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创通气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jiutao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无创通气治疗在儿童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特别是其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儿童中的应用。

方法

本研究为病例随访研究。对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睡眠中心因呼吸道梗阻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或慢性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的患儿进行病例资料收集并随访。根据患儿情况选择不同模式呼吸机,并进行手工压力滴定。使用呼吸机治疗的同时进行脉搏、血氧饱和度或多导睡眠仪监测。根据病情,部分患儿出院后继续家庭无创通气支持治疗,每3、6或12个月对患儿进行随访。

结果

截至2013年10月,共有37例患儿接受无创通气支持治疗。其中男32例,女5例;年龄1岁2个月~12岁6个月。患儿病种包括单纯腺样体、扁桃体肥大的OSAS患儿,同时伴有其他疾病的OSAS患儿,如黏多糖病、精神运动发育迟滞、脑性瘫痪、重度肥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无创通气治疗前后比较,患儿打鼾及呼吸暂停消失,呼吸费力明显减轻,日间精神状态得到改善;实验室相关指标,如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P<0.01)、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P=0.001)、氧减指数(P=0.001)、最低血氧饱和度(P<0.001)等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至随访截点,18例(49%)患儿仍在家中进行无创通气治疗;9例(24%)患儿出院后即中断治疗;4例(11%)患儿呼吸道梗阻的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测正常,因而停止治疗;4例(11%)患儿治疗维持3个月,之后失访;2例(5%)患儿因原发病死亡。

结论

儿童睡眠呼吸障碍中的一些特殊人群需要呼吸支持,儿童睡眠呼吸障碍患儿中可以有效实施无创通气。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滴定最佳呼吸系统动态顺应性(Cdyn)设定呼气末正压(PEEP)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婴幼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30例ARDS婴幼儿按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5例,分别使用美国ARDS协作网预先设定好的PEEP/吸入氧浓度(FiO2)对照表和滴定最佳Cdyn的方法设定PEEP,均采用压力控制通气(PCV)模式,小
目的探讨汉族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易感基因位点多态性与BPD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根据国内外文献,筛选出28个可能与BPD发生发展有关的候选基因位点;收集2013年4月至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住院的胎龄≤32周、出生体质量≤1 500 g的46例汉族早产儿。其中BPD患儿31例(BPD组),非BPD患儿15例(对照组)。2组早产儿均于入院3 d内采血,提取DNA后应用PCR扩增、单碱基延伸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p38丝裂素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相关信号通路在惊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尼莫地平对其的影响。方法雄性SD幼年大鼠分为惊厥持续状态组(SC组)、尼莫地平组(NM组)、正常对照组(NC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反转录(RT)-PCR技术检测海马CA1区GRP78/Bip、p38MAPK蛋白、mRNA表达动态变化;采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检测神经细胞
目的研究激素敏感型肾病综合征(SSNS)患儿血清皮质醇和促皮质素(ACTH)的变化及对其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8例SSNS患儿根据其在病程中有无复发分为未复发组(例数=19)及复发组(例数=29),同时选取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例数=14)。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SSNS患儿血清皮质醇和ACTH的水平,并对复发组中血清皮质醇、ACTH降低的15例患儿调整治疗方案为甲泼尼龙片或甲泼尼龙片联合A
目的探讨广东地区支气管哮喘患儿ORMDL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对其发病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大样本、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598例广东籍儿童(哮喘组300例、对照组298例),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ORMDL3基因在广东地区哮喘儿童中占据优势的rs12603332 CC基因型与年龄、性别、家族史、特应性体质、呼吸道病毒感染史、吸入致敏因素、食物致敏因素等危险因素进行
目的初步验证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在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辅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4年2月武汉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门诊或住院部收治的有疑似GERD症状的婴儿148例、幼儿87例,均完成24 h食管pH值监测或上消化道碘水造影检查,任一项阳性即确定GERD的诊断,纳入GERD组,不符合者即纳入对照组。对所有患儿均完成GERD–Q量表调查。采用SPSS 17.0
肾脏重塑是肾脏对内外因素导致肾损伤的一种反应机制,这种反应有利于控制潜在的威胁生命的危险和恢复体内平衡,包括组织修复、炎性反应以控制感染的风险、上皮修复和瘢痕消除或最小化。肾小球系膜细胞参与了凝血、纤维蛋白溶解、肾小球炎症的启动和系膜增殖性疾病。肾小球系膜细胞在肾小球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及在控制疾病的危险中起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小儿胆道穿孔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案。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4年4月武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7例胆道穿孔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道穿孔患儿共7例,其中男1例,女6例;平均年龄2.0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7例(100.0%),恶心、呕吐6例(85.7%),腹痛5例(71.4%),黄疸、腹泻各1例(各14.3%)。术前行腹腔穿刺检查6例,均穿出胆汁性腹水;行腹部超声检查5例,均
目的通过总结儿童与青少年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和经典1型糖尿病(T1DM)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了解两者有无区别。方法研究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诊断的T1DM患儿的特点,筛选出FT1DM作为组A,并按照起病急缓分对照组:组B为10 d内以酮症(DK)或酮症酸中毒(DKA)起病的经典T1DM,组C为30 d以内的经典T1DM,比较FT1DM与经典T1D
目的探讨结节性硬化症(TSC)TSC1/TSC2突变基因型与表型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高通量捕获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9例中国儿童TSC基因突变类型,并对其基因型(包括新发突变)与临床表型进行分析。结果在19例TSC患儿中,4例为TSC1基因突变,13例为TSC2基因突变,2例突变基因不明;其中TSC2/TSC1基因突变率之比为3.4/1,共发现6种新突变基因位点。TSC1基因突变组有癫发作3例(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