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办高职院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一直在夹缝中求生存和发展,在招生、就业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民办高职要想改变这些困境,就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进口旺;出口畅;策略
2014年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都明确指出要促进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有国家政策为民办职业教育保驾护航,相信民办职业教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但就目前来说,和公办高职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在招生与就业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
一、不争的现实——“进口淡,出口难”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呈现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特点,具体的表现在以下:
(一)先天不足,民办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招生难
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一直存在,认为职业教育是不入流的教育,是次等教育。在“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体制下,高中学校每年将毕业生的升本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而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中学时,也只是关注该学校每年的一本上线率、二本上线率,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要想改变并非一时之事。由此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压力更大,加之被冠上了“民办”的帽子,和公办高职院校相比,大众多以为是假冒伪劣“商品”。
(二)后天失调,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难
一是专业设置偏向文科化,专业结构不合理。有些民办学校由于受到师资的限制,往往偏向于选择设置较为简单一点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比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大众化专业,这类专业较为普遍,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都有设置,市场上对这类人才需求饱和,民办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竞争力。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必须对接市场、对接产业、对接企业,课程的设置要对接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然而,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由专业带头人随意而定,缺乏详细周密的调研与论证,课程设置要么重复性较大,要么编排顺序不符合课程逻辑结构。三是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民办学校由于缺少政府的财政支持,办学资金较为紧张,每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双师型”教师偏少,整体师资队伍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少学生反映在学校没有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二、努力的方向——“进口旺,出口畅”
在当今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民办学校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进口旺,出口畅”的目标。
(一)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
专业设置是民办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1世纪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主要是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民办高职在设置专业时应该对接行业、对接企业、对接市场,进行调研,了解新动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学校的发展资源相对不足,对部分专业的开设有一定的限制的话,学校就应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以特色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应继续适应形势调整和设置一批紧缺型、特色型、技术应用型专业,力求克服专业设置高度重复、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需求的倾向”。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载体,是连接学生和工作岗位的纽带,学生的技能、能力等的培养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来实现的。民办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建设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将无效课堂变成有效课堂,有效课堂变成优质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企业受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扩大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建设师资队伍,用好人力资源
教师是学校最核心的人力资源,也是最具价值的资源。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培养渠道,制定国培、省培计划,加强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联合普通高校以及企业合作培养;二是加强教师培养的经费保障,完善奖励资助体系,比如学历提升奖励资助、科研奖励资助、“双师型”奖励资助、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奖励资助等等;三是改革配套人事制度,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纳入绩效考核以及职称评审,坚持评聘分开,激励老师自我提升、自我进步。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发展双赢
相对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职在办学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可实现校企一体办学,企业可根据投资的比例享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企业必须担负起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招生,共同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企业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入学即就业,招生即招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双重指导,实行学习上岗轮换制,即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上岗,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作者简介:唐巧(1986-),女,湖南张家界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天佑.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J].高教探索,2014
[2]徐光明.进口旺、出口畅——江西职业教育抓对接促就业健康发展纪实[J].江西教育,2008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进口旺;出口畅;策略
2014年是中国的职业教育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都明确指出要促进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有国家政策为民办职业教育保驾护航,相信民办职业教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但就目前来说,和公办高职院校相比,民办高职院校在招生与就业方面还存在很多困难。
一、不争的现实——“进口淡,出口难”
当前民办高职院校呈现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特点,具体的表现在以下:
(一)先天不足,民办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够,招生难
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一直存在,认为职业教育是不入流的教育,是次等教育。在“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体制下,高中学校每年将毕业生的升本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而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中学时,也只是关注该学校每年的一本上线率、二本上线率,这种观念已根深蒂固,要想改变并非一时之事。由此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压力更大,加之被冠上了“民办”的帽子,和公办高职院校相比,大众多以为是假冒伪劣“商品”。
(二)后天失调,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就业难
一是专业设置偏向文科化,专业结构不合理。有些民办学校由于受到师资的限制,往往偏向于选择设置较为简单一点的人文社科类专业,比如市场营销、电子商务、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企业管理、财务会计等大众化专业,这类专业较为普遍,几乎所有的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都有设置,市场上对这类人才需求饱和,民办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竞争力。二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随意性大,课程设置不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必须对接市场、对接产业、对接企业,课程的设置要对接企业岗位、对接职业技能标准。然而,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般由专业带头人随意而定,缺乏详细周密的调研与论证,课程设置要么重复性较大,要么编排顺序不符合课程逻辑结构。三是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学质量不高。民办学校由于缺少政府的财政支持,办学资金较为紧张,每年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有限,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双师型”教师偏少,整体师资队伍较薄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少学生反映在学校没有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与技能。
二、努力的方向——“进口旺,出口畅”
在当今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民办学校要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进口旺,出口畅”的目标。
(一)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办学质量
专业设置是民办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首先要考虑的问题。21世纪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很快,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主要是由于专业设置不合理,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民办高职在设置专业时应该对接行业、对接企业、对接市场,进行调研,了解新动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提高专业的适应性。学校的发展资源相对不足,对部分专业的开设有一定的限制的话,学校就应注重特色专业的建设,以特色作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应继续适应形势调整和设置一批紧缺型、特色型、技术应用型专业,力求克服专业设置高度重复、脱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需求的倾向”。
(二)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载体,是连接学生和工作岗位的纽带,学生的技能、能力等的培养是通过具体的课程来实现的。民办高职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建设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根据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不断调整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将无效课堂变成有效课堂,有效课堂变成优质课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企业受欢迎的适销对路的“产品”,从而扩大民办高职院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建设师资队伍,用好人力资源
教师是学校最核心的人力资源,也是最具价值的资源。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相对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民办高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拓宽培养渠道,制定国培、省培计划,加强青年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联合普通高校以及企业合作培养;二是加强教师培养的经费保障,完善奖励资助体系,比如学历提升奖励资助、科研奖励资助、“双师型”奖励资助、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奖励资助等等;三是改革配套人事制度,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将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纳入绩效考核以及职称评审,坚持评聘分开,激励老师自我提升、自我进步。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发展双赢
相对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职在办学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可实现校企一体办学,企业可根据投资的比例享有一定的管理权限,并能获得一定的收益,但是企业必须担负起和学校共同培养学生的责任。学校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联合招生,共同培养,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企业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入学即就业,招生即招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双重指导,实行学习上岗轮换制,即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一半时间在企业上岗,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作者简介:唐巧(1986-),女,湖南张家界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胡天佑.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J].高教探索,2014
[2]徐光明.进口旺、出口畅——江西职业教育抓对接促就业健康发展纪实[J].江西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