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那狄木刻作品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抗战时期《大众日报》刊登的那狄木刻作品展开系统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章,讨论那狄抗战题材木刻作品的艺术特点与精神内涵,以此展现抗战木刻版画艺术的强大表现力与生命力。
  关键词:那狄;木刻版画;《大众日报》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新文化运动后,木刻版画在鲁迅的积极倡导下迅速发展壮大,成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方法。在此种历史背景下,一批青年艺术家踊跃参与木刻创作,宣传先进思想。其中,那狄是一个重要的实践者。他以刀代笔,用锋利的刀具在木板上创作出刚劲有力的线条,展现了独具特色的力量美。他的木刻作品不仅关注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关心劳动者的命运,激发人民奋起反抗,而且激励着群众大胆发展教育,用文化运动推动抗战,积极传播进步思想。
  1 《大眾日报》中的那狄木刻作品
  1940年,山东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文化运动,提倡文化工作应深入群众中去,这一举措促进了木刻版画的创作朝大众化方向发展。在党的文艺思想的指引下,抗日战争时期,木刻版画被运用到战斗中,版画所传播的思想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木刻版画成为革命武器,推动抗战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1 《破坏》
  1940年11月《大众日报》刊登了那狄木刻作品《破坏》[1](图1)。
  此幅木刻作品采用黑白对比的表现方式,生动地描绘出群众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奋起反抗的场景。同版刊登的阿大的文学作品《“文艺习作”和它的愿望》,讲述了在敌后残酷的游击战争环境中,无论是战线上还是群众间,都掀起了激剧的压迫与反抗的搏斗、光明与黑暗的撕拼,展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血泪故事。这两个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鼓励群众大胆写作,将身处前线的经历,耳闻目睹的真实事迹书写出来,忠诚坦白地喊出大众的心声,写出大众奋斗的新目标,激励着群众成为抗战文艺战线上英勇无畏的斗士,坚持抗战建国的重任,完成革命的大业。
  1.2 《游击小组》
  1941年4月《大众日报》刊登了那狄木刻作品《游击小组》[2](图2)。
  作品生动地描绘了游击小组的一个训练场景。在画面的最前端,一名老战士正在与两名小战士探讨训练问题,他们讲述着训练的必要组成部分,包括在抗战中他们应如何行军,如何与当地百姓交流以保证生产的效率,在危险地区他们应如何警戒以及卧倒的标准姿势。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八路军的训练场景,向群众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思想,生动形象的木刻版画,有利于党的政策深入民心,鼓舞群众踊跃参军,拥护共产党。同时画面也表明了战士们团结一致、奋勇抗战的火热决心。
  1.3 《继承“五四”的革命精神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
  1941年5月《大众日报》刊登了那狄木刻作品《继承“五四”的革命精神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3](图3)。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那狄完成了木刻版画《继承“五四”的革命精神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的创作。这幅木刻作品向大家展示了新文化推翻旧文化的特写镜头,作品以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为主体,将钢笔作为坚挺的旗杆,新文化作为旗帜,青年高举新文化的旗帜,不惧艰难险阻,大步迈向前,坚决压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那狄向大家展示了在这场文化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鼓励青年将文化作为有力的武器,推翻旧文化、旧制度;指引大众有条理地学习新文化,大胆发展新文化教育,为文化运动注入鲜活的血液,从而实现文化大众化。
  1.4 《敌人在我们英勇冲锋下灭亡》
  1941年5月《大众日报》刊登了那狄木刻作品《敌人在我们英勇冲锋下灭亡》[4](图4)。
  作品描绘了抗战时人民英勇奋战的激烈场面,这幅作品最前端表现了凶残的敌人被炸得烟雾缭绕、七零八散的情景,画面中心是三名战士手举手榴弹,动作标准、目光一致、意志坚决,在画面的远处有骑兵英勇奋战、团结一致的场面。此幅作品运用夸张的人物动作,强烈地表达了战士们积极投身革命斗争的热情和炸飞敌人的决心。
  同版刊登了康矛召的文学作品《陆房突围的回忆》,文章描绘了战士们齐心协力抗击敌人,经过大家的艰苦奋战,在当日黄昏后,在牙山等隘口取得战斗胜利的场景。画面与文字相互配合,两者相得益彰,突出了战士们抗战的决心与英勇杀敌的意志。尽管作战条件艰苦,但在人民的团结抗战下,陆房突围战役取得了胜利。整幅画面气势恢宏,充分展示了革命战士斗志昂扬、英勇奋战的斗争精神,表现了广大中国人民积极参加抗战,勇于战斗,争取民主的献身精神。
  2 那狄对于木刻艺术的分析
  2.1 《关于木刻》
  1940年12月《大众日报》刊登了那狄的文章《关于木刻》[5]。
  那狄讲述了最早发明木刻的国家是中国,在古代,木刻只是机械的翻版,并无创新之处。而新兴的木刻与唐宋时的木刻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取法于欧洲,以绘画为基础,是在苏联真挚、美丽、愉快、有力的版画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欧洲和苏联的影响下,木刻抛弃了“翻版”的旧一套,正式成为一种“创作”。从机械的翻版到创作,中国木刻迎来了一大转机、一大进步,木刻也因此成了新兴的、朴实的、战斗的、大众的文艺。
  那狄不仅讲述了新兴木刻的由来,还讲述了新兴木刻之所以成为朴实的、战斗的、大众的文艺,是因为它除去具备绘画的一般作用外,还有黑白对比强烈、制作过程简单等特点,这使它相比其他绘画更容易被创作,也更容易为群众所有。
  那狄在讲述完木刻的来源和特点后,在结尾部分他又讲述了木刻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木料的选择、画稿、雕刻法、印刷法。在木料的选择上,梨木、杜梨木、白杨木、黄杨木皆可用,凡是能用作刻图章的木料都行。对于木刻画稿,要求其应是一幅好的素描。雕刻使用的木刻刀主要分为三角刀、圆刀、斜刀三种。印刷法是先将刻好的木板上的木屑刷干净,再上一层薄薄的油墨,之后将裁好的白纸附在板上,用光滑的木棍之类的物品,轻轻反复平均地摩拭下压即成。   这一文章的发表为后人对于木刻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推动木刻运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那狄不仅对木刻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和心得,也强调了画速写的重要性。
  2.2 《多画速写》
  1941年3月《大众日报》刊登了那狄的文章《多画速写》[6]。
  那狄在文章中着重强调了画速写的重要性,在当时,大多数木刻艺术家受到学院派理论的影响,认为素描是练习绘画的唯一法宝,很少画速写,但当那狄着手创作时,发现所绘的人物个个都是呆板的、一模一样的,不生动也不美丽,画得越多,就越是公式化。而在那狄对速写多加练习后发现,速写对于创作的作用比素描来得更大。因此那狄得出结论,“画速写不应当单是摆个模特儿,画一个呆板的姿势,而是应当利用速写的特点——迅速、尖锐,到群众中去,熟练把握人物的各种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详细观察他们的特征,注意他们共同的习惯、动作、态度、表情各方面的特质,也要注意某一个人生理上的以及个性上的特点。这样,在创作的时候,便会减少许多困难。有了题材,想画什么样子的人,就立刻有怎样的人在纸面上浮现出来。画速写必须保持经常。木刻是以绘画作基础的,所以如果想把木刻得更好,也同样的应当重视速写,多画速写”。随着抗战的不断推进,木刻也更加注重对人物特点的刻画,画家在制作版画时主动将革命现实与主观感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景,制作大众喜闻乐见的木刻版画,利用木刻版画向群众宣传抗战,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3 对那狄木刻艺术的简要评述
  那狄一生始終坚持现实主义创作,他将古代木刻与西方木刻紧密结合,研发出了属于自己的木刻风格。他的木刻作品真实、生动,内容大众化,能明确地表达劳苦大众的思想感情,为老百姓说话,为老百姓服务。“他的画面表现着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既是具有民族风格的史诗画艺术,又是宣传进步思想的革命武器。”[7]
  本文对抗战时期那狄木刻作品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团结抗战和文化运动两方面,如《游击小组》《敌人在我们英勇冲锋下灭亡》两幅木刻作品贴近劳苦大众生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战士们集训和英勇抗战的场景。这一类作品充分展示了革命战士们坚强不屈、英勇奋战的斗争精神,利用木刻版画宣传党的正确思想,激发群众的民族意识,鼓舞群众踊跃参军,使得群众拥护共产党,表现了广大中国人民积极参加抗战,甘于奉献的精神。
  作品《破坏》鼓励群众大胆写作,《继承“五四”的革命精神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和克己的文章《青年运动与文化运动》都以五四运动为背景,他们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向大众展示了在这场文化运动中青年知识分子的重要地位,以及发展新文化、推翻旧文化,用文化运动压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必要性,鼓励青年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将文化的武器交给大众,实现文化大众化。
  那狄在《大众日报》发表了他对于木刻艺术的分析——《关于木刻》和《多画速写》。在《关于木刻》中,那狄向大家讲解了木刻的由来与制作方法,这不仅为木刻艺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木刻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在《多画速写》中,那狄强调了速写的重要性,在抗战时期木刻版画作为革命武器推动抗战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当时木刻版画中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呆板、公式化、没有生机的,经过那狄的反复练习,他发现要想把人物刻画得生动就应重视速写,多画速写。这不仅发展了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还有利于革命热情深入人心,进一步推动了抗战的胜利。
  4 结语
  抗战时期的木刻版画在版画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狄等木刻艺术家将带有革命性质的新思想融入木刻版画中,将木刻版画当作进行革命的武器,赋予了早期木刻版画强烈的革命性。那狄的木刻版画密切联系生活,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创作风格,凝聚了时代精神,牵连着群众的生活脉络,以一种向上、乐观的艺术形态向大众宣传抗战思想,激发大众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爱国精神,为木刻版画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破坏[N].大众日报,1940-12-28(004).
  [2] 游击小组[N].大众日报,1941-04-16(004).
  [3] 继承“五四”的革命精神开展新民主主义文化运动![N].大众日报,1941-05-04(004).
  [4] 敌人在我们英勇冲锋下灭亡[N].大众日报,1941-05-10(004).
  [5] 关于木刻[N].大众日报,1940-12-07(004).
  [6] 多画速写[N].大众日报,1941-03-28(004).
  [7] 潘召.抗战时期桂林木刻版画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侯爱英(1999—),女,山东泰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卢楠(2000—),女,山东青岛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刘钰涵(2000—),女,山东日照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
其他文献
期刊
对《长恨歌》糟糕印象的开始,是它的开篇四节.初读只觉是冗杂拖沓,描写得声色味一个不少,却迟迟未入主题,恐怕有凑字数之嫌.然而,对《长恨歌》忽觉惊艳的惊喜,亦是它的开篇四
期刊
期刊
1994年,王家卫拍了《东邪西毒》,这部影片一贯秉承了王家卫的电影风格:故事杂乱无章台词却富有哲理,影调彰显颓废但画面又极其唯美.rn王家卫形容他的四部电影:《阿飞正传》像
期刊
期刊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空间也在迅速变化。为了适应大众的审美,在不断改变室内环境的过程中,设计师应提高个人审美,不断满足人们在精神层面的需求。本文在对平面设计元素展开单独讨论后,又将平面设计元素与室内设计结合,将平面设计放在室内设计中进行多方位与多维度的讨论与探究。希望通过本次探究、总结与归纳,得出一些实质性的观点与创新思想,进而为室内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中国》是湖南卫视推出的一部人文历史纪录片,用完全搬演、解说、悬念设置、人物故事切入等剧情化叙事方式,讲述了历史洪流中的经典故事;用精美画面将抽象静态的历史知识具象化、故事化,展示创作者心中的历史图景;创新性地将纪实与虚构深度融合,给纪录片创作程式带来启发。  关键词:搬演;纪录片;《中国》;剧情化叙事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
摘要:为了提高聚落民居外观设计意象风格的一致性,本文提出融合遗传算法与感性工学的聚落民居设计方法。通过模块化思想将聚落民居外观组成元素分解并编号,通过里克特量表获取聚落民居的意象特征,使用随机森林回归构建意象与造型模块间的映射关系,分析聚落意象特征以获取设计目标,以意象特征明确程度为约束条件,通过遗传算法快速生成多个具有相似意象的外观模块组合,从而产生新的聚落民居外观设计方案。苗族民居建筑验证了本
本文以小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问卷调查、儿童行为分析等研究方法,调查南京市拉萨路小学方兴分校在读小学生对儿童参与性景观的满意程度和各项需求的占比,并结合校园各项设施的设计和使用情况,讨论得出满足小学生需求的校园儿童参与性景观设计建议,以期为日后的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摘要:本文论述感温变色示警电缆在演艺场所的应用优点、电缆因使用不当产生的隐患以及感温变色示警电缆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感温变色示警电缆;隐患;发热;变色;预警  中图分类号:TM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3-00-02  1 产品概述  近年来,中国文化旅游产业飞速发展,从而带动国内与文旅发展相关的项目建设(大剧院、艺术中心、室内秀场、实景演出、广电中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