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潘潘的大阵仗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献涛传记作家《留学》杂志社社长
  潘石屹张欣夫妇捐给哈佛一千五百万美元,并拟定向世界一流名校陆续捐款总计一亿美元,瞬间被骂得狗血喷头。面对汹汹的物议,总是在微博上跟任大炮公开调情的小潘潘只公开回复了一句:
  “这次助学金只帮助在这些学校的中国贫困家庭的同学们。”
  一亿美元是个大数字,但仍然没有大过不久前李嘉诚捐给以色列理工学院的一点三亿美元。后者捐出来之后,收获的是官方和民间高度一致的赞赏和肯定。潘石屹请先抹掉额角的鲜鸡蛋液,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向外国高校捐巨款而不被国内愤青狂扁。
  首先你得撇清个人利益与公益慈善的关系。即便你向哈佛等名校捐资一亿美元,你也不能明火执仗地要求对方给你儿子提供一个入学的机会。当然这是腹诽之论,富人的心思穷人你别猜,潘石屹没说过此为捐款要件之一,至少潘大儿也没表态非哈佛不读,即便刚刚结婚,小小潘也可去读哥大,那儿还有王力宏、李云迪、刘强东的女友们留下的香水味。
  反观李嘉诚的捐款,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之后的优选的智慧,至于他个人在期间有无私人利益诉求,倒显得无足轻重了。以色列理工学院在中国学生和家长中知名度不高,但在各种国际大学排名中始终位居前列,在自然科学、工程学与信息技术、农业与土壤滴灌科技、军工科技方面,排名都在世界前五十之内。这所大学在最近十年间有三名教授获得诺奖,在这个至今仍战火纷飞的小小的国度里,这所学院既不小也不LOW,称之为以色列的MIT,其实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荣耀。李嘉诚选择它来共建,有点出人意料,但显然在情理之中。
  潘石屹为什么会首选哈佛?作为局外人,我们也不好臆测。但是看看国内弥漫了二十多年的哈佛情结,似乎又很好理解。中国高校的大而无当,中国高等教育的自欺欺人,特别是高校内各种资源浪费、各种学术造假、各种伪学科的装模作样,特别是各种随意花钱,都有可能让白手起家挣钱不易的潘石屹望而却步。选择私立的、久享盛名的哈佛作为捐资助学的对象,而且将公益的方向锁定为“在哈佛就读的中国贫困学生”,潘石屹似乎想明白了、也说清楚了他的公益心和慈善梦。
  但是且慢,紧接着就是第二点:你还得说清楚这笔钱到底该怎么花。跟李嘉诚一样,潘石屹的选择应该也是深思熟虑的优化后的结果,但他之所以被人扔臭鞋子和鲜鸡蛋,其核心问题,还是在于没有解释清楚这笔巨款,跟中国贫困学生有多大的关联。他说这笔钱用且只用于资助在哈佛等学校学习的中国穷学生,这句话本身就很成问题:首先,会有那么多中国学生在哈佛、耶鲁学习吗?其次,这些有幸进入美国顶尖藤校学习的中国学生之中,有几个来自穷困家庭?
  再看看李嘉诚,一开头他就把一点三亿美元的用途说得清清楚楚—将直接用于以色列理工学院跟汕头大学共建的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项目之中,今年九月份就会惠及第一批新生。用十亿港元建一所高校,李嘉诚的捐资助学,时间表和路线图都清晰可见。聪明的小潘潘,你需要在展示与哈佛校长欢叙的照片的同时,公布一下这一亿美元的具体花法,这才好让暗夜中的穷困学生见到亮光,也好让咬牙切齿的不怀好意者闭上嘴巴。
  第三,搞定了以上两点,如果学有余力,潘老板最好能解释一下这笔巨款的出处。面对陆续流向世界名校的一亿美刀,中国穷人之所以愤恨不平,其实是要借机追究包括潘老板在内的地产商们一夜暴富的原罪。在翻云覆雨潮起潮落的地产商业游戏中,小个子潘石屹总是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其中除了天赋禀异和个人勤奋之外,有没有伤天害理,有没有官商勾结?许多人甚至开始道德批判:卖房子的时候你是高房价的代言人,突发事件面前你又是弱势群体的大救星,一边让穷人掏钱,一边为穷人维权,你如果不纠结,我就是大傻叉。
  几年前的一个活动现场,我亲耳听到潘石屹说他最不能容忍员工犯两个错误:一个是坐在汽车里往车窗外吐痰,另一个是把政府的批文随手一搁不当回事—你知道拿到一个批文有多难吗?此话既道出了潘老板不足为外人道哉的心酸,也说破了他虽然密不示人、但已经昭然若揭的核心商业机密。
  但是无论如何,潘石屹的这一出人意料的选择,必定会对中国高校吸引校友捐助的信心和机制造成新的打击。
  四年前发生过一次旧的打击。2010年初,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中国商人张磊,向学院捐赠了888.8888万美元,这是该学院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明眼人一看这捐款数,就知道金主必定是恨不能在额头上烙一个8字的中国土豪。张磊曾经是高考状元,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他之所以不向将他培养成状元的高中校捐款,不向给了他国际跳板的本科校捐款,非要向仅就学一年的硕士校捐款,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
  当时张磊的言和行在中国国内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忘恩负义”是对他最集中的批判。现在四年过去了,张磊曾经深受其惠的、数十年间一成不变的中国高考制度,正在因为“无法解决跨省高考问题”和“总是发生大面积舞弊事件”而面临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而张磊曾经消磨过青春的中国人民大学,至今还没有从面广量大的招生丑闻中完全脱身。四年之后再回头,我们或许能够理解国际化土豪张磊的良苦用心。让谁来改变你以及你孩子的一生?如果你既有捐资助学的动机,又有在支票上多划拉出几个8字的实力,那么你的选择,或许就是后人跟风的方向。
  回头再说这个说不尽的小潘潘,抛开各种猜测不论,四年时间里由张磊的八百万,迅速涨到他的一个亿,这一暴涨的行情,无论如何都会施惠于更多的中国学生,让他们接受更高质量的国际教育。有必要把小个子潘石屹往高处拔一拔:教育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至少在高等教育阶段,存在着一个基本的、公认的质量标准和价值判断体系。比如说潘石屹,如果你改变不了差的,那么你转而支持好的,或许才是最不错误 的。
其他文献
近日,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NABA,NuovaAccademiadiBelleArtiMilano)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2015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在北京798艺术区D.PARK第一车间联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15/16”的作品发布会。  此次发布会,两校毕业生共同发布了近80套服装设计作品。来自意大利时尚与设计之都的NABA米兰新美术学院的学生,用多元化的材料,如天然皮革、金属
我说:羊肚子手巾三道道棱  那白手巾挽在头上就尽是些棱棱儿  所谓的蓝,那也是天很蓝  羊想云彩就能看得到的蓝  民歌的魂儿,根在民间  你听到的,不一定你还能看得见歌谣里的陕北  山的深处,天的尽头  信天而游的云朵漫过头顶  高原的孤寂成了思想者的品质  旧时光里的风,死死活活相跟上  仍是现世里渴盼的情分  一丝美好,也就留存在纷纷扰扰中  人间有愁,成了脱口而出的曲子  曲由心生,愈合靈魂
来自传统线下留学中介行业的老查,认为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提供留学服务,去中介化,是未来留学行业的大趋所势。在残酷的留学行业竞争中,老查能否运用互联网思维,  让牛校网成为直插传统留  学中介心脏的一把利器?我们拭目以待。  “牛校网的系统就是一个计算机化的专业咨询顾问。”牛校网创始人老查,用一句话为网站下了一个定义。作为一个注重细分结构化和功能化的出国留学平台,牛校网从上线的第一天起,就以互联网
七月的澄迈,鸟语蝉鸣,生机勃勃。一批批返乡大学生们用智慧和满腔报乡热忱在这片产业热土上播下的希望之种,不负“新农人”园丁的期望,在政策呵护与汗水浇灌之下长势喜人。  大学生返乡,在众人眼中曾是寻求安逸之举。而今天的澄迈,这种观念早已悄悄发生转变。“父亲生前交待过我,必须要为这片土地做点什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专业的蔡於旭用掷地有声地回应,答复了众人对他放弃城市高收入工作,毅然投身乡村当起“牛
现在的年轻人在留学规划的时候总有这么几种争论,比如说到底是从自己人生的兴趣出发,还是要从毕业后就业出发,等等。对规划和评估有着深刻感悟的王辉耀是如何教育自己的一双儿女的呢?  SA:现在留学几乎成了中国家庭的教育刚需,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留学似乎只是换了个地方读书,实际收获并不大,您如何评价留学的收获?  W :首先,我们现在富裕家庭挺多的,好多家庭送孩子出去为了见世面、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对于冲着
TOEFL、SAT、GRE等语言考试拿了高分,却不会写申请文书的学生不在少数。理不清写作逻辑,不知道怎样开头,更不懂如何在巧妙地构思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是文书写作中的常见问题。如果你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妨从本文的案例中学几招。  2015年2月28日清晨,我被微信铃声唤醒。打开一看原来是我的学生小丁发了一条消息:  “Congratulations! It is a pleasure for me
诚实是这个行业内唯一值得尊重和探寻的真相。要让企业主、机构负责人、行业领导者,不再以一个被审视、被怀疑、被调查的角色,可怜兮兮地交待、坦白,寻求理解和支持;而是以一个讲述者、展示者、对话者、答疑人的角色,针对具体的发问,给出真实的解答。  企业探营的大背景  探营的结果马上就要正式揭晓了,与中央巡视组分赴地方所取得的成果稍有不同,除了没有企业主被我们“协助调查”之外,也没有发现大面积的、普遍的、塌
导语:申请海外大学,尤其是名校,文书一直是申请材料中的重点和难点。一篇好的文书能够弥补语言成绩、GPA等硬件条件的不足,甚至能逆转一次可能失败的申请。  从《留学》家长会成员近期对杂志的提问和反馈来看,家长和学生对留学文书的作用还有诸多疑问。《留学》杂志为此组织了一场线下文书指导活动,为家长们答疑解惑。  活动邀请了三组家庭参与,《留学》家长会为他们匹配了三位在文书方面有不同经历、经验的老师:高级
导语:在荷兰这样一个既务实又张扬的国家学习时尚,就如同将自己置身于一个矛盾体,可以明确感受到一半是火焰,一半是冰山;一边是感性的极尽想象力之能事,一边是理性地思考市场的需求。  提及荷兰,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风车、郁金香、耀眼的橙色;对这个国度再了解一些的人会想到国王节、木鞋以及代尔夫特蓝瓷等等。  提到欧洲的时尚产业和时尚教育,首先浮现的一定是法国的高级定制,意大利的高级成衣,伦敦的大胆怪诞,荷兰则
特约撰稿_王龙发自山东德州编辑_王楠  一路优秀惯了,却在留学申请时拿了15连拒垫了底儿。重新证明自己累到几乎昏厥时,有时会想: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为什么我的父母就不能多帮我一些呢?  《留学》杂志在上期报道了被普林斯顿全奖录取的北大男生王龙的申请故事《学神雪耻:从15连拒到普林斯顿全奖》,引起较大反响。应读者要求,本期邀请王龙撰文讲述父母对其的影响。  我是一个来自山东德州的男生王龙,高中毕业于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