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
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有了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各地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和问题?新华社党校2015年秋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一支部在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和南部的宣城市就此问题进行调研。
六安位于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宣城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苏浙皖三省交汇区域。
调研组一行9人在六安市裕安区、金寨县、霍山县和宣城市宣州区、绩溪县、泾县等地实地考察生态环境保护,走访企业、家庭,与数十位当地干部群众座谈。
一、六安:欠发达地区“向绿色要发展”
六安市在安徽面积列第一,人口列第二,区位上又紧靠省会合肥,然而2014年GDP排名却位列第九。六安市当前的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良好的生态是建立在“欠发达”基础上的,长期来看,这样的绿色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六安市提出了“向绿色要发展,向发展要绿色”的理念。
2014年初,六安市成立了书记、市长领衔的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会,下设四个领导组,并成立市绿指办,设在市发改委。同时,该市实施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和《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一)生态补偿机制保护青山绿水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的一种创新,流域上游一般是贫困山区,担负着保护水源生态的重任,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大别山区水库,是下游千万亩良田和合肥等大中城市的水源地,实施生态补偿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水环境。
六安境内有六大水库,七条河流,该市启动实施了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从2014年起,省级每年设立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其中省财政出资1.2亿元,合肥市出资0.4亿元,六安市出资0.4亿元。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支出。
六安市环保局副局长郑运刚介绍,全市通过乡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取缔投食性网箱养殖、取缔上游采砂等措施对水源地进行保护,使水库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类标准。
参照新安江流域“亿元对赌水质”的设计,合肥六安两市以淠河总干渠罗管闸为跨市界考核断面,若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下游合肥市将0.4亿元拨付六安市,否则相反。根据安徽省环保厅2014年罗管闸省控断面监测数据测算,补偿指数小于1,合肥市补偿六安市。
(二)“一片绿叶”促发展
为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的概念具体落地,六安大力推进建设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等项目。
六安是名茶六安瓜片的产地。六安茶谷是六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和重要阵地,六安把茶谷建设作为区域性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
茶谷将茶叶、毛竹、石斛、油茶等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融为一体,打造产业谷、生态谷、旅游谷、养生谷、富民谷。
茶谷产业突出茶业主题,扶持重点企业,着力打响六安瓜片等六安茶叶“五朵金花”品牌,统筹发展毛竹、石斛、油茶等特色产业,并且瞄准未来绿色发展高端和热点,发展会议经济。
目前茶谷建设初具规模。位于裕安区独山镇的六安瓜片茶主题公园,占地4300亩,茶叶面积2200亩。调研组看到目前已建成六安瓜片茶体验馆、环园骑行步道、梯田花海等设施,公园致力于打造成中国茶叶文化第一公园。
调研组参观了位于六安茶谷核心区——金寨县麻埠镇的齐源茶谷小院,该园以六安瓜片观光、采摘、体验为特色,建有茶园观光、茶叶采摘、生产体验、栈道品茗、茶客接待、就餐住宿等若干生态体验区。茶谷小院占地15亩,建筑面积1200平米,有六安瓜片加工车间5间和一处加工体验园。像这样的茶谷小院在茶谷范围内有35家,300多名茶农就地解决就业。
(三)光伏扶贫——“绿色化”精准扶贫
六安市扶贫办介绍,作为欠发达地区,六安还有66万贫困人口,514个贫困村,主要分布在水库库区和深山区。
金寨縣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被安徽省政府列为光伏下乡扶贫工程试点。
金寨县从2014年2月10日起开始实施千户3kw新能源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
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74岁的农民赵家海告诉调研组,他患有心脏病,家境贫穷,县里把他确定为光伏扶贫的对象,给他家的房顶上安装了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出的电除了家庭自用,多余的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高于市场价收购。
这一套光伏电站设备成本2.4万元。赵家海说,政府拿8000元,光伏企业赞助8000元,他自己拿8000元。这是金寨县光伏扶贫的基本模式。
像赵家海家一样,2014年,全县共有2008户贫困户安装了分散式光伏电站,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2015年进一步扩大光伏发电工程,到6月30日完成6733户光伏扶贫电站建设。
在小南京村,调研组还看到另一种光伏扶贫的模式——信义光伏农业生态园。该项目是安徽省“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工程重点支持项目,由香港上市公司信义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20万平米光伏农业智能温室大棚和180MWp光伏地面电站。
项目年发电量2.2亿度,发电年产值2.2亿元,加之规模化的种植、养殖收入,年产值近3亿元,年提供税收3000多万元。同时,该项目也促进了就业富民。项目流转了781户农户承包经营的滩涂地,每年每户从每亩土地上获得净收益650元,这个项目还可提供7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稳定增收,平均每户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二、宣城:城市生态品牌促发展
宣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近55%。
2014年宣城成功争创首个“安徽省生态市”,2015年底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进入了2015“国家园林城市”公示名单。该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上报国家环保部正等待技术评估。
据宣城市环保局创建办副主任桑忠营介绍,宣城以生态创建统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严格环保准入和环境监管。该市大力推进规划环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对不符合宣城生态环境特点的项目坚决不予落地。2012年以来全市共否决工业项目59个,累计投资月33.22亿元。同时,深入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92.3%,比2013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PM10日均浓度为9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2%。全市主要河流、湖泊保持在地表水III类以上标准。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宣城正通过生态创建全面打响“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品牌。
(一)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宣城山川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处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的泾县、绩溪、旌德三县,森林覆盖率都在60%以上,擁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目前,宣州正重点建设以山水、文房四宝、徽文化、生态农业为特色的15大生态旅游区。
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交通便捷,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物产丰饶。该镇通过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治理和皖南皮影戏、放河灯、枣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和继承,谋求打造江南生态园林小镇特色旅游品牌。
水东镇党委书记盛勇介绍说,该镇投资3亿元开发镇上的老街,恢复和保存古镇商贸建筑和宗教遗存。
同时,镇政府支持本地群众搜集散落在皖南民间的老皮影文物一万多件,又先后融资100多万在水东老街开办了“皖南皮影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目前,镇上有民宿40多户,150多张床位,农家乐12家,每年吸引自驾游5万人。
对于绿色发展,盛勇认为,环境治理、开发旅游等措施一定要让民众尝到甜头,同时开发过程中规划不要太满,规模要有一定限制,必须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随着宣城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和旅游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宣城市的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旅游业已被列为宣城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业占全市GDP的9%左右。2015年前三季度,宣城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近18%。
(二)生态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宣城市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发展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促进特色林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初步形成较大规模的木竹深加工、森林食品加工和花卉苗木等产业集群。2014年,该市林业总产值380亿元,山区农民人均林业综合收入达2736元。
宣城市围绕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涌现出一大批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如虾(蟹、鸭)稻共育、有机蔬菜(果园)+有机肥、林特产品基地+畜禽养殖等。
宣城还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省级4个。
三、问题和建议
(一)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
在六安的调研中,调研组感到,对于六安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六安资源丰富,有4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铁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6.40亿吨,大型矿区8个。金寨县探明一处世界级的巨型钼矿,钼金属总储量达到220万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超过6000亿元。
但大别山区水资源等生态保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守着这些矿产资源的六安人如何开发既能促进当地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成为摆在他们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六安市委副秘书长徐其进介绍,目前,省级的生态补偿机制只针对水资源,而另一项补偿——公益林补偿标准也偏低。
六安当地有关部门呼吁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大别山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利于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打造“互联网+”新业态
六安瓜片的产量在全国居前列,然而六安的茶叶加工、推广方面还比较落后,这导致该市的优势产业不能转化成效益产业。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在一次全市会议上将六安瓜片产业与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其他名茶相比较,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一是规模不大。全市六安瓜片茶园总面积仅19万亩,总产量0.4万吨,综合产值18.6亿元。二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六安瓜片中国驰名商标空白,省级著名商标也仅有7个。三是龙头企业少。全市瓜片现有生产加工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销售额亿元企业2家,尚无国家级龙头企业。四是宣传不到位。六安茶文化节等茶事宣传层次不高,形式单一,影响力小。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互联网技术与农产品营销逐渐结合起来,“互联网+农业”的盛宴正在上演。针对六安瓜片产业,建议将农村电商作为突破口,整合资源,走品牌化道路,相关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政策、培训和监管等方面做好工作,以加快实现从产茶大市到茶叶强市的转变。
好酒也怕巷子深。六安瓜片龙头企业可考虑在国内一线城市开设品牌旗舰店,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增加广告宣传投入,扩大六安瓜片这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对宣城市来说,生态旅游的的资源开发力度同样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没有精品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宣城至今没有形成具有带动辐射能力的龙头型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品位不高。面对周边黄山、西递、宏村等著名景点,宣城旅游充当的是配角,更多的是做线路对接等工作。
宣城的旅游业目前还停留在单纯的旅游景点观光上。“购”和“娱”是该市旅游业中最薄弱的环节,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匮乏,滞留时间短,旅游消费相对单一。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全球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宣城的皖南古民居古村落和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徽风皖韵”的载体,再加上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给实施“旅游+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市可以在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等方面加大软硬件投入,打造“旅游+互联网”的旅游新业态,促进宣城旅游业转型升级。
(徐力宇,新华社国际部;戴浩,新华社安徽分社。调研组成员:戴浩、徐力宇、郑晓奕、董智永、王峰、李清荣、张旭、王军、牛冬军)
早在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有了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各地如何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实现绿色发展,又面临怎样的困难和问题?新华社党校2015年秋季学期处级干部进修班一支部在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和南部的宣城市就此问题进行调研。
六安位于大别山北麓,江淮之间,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宣城是皖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苏浙皖三省交汇区域。
调研组一行9人在六安市裕安区、金寨县、霍山县和宣城市宣州区、绩溪县、泾县等地实地考察生态环境保护,走访企业、家庭,与数十位当地干部群众座谈。
一、六安:欠发达地区“向绿色要发展”
六安市在安徽面积列第一,人口列第二,区位上又紧靠省会合肥,然而2014年GDP排名却位列第九。六安市当前的人均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城镇化率、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更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良好的生态是建立在“欠发达”基础上的,长期来看,这样的绿色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六安市提出了“向绿色要发展,向发展要绿色”的理念。
2014年初,六安市成立了书记、市长领衔的绿色发展指导委员会,下设四个领导组,并成立市绿指办,设在市发改委。同时,该市实施了《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总体规划》和《六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行动计划》。
(一)生态补偿机制保护青山绿水
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文明制度的一种创新,流域上游一般是贫困山区,担负着保护水源生态的重任,放弃了许多发展机会。大别山区水库,是下游千万亩良田和合肥等大中城市的水源地,实施生态补偿有助于更好地保护水环境。
六安境内有六大水库,七条河流,该市启动实施了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从2014年起,省级每年设立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2亿元,其中省财政出资1.2亿元,合肥市出资0.4亿元,六安市出资0.4亿元。补偿资金专项用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等方面支出。
六安市环保局副局长郑运刚介绍,全市通过乡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取缔投食性网箱养殖、取缔上游采砂等措施对水源地进行保护,使水库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II类标准。
参照新安江流域“亿元对赌水质”的设计,合肥六安两市以淠河总干渠罗管闸为跨市界考核断面,若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下游合肥市将0.4亿元拨付六安市,否则相反。根据安徽省环保厅2014年罗管闸省控断面监测数据测算,补偿指数小于1,合肥市补偿六安市。
(二)“一片绿叶”促发展
为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化”的概念具体落地,六安大力推进建设六安茶谷、淠河生态经济带等项目。
六安是名茶六安瓜片的产地。六安茶谷是六安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和重要阵地,六安把茶谷建设作为区域性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切入点。
茶谷将茶叶、毛竹、石斛、油茶等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休闲旅游、健康养生融为一体,打造产业谷、生态谷、旅游谷、养生谷、富民谷。
茶谷产业突出茶业主题,扶持重点企业,着力打响六安瓜片等六安茶叶“五朵金花”品牌,统筹发展毛竹、石斛、油茶等特色产业,并且瞄准未来绿色发展高端和热点,发展会议经济。
目前茶谷建设初具规模。位于裕安区独山镇的六安瓜片茶主题公园,占地4300亩,茶叶面积2200亩。调研组看到目前已建成六安瓜片茶体验馆、环园骑行步道、梯田花海等设施,公园致力于打造成中国茶叶文化第一公园。
调研组参观了位于六安茶谷核心区——金寨县麻埠镇的齐源茶谷小院,该园以六安瓜片观光、采摘、体验为特色,建有茶园观光、茶叶采摘、生产体验、栈道品茗、茶客接待、就餐住宿等若干生态体验区。茶谷小院占地15亩,建筑面积1200平米,有六安瓜片加工车间5间和一处加工体验园。像这样的茶谷小院在茶谷范围内有35家,300多名茶农就地解决就业。
(三)光伏扶贫——“绿色化”精准扶贫
六安市扶贫办介绍,作为欠发达地区,六安还有66万贫困人口,514个贫困村,主要分布在水库库区和深山区。
金寨縣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片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被安徽省政府列为光伏下乡扶贫工程试点。
金寨县从2014年2月10日起开始实施千户3kw新能源光伏发电扶贫到户项目。
金寨县梅山镇小南京村74岁的农民赵家海告诉调研组,他患有心脏病,家境贫穷,县里把他确定为光伏扶贫的对象,给他家的房顶上安装了家庭分布式光伏电站。发出的电除了家庭自用,多余的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高于市场价收购。
这一套光伏电站设备成本2.4万元。赵家海说,政府拿8000元,光伏企业赞助8000元,他自己拿8000元。这是金寨县光伏扶贫的基本模式。
像赵家海家一样,2014年,全县共有2008户贫困户安装了分散式光伏电站,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2015年进一步扩大光伏发电工程,到6月30日完成6733户光伏扶贫电站建设。
在小南京村,调研组还看到另一种光伏扶贫的模式——信义光伏农业生态园。该项目是安徽省“抓金寨促全省”扶贫开发工程重点支持项目,由香港上市公司信义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20万平米光伏农业智能温室大棚和180MWp光伏地面电站。
项目年发电量2.2亿度,发电年产值2.2亿元,加之规模化的种植、养殖收入,年产值近3亿元,年提供税收3000多万元。同时,该项目也促进了就业富民。项目流转了781户农户承包经营的滩涂地,每年每户从每亩土地上获得净收益650元,这个项目还可提供70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稳定增收,平均每户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 二、宣城:城市生态品牌促发展
宣城市生态环境优越,境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森林覆盖率近55%。
2014年宣城成功争创首个“安徽省生态市”,2015年底又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并进入了2015“国家园林城市”公示名单。该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已上报国家环保部正等待技术评估。
据宣城市环保局创建办副主任桑忠营介绍,宣城以生态创建统领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严格环保准入和环境监管。该市大力推进规划环评,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对不符合宣城生态环境特点的项目坚决不予落地。2012年以来全市共否决工业项目59个,累计投资月33.22亿元。同时,深入开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工作。2014年,城区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92.3%,比2013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PM10日均浓度为91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5.2%。全市主要河流、湖泊保持在地表水III类以上标准。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宣城正通过生态创建全面打响“山水诗乡、多彩宣城”城市品牌。
(一)生态旅游发展迅速
宣城山川秀丽,文化底蕴深厚。处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的泾县、绩溪、旌德三县,森林覆盖率都在60%以上,擁有发展生态旅游的良好条件。目前,宣州正重点建设以山水、文房四宝、徽文化、生态农业为特色的15大生态旅游区。
宣城市宣州区水东镇交通便捷,人文和自然景观丰富,物产丰饶。该镇通过水、垃圾处理等生态环境治理和皖南皮影戏、放河灯、枣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保护和继承,谋求打造江南生态园林小镇特色旅游品牌。
水东镇党委书记盛勇介绍说,该镇投资3亿元开发镇上的老街,恢复和保存古镇商贸建筑和宗教遗存。
同时,镇政府支持本地群众搜集散落在皖南民间的老皮影文物一万多件,又先后融资100多万在水东老街开办了“皖南皮影博物馆”并免费对外开放。
目前,镇上有民宿40多户,150多张床位,农家乐12家,每年吸引自驾游5万人。
对于绿色发展,盛勇认为,环境治理、开发旅游等措施一定要让民众尝到甜头,同时开发过程中规划不要太满,规模要有一定限制,必须考虑环境承载能力。
随着宣城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和旅游设施日益完善,近年来宣城市的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旅游业已被列为宣城市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旅游业占全市GDP的9%左右。2015年前三季度,宣城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近18%。
(二)生态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宣城市按照“多乡一业、数村一品”发展布局,突出区域特色,促进特色林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同时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品牌,初步形成较大规模的木竹深加工、森林食品加工和花卉苗木等产业集群。2014年,该市林业总产值380亿元,山区农民人均林业综合收入达2736元。
宣城市围绕生态环境优势,因地制宜,涌现出一大批生态农业典型模式,如虾(蟹、鸭)稻共育、有机蔬菜(果园)+有机肥、林特产品基地+畜禽养殖等。
宣城还积极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省级4个。
三、问题和建议
(一)加大生态补偿投入力度
在六安的调研中,调研组感到,对于六安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六安资源丰富,有4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铁矿累计查明资源储量16.40亿吨,大型矿区8个。金寨县探明一处世界级的巨型钼矿,钼金属总储量达到220万吨以上,潜在经济价值超过6000亿元。
但大别山区水资源等生态保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矿产资源的开发。守着这些矿产资源的六安人如何开发既能促进当地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成为摆在他们面前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交易等方式,对生态保护者给予合理补偿,对于促进欠发达地区和贫困人口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对于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六安市委副秘书长徐其进介绍,目前,省级的生态补偿机制只针对水资源,而另一项补偿——公益林补偿标准也偏低。
六安当地有关部门呼吁提高生态补偿标准,加大对大别山区转移支付的力度,以利于推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不同地区、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发展。
(二)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打造“互联网+”新业态
六安瓜片的产量在全国居前列,然而六安的茶叶加工、推广方面还比较落后,这导致该市的优势产业不能转化成效益产业。六安市委书记孙云飞在一次全市会议上将六安瓜片产业与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其他名茶相比较,存在四个方面的差距:一是规模不大。全市六安瓜片茶园总面积仅19万亩,总产量0.4万吨,综合产值18.6亿元。二是产品附加值不高。六安瓜片中国驰名商标空白,省级著名商标也仅有7个。三是龙头企业少。全市瓜片现有生产加工企业中省级龙头企业6家,年销售额亿元企业2家,尚无国家级龙头企业。四是宣传不到位。六安茶文化节等茶事宣传层次不高,形式单一,影响力小。
随着互联网技术对农业的渗透,互联网技术与农产品营销逐渐结合起来,“互联网+农业”的盛宴正在上演。针对六安瓜片产业,建议将农村电商作为突破口,整合资源,走品牌化道路,相关政府部门在基础设施、政策、培训和监管等方面做好工作,以加快实现从产茶大市到茶叶强市的转变。
好酒也怕巷子深。六安瓜片龙头企业可考虑在国内一线城市开设品牌旗舰店,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增加广告宣传投入,扩大六安瓜片这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而对宣城市来说,生态旅游的的资源开发力度同样不够,没有形成功能完善的生态旅游景区(点)。没有精品就没有竞争力,就没有市场。宣城至今没有形成具有带动辐射能力的龙头型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品位不高。面对周边黄山、西递、宏村等著名景点,宣城旅游充当的是配角,更多的是做线路对接等工作。
宣城的旅游业目前还停留在单纯的旅游景点观光上。“购”和“娱”是该市旅游业中最薄弱的环节,生态旅游形式单一,参与互动性活动匮乏,滞留时间短,旅游消费相对单一。
2015年9月,国家旅游局在关于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通知中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为全球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宣城的皖南古民居古村落和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徽风皖韵”的载体,再加上优秀的生态旅游资源,给实施“旅游+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该市可以在智慧旅游景区和智慧旅游乡村建设、完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创新旅游网络营销模式等方面加大软硬件投入,打造“旅游+互联网”的旅游新业态,促进宣城旅游业转型升级。
(徐力宇,新华社国际部;戴浩,新华社安徽分社。调研组成员:戴浩、徐力宇、郑晓奕、董智永、王峰、李清荣、张旭、王军、牛冬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