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民国的老课本,其中写道:“人之操行,莫先于无伪”。诞生于一百年前的老课本,告诉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去伪存真。不虚伪,不矫情,不妥协。心头想,纸上语,世间行,始终如一,人能永葆一颗真心,是多么难得。
一本老课本,上至做人修养,下至草木清流,鸟语花香,生活常识,人性温暖,栩栩如生。它仿佛一泓清流,照见百年前的世道和人心。抚摸着它,尚留一丝民国温良诗意,沉静从容的气息。
世间的书法名作大多是草稿,皆是书法家真性情的流露。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三幅书法珍品,字迹大小不一,涂改无数,可是,笔随心行,自在洒脱,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行草美学是不能重复的,连书法家本人也无法重复。因为,真正的好书法是看得见灵魂的。书写的一刻,是字和心境高度默契和融合的时刻。
翻阅苏轼的《寒食帖》,笔墨酣厚,苍劲沉郁,饱含生命的凄苦悲凉。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荒僻之地黄州。少年得志的苏轼,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45岁那年一瞬间跌入生命最黑暗的谷底,人生的繁华仿佛是一场梦境。看尽世态炎凉,写下“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他把人世的苦楚和艰难都慢慢咽下,穷困潦倒,前途渺茫。可是,他依然怀抱磊落,不肯随波逐流。
苏轼中年之后被朝廷一贬再贬,从黄州到惠州,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一次比一次荒凉偏僻。可是,他还能和渔民、樵夫把酒话桑麻,“自喜渐为人不知”,没有谁认识这位贫困交加、脚穿草鞋、衣衫破旧的人,竟是大诗人苏轼。
他一生最好的作品都出在45岁之后,都出自命运坎坷的流放岁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颗心经历霜严雪寒,颠沛流离,才寻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苏轼的诗词和书法上升到另一个开阔豁达的境界。正所谓返璞归真,作品是,人生也是。
有人说,好文章是直见性命,其实,好书法更是直见性命。自古至今的好文章,皆是血泪所成。真情到了,笔意也就到了。无论书法还是作文,其实全无章法,艺术大美,就是毫无修饰的一腔赤诚。
有一天,和十岁的儿子聊天,我问他,一篇好文章标准是什么?他想了想说,要写真话。说得多好!
好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修辞立其诚。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然后才是修辞。语言表达在文字里,只要是真诚的感情流露,不用修辞,不用华丽的辞藻,就有感人的力量。
优秀的作品不论雅俗,只关乎真,不浮夸,不做作,不媚俗。作品失去了真,就谈不上善和美了。好文章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是溪水映桃花,素面相见。其实文字和植物一样,朴素之美才是大美。
内心纯净的人,文字自然干净。一个圆滑世故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好作品里藏着一颗赤子丹心,它一清如水,甚至超越悲喜。
爱情里那份真格外动人。有读者问我,写作需要技巧吗?我说,需要,但是,再娴熟的技巧都抵不过文字里的一份真情。其实,爱情何尝不是如此?
1941年太平洋戰争爆发,香港沦陷,烽火连天,萧红躺在香港一家医院里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她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她的丈夫端木蕻良将她丢在医院里,半个月也不见露面。萧红对照顾她的朋友骆宾基说:“要是三郎知道我现在的样子,一定会来救我。”三郎是谁?是她的前夫萧军。她孤独漂泊的一生,埋藏在心里最真的爱,一点对温暖的渴望,一生一世,不能忘却。
爱情是什么?
是人类精神世界里最深情的回望。可是,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她望见了什么?她向着她的爱人,要一点尘世的暖意,多么令人心痛。
萧红病逝于香港。第一位写《萧红传》的人,不是她曾经爱过的人萧军和端木蕻良,而是临终一直守护在她身边的骆宾基。
我依在窗前,看着窗外一树烂漫的桃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落花无语对萧红。
真,那一点弱弱的真,在爱情、文学、书法和做人修养中,都是那么动人心魄。那是作品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她犹如心头的一轮满月,映照在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无论她在哪里,只有一颗赤诚的心能找到她。
(选自《新读写》2016年第5期,有删改)
读后涟漪
文章由做人的“真”,谈到了书法的“真”;由书法的“真”,谈到了文章的“真”;由文章的“真”,最终谈到了爱情的“真”。一个简简单单的“真”字,撑起了人间的大美——自然的美,艺术的美,人格的美。率真者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也许会面临坎坷,甚至会遭遇不幸,但是历史最终不会亏待他们,会给他们最为丰厚的补偿,譬如苏轼,譬如萧红。他们率真的文字会将他们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的丰碑上。任何一个时代,哪怕“真”成为一种最为稀缺的资源,总会有人为了探求真、捍卫真而献身。上至人们孜孜以求的真理,下至人们苦苦寻觅的真情,它们的内核就在一个“真”字——社会赖之以前进,文明赖之以传承。若没有这个“真”字,社会就是一片沙漠,人类会是一片蛮荒!
■
孟德斯鸠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如今的许多人们只顾创造财富,追求成功,却常常忽略了美德的存在。“美德”一词何其丰富,又何其单纯!求美就无法不求真,求真就无法不求专。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中,不虚伪,不矫情,不妥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或许就可称得上求美而得美了。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也表明,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屠呦呦就是用心专一的典型。55年里,除了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身体不适仍然坚持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 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历经 380 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 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可以挽救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科学界巨星“三钱” 之一的钱伟长,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他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研究。终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就,被人称为“万能科学家”。屠呦呦、钱伟长的事业轨迹似乎在提醒人们: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
反之,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一治国,痴迷木匠,虽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不缺乏这样的人,有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担任医院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不专一于“正业”,热衷搞房地产开发,虽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拓展,但诊断、医疗的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专一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追逐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终会步入歧途。
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20日,有删改)
读后涟漪
文章开篇在引用名言的基础上引出论点:“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接着,第二、三段通过列举具体、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四段运用荀子的名言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一段阐述“专一”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并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全文紧扣“专一”,逐层阐述,条理清晰,说理透彻。
一本老课本,上至做人修养,下至草木清流,鸟语花香,生活常识,人性温暖,栩栩如生。它仿佛一泓清流,照见百年前的世道和人心。抚摸着它,尚留一丝民国温良诗意,沉静从容的气息。
世间的书法名作大多是草稿,皆是书法家真性情的流露。
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三幅书法珍品,字迹大小不一,涂改无数,可是,笔随心行,自在洒脱,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行草美学是不能重复的,连书法家本人也无法重复。因为,真正的好书法是看得见灵魂的。书写的一刻,是字和心境高度默契和融合的时刻。
翻阅苏轼的《寒食帖》,笔墨酣厚,苍劲沉郁,饱含生命的凄苦悲凉。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荒僻之地黄州。少年得志的苏轼,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45岁那年一瞬间跌入生命最黑暗的谷底,人生的繁华仿佛是一场梦境。看尽世态炎凉,写下“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他把人世的苦楚和艰难都慢慢咽下,穷困潦倒,前途渺茫。可是,他依然怀抱磊落,不肯随波逐流。
苏轼中年之后被朝廷一贬再贬,从黄州到惠州,再贬至更远的儋州(今海南),一次比一次荒凉偏僻。可是,他还能和渔民、樵夫把酒话桑麻,“自喜渐为人不知”,没有谁认识这位贫困交加、脚穿草鞋、衣衫破旧的人,竟是大诗人苏轼。
他一生最好的作品都出在45岁之后,都出自命运坎坷的流放岁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颗心经历霜严雪寒,颠沛流离,才寻找到生命真正的意义。苏轼的诗词和书法上升到另一个开阔豁达的境界。正所谓返璞归真,作品是,人生也是。
有人说,好文章是直见性命,其实,好书法更是直见性命。自古至今的好文章,皆是血泪所成。真情到了,笔意也就到了。无论书法还是作文,其实全无章法,艺术大美,就是毫无修饰的一腔赤诚。
有一天,和十岁的儿子聊天,我问他,一篇好文章标准是什么?他想了想说,要写真话。说得多好!
好文章一定要有真情实感。修辞立其诚。修辞的目的,是为了立诚,然后才是修辞。语言表达在文字里,只要是真诚的感情流露,不用修辞,不用华丽的辞藻,就有感人的力量。
优秀的作品不论雅俗,只关乎真,不浮夸,不做作,不媚俗。作品失去了真,就谈不上善和美了。好文章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也是溪水映桃花,素面相见。其实文字和植物一样,朴素之美才是大美。
内心纯净的人,文字自然干净。一个圆滑世故的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好作品里藏着一颗赤子丹心,它一清如水,甚至超越悲喜。
爱情里那份真格外动人。有读者问我,写作需要技巧吗?我说,需要,但是,再娴熟的技巧都抵不过文字里的一份真情。其实,爱情何尝不是如此?
1941年太平洋戰争爆发,香港沦陷,烽火连天,萧红躺在香港一家医院里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她在人世的光阴已经薄如一片雪花。她的丈夫端木蕻良将她丢在医院里,半个月也不见露面。萧红对照顾她的朋友骆宾基说:“要是三郎知道我现在的样子,一定会来救我。”三郎是谁?是她的前夫萧军。她孤独漂泊的一生,埋藏在心里最真的爱,一点对温暖的渴望,一生一世,不能忘却。
爱情是什么?
是人类精神世界里最深情的回望。可是,她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她望见了什么?她向着她的爱人,要一点尘世的暖意,多么令人心痛。
萧红病逝于香港。第一位写《萧红传》的人,不是她曾经爱过的人萧军和端木蕻良,而是临终一直守护在她身边的骆宾基。
我依在窗前,看着窗外一树烂漫的桃花。泪眼问花花不语,落花无语对萧红。
真,那一点弱弱的真,在爱情、文学、书法和做人修养中,都是那么动人心魄。那是作品的灵魂,也是人的灵魂。她犹如心头的一轮满月,映照在心里最柔软的角落,无论她在哪里,只有一颗赤诚的心能找到她。
(选自《新读写》2016年第5期,有删改)
读后涟漪
文章由做人的“真”,谈到了书法的“真”;由书法的“真”,谈到了文章的“真”;由文章的“真”,最终谈到了爱情的“真”。一个简简单单的“真”字,撑起了人间的大美——自然的美,艺术的美,人格的美。率真者在他们的人生之路上也许会面临坎坷,甚至会遭遇不幸,但是历史最终不会亏待他们,会给他们最为丰厚的补偿,譬如苏轼,譬如萧红。他们率真的文字会将他们的名字深深地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的丰碑上。任何一个时代,哪怕“真”成为一种最为稀缺的资源,总会有人为了探求真、捍卫真而献身。上至人们孜孜以求的真理,下至人们苦苦寻觅的真情,它们的内核就在一个“真”字——社会赖之以前进,文明赖之以传承。若没有这个“真”字,社会就是一片沙漠,人类会是一片蛮荒!
■
孟德斯鸠说:“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如今的许多人们只顾创造财富,追求成功,却常常忽略了美德的存在。“美德”一词何其丰富,又何其单纯!求美就无法不求真,求真就无法不求专。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中,不虚伪,不矫情,不妥协,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或许就可称得上求美而得美了。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也表明,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屠呦呦就是用心专一的典型。55年里,除了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身体不适仍然坚持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 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历经 380 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 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可以挽救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科学界巨星“三钱” 之一的钱伟长,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他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唯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研究。终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就,被人称为“万能科学家”。屠呦呦、钱伟长的事业轨迹似乎在提醒人们: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
反之,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一治国,痴迷木匠,虽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不缺乏这样的人,有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担任医院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不专一于“正业”,热衷搞房地产开发,虽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拓展,但诊断、医疗的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专一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追逐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终会步入歧途。
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 11月 20日,有删改)
读后涟漪
文章开篇在引用名言的基础上引出论点:“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接着,第二、三段通过列举具体、典型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四段运用荀子的名言再次论证了中心论点。最后一段阐述“专一”的内涵,进一步明确并深化中心论点,得出结论。全文紧扣“专一”,逐层阐述,条理清晰,说理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