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

来源 :中国集体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产业精准扶贫自提出以来,就凭借对脱贫攻坚工作“痛点”的准确把握,备受关注。以西藏自治区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为研究对象,依据《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及相关专家学者研究构建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朗县产业精准扶贫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产业精准扶贫;指标体系;绩效评价研究;朗县
  2016年5月底,农业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贯彻落实产业精准扶贫,西藏自治区朗县进入产业精准扶贫快车道。时至今日,产业精准扶贫实施已一年有余。为深入研究朗县产业精准扶贫实施绩效,本文在构建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基础之上,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研究现状
  产业精准扶贫源于精准扶贫,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概念。国外关于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成果较少,有限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扶贫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及扶贫政策绩效评价。Makdissi等(2004)基于合作博弈理论视角提出了一种简单可行的扶贫项目绩效衡量方法。Ramkumar等(2007)通过对印度妇女自助团体和牲畜养殖减贫绩效研究,得出实施养殖业产业扶贫可以有效缓解贫困。
  国内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成果丰富,主要集中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绩效提升对策。胡善平(2016)、陈爱雪等(2017)分别从项目过程和扶贫政策实施视角构建了产业精准扶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陈希勇(2016)和莫光辉(2017)提出增加绿色生态绩效考核确保产业精准扶贫持续发展,丁辉侠等(2017)提出发挥基层村“两委”作用、增加社会主体参与度实现产业精准扶贫合作绩效提高。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研究多为宏观层次方法对策研究,个案研究不足,尤其是针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产业精准扶贫研究极其缺乏。基于此,本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朗县产业精准扶贫进行评价,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二、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一)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全面性、科学性、层次性、目的性、可比性、与评价方法一致性及可操作性原则,依据《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确定了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共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扶贫资金和减贫成效四部分。
  其中,精准识别包括产业贫困人口识别率、产业贫困人口退出率、非产业贫困人口纳入率;精准帮扶包括产业扶贫政策制定精准率、产业贫困村覆盖率、产业驻村帮扶精准率、产业贫困人口覆盖率、驻村帮扶产业资金投入率;扶贫资金包括产业扶贫资金按时拨付率、人均产业扶贫资金、产业扶贫资金使用率、产业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产业扶贫资金到位率、规划产业扶贫资金量;减贫成效包括产业贫困人口减少率、产业贫困村减少率、产业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率、产业贫困人口返贫率。
  (二)构建判断矩阵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通过对同一层次要素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1-9作为标度。
  其中,标度1表示两个元素同样重要,标度3表示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标度5表示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明显重要,标度7表示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强烈重要,标度9表示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极端重要,标度2、4、6、8表示介于上述两个相邻标度的中值。
  (三)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权重,首先成立由地方高校教授、市县两级产业精准脱贫工作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绩效评价专家组;由专家对指标层和准则层各指标进行打分,根据专家评分得出判断矩阵,计算得出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权重。如下表:
  三、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
  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出的关于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价。
  1. 评价指标构建和权重向量确定
  以上文层次分析法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则指标权重为:
  A=[0.0431 0.0131 0.0237 … 0.1134 0.0550]
  根据评价指标生成模糊评价问卷,共设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差五个等级,分别代表10、8、6、4、2五个分值。等级矩阵V={v1,v2,v3,v4,v5}={优秀,良好,一般,合格,不合格,差};
  2. 构建综合评价矩阵
  邀请市县一线产业精准扶贫工作人员、朗县产业精准扶贫乡镇代表以及驻村工作队代表和村民代表对模糊评价问卷进行评级,通过对模糊评价问卷分析整理得出综合评价矩阵R。
  u11产业贫困人口识别率评价矩阵R1={0.6,0.4,0,0,0}
  u12产业贫困人口退出率评价矩阵R2={0.4,0.4,0.2,0,0}
  ………………………………
  u43产业贫困人口收入增长率评价矩阵R17={0.2,0.6,0.2,0,0}
  u44产业贫困人口返贫率评价矩阵R18={0.2,0.5,0.3,0,0}
  3. 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
  根据上文构建的判断矩阵,得出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的单因素评价结果为:
  S=A·R={0.2603 0.4663 0.2734 0 0}
  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的综合评分P为P=X·S=10*0.2603+8*0.4663+6*0.2734+4*0+2*0=7.9738。
  4.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综合评分为7.9738分,绩效提升空间较大,现有产业精准扶贫在以下几方面有待提高:
  一是精准识别有待加强、非产业贫困人口剔除困难。精准识别不仅包括对产业贫困人口的识别,还包括对非产业贫困人口的剔除。朗县产业精准扶贫实施中,乡镇和村一级难以对产业贫困人口“区别对待”,造成非产业贫困人口占用产业精准扶贫资源现象普遍。
  二是精准帮扶力度不够、驻村工作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朗县驻村工作队身处脱贫攻坚工作一线,是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中坚力量。然而,个别驻村队伍存在“走过场”、“不作为”现象,不仅阻碍了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也严重影响了产业贫困人口脱贫的信心。
  三是扶贫资金到位慢、使用效益亟待提高。扶贫资金到位慢导致产业扶贫项目难以顺利实施,阻碍了朗县产业精准扶贫任务的进程。
  四是脱贫成效不理想,部分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大。朗县部分产业精准扶贫仅仅是将扶贫资金折合成牲畜发放至产业贫困人口手中,并未形成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
  四、提高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建议
  (一)精准识别,区别对待,明确资源专用性
  产业精准扶贫资源只能用于产业贫困人口。乡镇和村一级必须扭转产业精准扶贫资源“贫困人口人人有份”的观念,摸清产业精准扶贫中非产业贫困人口底数,杜绝非产业贫困人口占用产业精准扶贫资源现象,确保产业精准扶贫资源的专用性。
  (二)精准帮扶,建好队伍,发挥干部模范性
  加强驻村队伍建设,发挥驻村干部先锋模范作用。一是严把选人用人关,精选驻村工作队队员。同时,注重工作队中藏汉干部比例、不同业务能力搭配;二是完善驻村工作队管理考核制度,对于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好干部优先考虑评优、优先提拔任用,激发驻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三)提高效率,用好资金,确保投资收益率
  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离不开资金保障,各级机关必须优先保障资金供给。产业脱贫组会同发改委做好项目资金预算、跟进资金拨付、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到位;纪检监察部门会同审计机关加强资金监管、做好资金审计;财政部门做好产业精准扶贫项目投资收益率核算,确保资金用到实处。
  (四)严把项目,增强后劲,培育持续发展力
  相对于减少产业贫困人口、增加收入,产业精准扶贫更侧重于对产业贫困人口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因此,必须严把项目关,杜绝任何将产业精准扶贫资金折合成实物、现金发放行为。同时,加强项目跟进,培育一方产业,造福当地产业贫困人口。
  参考文献:
  [1]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3).
  [2]Makdissi·P, Wodon·Q. Measuring Poverty Reduction and Targeting Performance Under Multiple Government Programs[J]. Cahiers De Recherche, 2004(04).
  [3]Ramkumar·S, Rao·S·V·N. Women self help groups and cattle rearing: preliminary performance appraisal. Puducherry, India, 7-8 February 2007.[C]//Women self help groups and cattle rearing: preliminary performance appraisal. Puducherry, India, 2007.
  [4]胡善平.精准扶贫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5).
  [5]陈愛雪,刘艳.层次分析法的我国精准扶贫实施绩效评价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1).
  [6]陈希勇.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来自四川省平武县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6(05).
  [7]莫光辉.精准扶贫视域下的产业扶贫实践与路径优化——精准扶贫绩效提升机制系列研究之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8]丁辉侠,郭康.精准扶贫的合作治理绩效评估与改进对策——基于对河南省D市的调查[J].行政科学论坛,2017(05).
  [9]苏为华.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0.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商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目前我国大众化旅游市场的开发已经趋于成熟,不能满足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因此着手开发当代大学生等特殊旅游市场势在必行。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图表分析法对自贡市当代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得出当代大学生旅游需求旺盛,旅游动机多样等调查结论,同时针对调查结论提出旅游企业应开发淡季短途产品等相关建议。以期望促进大学生旅游市场发展,实现旅游经济增长。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自贡市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要求。巨大的需求刺激了房地产市场,国家政策规定住宅小区绿化率不低于30%,集中绿化率不低于10%。房地产企业受利益驱使和政策要求,开始在房地产设计中融入园林绿化,以期吸引消费者,迎合国家政策。这样的改变,客观上有助于提高城市绿化率,美化环境,提升城市魅力。文章探讨房地产与园林绿化之间的关系,在回顾相
期刊
摘要:我国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流行性疾病控制困难,蔓延范围广。近几年世界性流行疾病多发,我国因医疗卫生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因病死亡人口逐渐扩大。我国政府和社会医疗卫生支出比例逐渐缩小,加剧民族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现象。研究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公共医疗卫生投入,有助于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建立正确医疗卫生投入体系,建立正确医疗财政支出结构,对于我国减少因病死亡人口,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及支出效
期刊
摘要:近年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范围不断扩大,小商品出口量增长迅速。为促进小商品出口的有序增长,义乌全面建设了国际陆港,并实施了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改革举措。但是,义乌小商品通关便利化改革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文章对此进行了实地调研,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通关;便利化;实践探索  一、义乌小商品出口的现状及特征  (一)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长显著  义乌2017年外贸进出
期刊
摘要:在新时期“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逐渐显现并迅速成为全社会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通过对郑州市A乡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调查与分析,发现他们普遍存在经济供养不足、身体照料不周以及精神慰藉缺失等困境。据此,提出政府要完善农村基本保障制度;儿女们要继承并发扬传统孝文化;个人要不断提高自养意识等对策。  关键词:城镇化与老龄化;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  一、国内外文献  麦克瓦恩等
期刊
摘要:通过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矿山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系列困境。基于此,构建大数据共享制度在矿山安全监管中具有必要性。文章分析了现行法律制度在矿山安全监管中大数据共享的内容、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为矿山安全监管中的大数据共享制度构建提出建议。  关键词:矿山安全监管;大数据共享;制度构建  一、我国矿山安全监管的现状与困境  (一)我国矿山安全监管法律制度概述 
期刊
摘要:知识付费是一种将信息、知识等通过再加工变现的全新的产业模式。自2016年起,知识付费平台相继出现,蓬勃发展,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然而,隨着知识付费产业即将进入存量市场,迅猛的发展也使得其暴露出来了非常多的问题:学习体验欠佳、内容同质化、侵权问题以及营销模式单一化等使得知识付费产业进入新的瓶颈。鉴于以上问题导致的知识付费市场增长乏力,同时,为了了解知识付费市场的现状和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以改善知识
期刊
摘要:科技不断发展,世界日新月异,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来说,快速收集信息的能力及精准分析信息数据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及经济活动开展的起点,它在企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文章从全面预算管理的概念和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全面预算管理在ERP环境下比在传统环境下更能发挥出其不可替代的优势,接着通过对ERP环境下XYY农产品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提出了在ERP环境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关键
期刊
摘要:企业能否自觉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是治理雾霾的关键之一,但是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治理雾霾需要付出巨大的成本,这与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财务目标相悖,文章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统计分析了2014~2016年雾霾天气与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并选取京津冀地区以废气为主要污染物的上市公司,共计84家,对样本公司2014~2016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环境部分)进行了收集和整理,设计指标评价社会责任
期刊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改革的大潮中,教育日渐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先驱。民族地区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文章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为例,深入调查当地地域特色和经济状况,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现状,分析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协调现象,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为我国其他民族地区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借鉴。  关键词:民族地区;教育;经济;互动发展;广西都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