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许多学科的教学,使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材观念与形式、课堂结构、教学思想与理论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多媒体进课堂加大课堂容量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需要,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应用
传统数学教学使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模型演示,教师和学生交谈,学生练习等,而多媒体数学教学使用的教学方式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下面就谈谈自己用多媒体上数学课的一些體会。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加之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强化对学生的眼、耳、脑、手等感觉器官的刺激,使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对数学产生兴趣,形成一种爱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Flash动画显示小动物乘坐装有各种轮子的小车的情景,学生发现:小动物在乘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小车时,上下颠簸、惊恐万状,而在乘坐圆形车轮的小车时,则平稳舒服,怡然自得。那么,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圆有什么特点呢?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个大问号,他们跃跃欲试,争着想揭开这个谜。又如,在“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鲜艳的色彩和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实物,给学生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粉笔盒、篮球、象棋、螺母、魔方、易拉罐等几幅图案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哪些图案与长方形、正方形类似?哪些图案与圆柱、圆锥类似?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中来,加快其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在教“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一一显示后,教师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及轴对称的性质。这样借助多媒体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增加了真实感,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切入,应以不影响数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这无疑大大加深了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四、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就很难想像了,利用多媒体中“Z+Z”智能教学平台里,通过演示,学生能真正感受截割的过程。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桑运生,陈士钊.浅谈多媒体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
[3]黄少荣.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
关键词:多媒体;初中数学;应用
传统数学教学使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讲解,模型演示,教师和学生交谈,学生练习等,而多媒体数学教学使用的教学方式有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交互性强等特点。下面就谈谈自己用多媒体上数学课的一些體会。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讲台下流露出消极厌烦的情绪或做别的事。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的讲解很难对未亲身经历过的学生产生兴趣。数学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加之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单一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造成学生数学创新素质能力难以提高。而多媒体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困难。多媒体能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能将数学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或者在通常条件下很难演示的实验、动态变化的过程等,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趣味化、多样化,强化对学生的眼、耳、脑、手等感觉器官的刺激,使他们的情绪兴奋起来,对数学产生兴趣,形成一种爱数学的良好学习氛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把学习数学作为一种乐趣。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Flash动画显示小动物乘坐装有各种轮子的小车的情景,学生发现:小动物在乘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小车时,上下颠簸、惊恐万状,而在乘坐圆形车轮的小车时,则平稳舒服,怡然自得。那么,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圆有什么特点呢?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了一个个大问号,他们跃跃欲试,争着想揭开这个谜。又如,在“生活中的几何图形”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鲜艳的色彩和优美图案,直观形象地再现实物,给学生如见其物的感受。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粉笔盒、篮球、象棋、螺母、魔方、易拉罐等几幅图案让学生观察后,提出问题:哪些图案与长方形、正方形类似?哪些图案与圆柱、圆锥类似?从而把学生引入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过程中来,加快其对情景的感知和理解。比如,在教“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计出一些轴对称图形,一一显示后,教师用红线显现出对称轴,让学生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及轴对称的性质。这样借助多媒体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增加了真实感,渲染了气氛,创造了意境,有助于提高和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切入点,恰当运用多媒体
恰当运用多媒体的意义在于:可以大大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具有多样性、直观性和情境性,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可使学生从一个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一个学习过程的“参与者”,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怎样学习与怎样思考,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能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推动其形成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的切入,应以不影响数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主要表现在对多媒体切入时机的把握上。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时切入
在教学中创设与教学内容贴近的情境,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会使课堂教学过程形象化、直观化、趣味化。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功能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符合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通过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及时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这无疑大大加深了学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四、强化感知,突破疑难时切入
初中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从而解决这一矛盾。如:学习用一个平面从不同方位截正方体产生的截面的,传统教学往往借助切萝卜或橡皮泥等实物情景活动来比划讲解,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如果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情形,学生还能理解的话,那么对截面是五边形或六边形的情形就很难想像了,利用多媒体中“Z+Z”智能教学平台里,通过演示,学生能真正感受截割的过程。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桑运生,陈士钊.浅谈多媒体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
[3]黄少荣.多媒体技术在中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