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来说,非要去见一个人,就自个来说也很难,原因是自己首先愿意才行。可是想见一个自己很想去见的人更难,问题是人家乐意吗?
比如,今年的早春二月,本刊阎正、张丁先生等一行四人专程前往景德镇,想去采访王锡良大师,但虽经努力终未见上,至今提起仍十分遗憾!
我听后不以为然,心想他们可能因采访任务重时间来不及了。可是,当我和同行的三位才女记者于4月的一天专程来到景德镇,想见的想采访的大师、教授甚至省长、市长都见到了,唯独没能见上王锡良大师。原因是他年事太高,深居简出,谢绝采访。我们同时还听到几个大师说起一个现象,北京的电话最可怕,不是推销纪念章,就是让你购买豪华精装书,不是请你加入某协会,就是邀你出席大会堂典礼,抑或北大培训、清华发证、欧洲考察、俄罗斯展览、黄山泰山写生、中南海钓鱼台笔会……总之两个字,要钱!所以北京的电话一般都不接!北京的媒体更雷,什么国际新闻社、世界出版社、环球出版社、国际名人杂志社、五洲艺术家杂志社等,三天两头一拨又一拨来景德镇名为专访、采访,实则要钱、要瓷!因此,北京的媒体(非正规出版社)一律不接待。
噢,难见大师的问题原来在此。毫无疑问,其实这是一个比假字画、假瓷器更加严重的问题。为此,编委会迅速决定将原计划的“珠宝玉石专号”推后,先采编出版“景德镇专号②”,让广大读者和公众充分体会到媒体应该尽职尽责地为社会各界传播思想、丰富文化,推进艺术事业发展。
于是我们第三次提出想采访王锡良大师。王怀俊先生在全面观察了我们的一言一行和“不收费、不要瓷、不报差旅”连续出版了紫砂、景德镇、龙泉窑三个专号后,认为我们是干实事、做好事儿的,终于放心地推荐王锡良大师见见我们。
一位“老小孩”
“欢迎欢迎,不用脱鞋,小小寒舍。”王锡良老笑呵呵地一边用江西普通话亲自开门相迎,一边用听不懂的景德镇方言与陪同的程永安话家常。耳不聋,眼不花,88岁高龄,身板硬朗,走路轻盈矫健。“这个瓶是爱民(景德镇市委书记)给我过寿画的,不错,挺大气,有点儿齐白石的味道。爱民不当官就好了,就他的聪明才智和文化修养,肯定是个有出息的艺术家。”当我把刊物递给王锡良老,他眼睛一亮,亲切高兴地连声说好,并且一直不离手,一页一页地仔细翻看,居然不带老花镜!当他看到“大师论道”栏目时,大声笑着说:“你记住,在景德镇汪桂英比我画得好,张松茂比我写得好,张育贤比我雕得好!呵呵,反正都比我好。”
谦虚是美德,举贤荐才更要胸怀宽广,而童心焕发的一代陶瓷大师老小孩儿的状态却最令人尊敬和喜欢!
一件宝贝瓶
也许是巧合,也许自己运气好,我瞧见柜子里一件瓶上的几行字非常有趣,于是拿在手上细看,不料立即引起了王锡良老的高度称赞,“你是学美术的吗?很在行啊!”“不不不,我不是学画画的,仅仅是爱好。”我如实应答。“是吗?你是个厚道人,眼力不错。”王锡良老的夸奖使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老人家接着兴致勃勃地给我一字一句念道:“涂成一片石,添上一棵松,安一小亭子,再请一诗翁。哈哈,满有意思吧?是我前一阵画的,我自己很满意!呵呵!”看着王锡良老好像遇上知音似的高兴劲儿,我不禁想起了怕老伴看见偷偷给本刊题词的已经过世的史树青老的音容笑貌。于是,我提出想收藏王锡良老几个字,老人家欣然应允,精神头似乎更加得劲起来,瞧,记者常笑抢拍了数十个非常难得的瞬间。
一张老照片
王锡良老的家并不大,几小间卧室加一个小客厅兼书房,不难看出,老人家虽为太师,据说也有别墅,但却不去住,也不图享乐和安逸,那么老人家追求什么呢?
我进屋就一直在观察,奖杯、荣誉证书基本看不到,据说太多了没有地方摆放。在主卧室里,墙上的一幅老照片引起了我的好奇,老人家眼前又一亮,“哦,这是××年去日本参观访问时的留影,我这是××年去日本参观访问时的留影,我和张松茂先生分坐左右,是秦锡麟先生拍的,挺有意思”。王锡良老接着告诉我,“日本茶道了不得,用瓷非常讲究,器型、色彩、容量等等都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定,不能乱来的。他们很喜欢景德镇瓷器。我的作品有很多被日本人收藏了,很可惜!”我还看到王锡良老家里各个时期的作品摆满柜子,书桌上、地上也无秩序地放了许多。我问多。我问其女儿,这些作品能卖吗?她说,都不卖,是我们用做学习观摩和总结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幅老照片,我提出能否在《收藏界》刊登,王锡良老宽容地说可以。太珍贵了,三位老中青大师在异国他乡的世纪之交,非常难得,景德镇博物馆应该收藏,我心里想。
原承诺只打扰老人家二十分钟。结果聊天,请教,看作品,题词后就已过一个多小时了,但机会难得,我还打算请老人家谈谈“珠山八友”传承问题,不料,突然看到门口贴了一小张“启事”(特此存照请诸公周知),心里不由一震,立即道谢并告辞。虽然有些不舍,但老人家的“启示”必须尊重,一代陶瓷大师的身体和休息更重要!
(本刊 高玉涛)
比如,今年的早春二月,本刊阎正、张丁先生等一行四人专程前往景德镇,想去采访王锡良大师,但虽经努力终未见上,至今提起仍十分遗憾!
我听后不以为然,心想他们可能因采访任务重时间来不及了。可是,当我和同行的三位才女记者于4月的一天专程来到景德镇,想见的想采访的大师、教授甚至省长、市长都见到了,唯独没能见上王锡良大师。原因是他年事太高,深居简出,谢绝采访。我们同时还听到几个大师说起一个现象,北京的电话最可怕,不是推销纪念章,就是让你购买豪华精装书,不是请你加入某协会,就是邀你出席大会堂典礼,抑或北大培训、清华发证、欧洲考察、俄罗斯展览、黄山泰山写生、中南海钓鱼台笔会……总之两个字,要钱!所以北京的电话一般都不接!北京的媒体更雷,什么国际新闻社、世界出版社、环球出版社、国际名人杂志社、五洲艺术家杂志社等,三天两头一拨又一拨来景德镇名为专访、采访,实则要钱、要瓷!因此,北京的媒体(非正规出版社)一律不接待。
噢,难见大师的问题原来在此。毫无疑问,其实这是一个比假字画、假瓷器更加严重的问题。为此,编委会迅速决定将原计划的“珠宝玉石专号”推后,先采编出版“景德镇专号②”,让广大读者和公众充分体会到媒体应该尽职尽责地为社会各界传播思想、丰富文化,推进艺术事业发展。
于是我们第三次提出想采访王锡良大师。王怀俊先生在全面观察了我们的一言一行和“不收费、不要瓷、不报差旅”连续出版了紫砂、景德镇、龙泉窑三个专号后,认为我们是干实事、做好事儿的,终于放心地推荐王锡良大师见见我们。
一位“老小孩”
“欢迎欢迎,不用脱鞋,小小寒舍。”王锡良老笑呵呵地一边用江西普通话亲自开门相迎,一边用听不懂的景德镇方言与陪同的程永安话家常。耳不聋,眼不花,88岁高龄,身板硬朗,走路轻盈矫健。“这个瓶是爱民(景德镇市委书记)给我过寿画的,不错,挺大气,有点儿齐白石的味道。爱民不当官就好了,就他的聪明才智和文化修养,肯定是个有出息的艺术家。”当我把刊物递给王锡良老,他眼睛一亮,亲切高兴地连声说好,并且一直不离手,一页一页地仔细翻看,居然不带老花镜!当他看到“大师论道”栏目时,大声笑着说:“你记住,在景德镇汪桂英比我画得好,张松茂比我写得好,张育贤比我雕得好!呵呵,反正都比我好。”
谦虚是美德,举贤荐才更要胸怀宽广,而童心焕发的一代陶瓷大师老小孩儿的状态却最令人尊敬和喜欢!
一件宝贝瓶
也许是巧合,也许自己运气好,我瞧见柜子里一件瓶上的几行字非常有趣,于是拿在手上细看,不料立即引起了王锡良老的高度称赞,“你是学美术的吗?很在行啊!”“不不不,我不是学画画的,仅仅是爱好。”我如实应答。“是吗?你是个厚道人,眼力不错。”王锡良老的夸奖使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老人家接着兴致勃勃地给我一字一句念道:“涂成一片石,添上一棵松,安一小亭子,再请一诗翁。哈哈,满有意思吧?是我前一阵画的,我自己很满意!呵呵!”看着王锡良老好像遇上知音似的高兴劲儿,我不禁想起了怕老伴看见偷偷给本刊题词的已经过世的史树青老的音容笑貌。于是,我提出想收藏王锡良老几个字,老人家欣然应允,精神头似乎更加得劲起来,瞧,记者常笑抢拍了数十个非常难得的瞬间。
一张老照片
王锡良老的家并不大,几小间卧室加一个小客厅兼书房,不难看出,老人家虽为太师,据说也有别墅,但却不去住,也不图享乐和安逸,那么老人家追求什么呢?
我进屋就一直在观察,奖杯、荣誉证书基本看不到,据说太多了没有地方摆放。在主卧室里,墙上的一幅老照片引起了我的好奇,老人家眼前又一亮,“哦,这是××年去日本参观访问时的留影,我这是××年去日本参观访问时的留影,我和张松茂先生分坐左右,是秦锡麟先生拍的,挺有意思”。王锡良老接着告诉我,“日本茶道了不得,用瓷非常讲究,器型、色彩、容量等等都有一整套严格的规定,不能乱来的。他们很喜欢景德镇瓷器。我的作品有很多被日本人收藏了,很可惜!”我还看到王锡良老家里各个时期的作品摆满柜子,书桌上、地上也无秩序地放了许多。我问多。我问其女儿,这些作品能卖吗?她说,都不卖,是我们用做学习观摩和总结的。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这幅老照片,我提出能否在《收藏界》刊登,王锡良老宽容地说可以。太珍贵了,三位老中青大师在异国他乡的世纪之交,非常难得,景德镇博物馆应该收藏,我心里想。
原承诺只打扰老人家二十分钟。结果聊天,请教,看作品,题词后就已过一个多小时了,但机会难得,我还打算请老人家谈谈“珠山八友”传承问题,不料,突然看到门口贴了一小张“启事”(特此存照请诸公周知),心里不由一震,立即道谢并告辞。虽然有些不舍,但老人家的“启示”必须尊重,一代陶瓷大师的身体和休息更重要!
(本刊 高玉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