例如,在课内外坚持使用“Please”“Thank you”“Sorry” “Excuse me”等礼貌用语,教育学生养成待人友善,文明礼貌的习惯;在学习Unit4 “Don’t eat in class”时,该单元话题主要语言功能是谈论并制定规章制度,教师可和校规
期刊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是季羡林的回忆录《留德十年》中的一篇,这篇文章感人至深,以大量日记引用表情达意,结构独特。不过这篇课文篇幅很长,如何做到聚焦目标、长文短教?听了我校武有锋老师的教学处理后,让我有了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板块一:直接入文,选准亲情基调  上课伊始,诵读课文总起句,植入怀念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相同情感,继而抛出“哪些词句最能体现作者怀念母亲?”引导学生以文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