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职业的概念化:主观职业生涯的意义

来源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ftware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对于专门职业的研究主要遵循“特质模式”的路径,本文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从人们对职业生涯的主观体验来理解职业。这种方式揭示了职业的内部分化,即本文所关注的学术职业预示着不同的“工作世界”,每个世界中都有被编码的意义、理解、阐释和生涯路径,所有这些共同组成了一个职业。本文基于一项历时20年的追踪研究,旨在总结这一研究路径中的关键要素,分析学术职业经历随时间和机构的变化及其意涵。这个研究框架可以推广到对其他国家学术职业的研究、对其他专门职业的研究以及对其他群体的研究。
其他文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这是一本美国文化学者撰写的关于日本高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反思型专著.作者布雷恩·J.麦克维(Brian J.McVeigh)是美国心理和政治人类学家、日本文化研究者,长期在东亚尤其是在日本生活、学习和工作.作者基于其在高校的教与学经历,指出除了极少数精英大学,在大部分日本高校的校园里、尤其是本科课堂上,大部分本科生几乎没有任何形式的学习动机与欲望,更不要说展现出相应的学习行为,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之低令人咋舌.
期刊
人力资本研究的发展使得教育成为经济和政策讨论中的中心议题,因为它为能带来多重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技能和知识积累活动提供了复杂成熟的理论支持。本文通过概述人力资本研究领域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尝试分析人力资本研究是如何在当今关于教育和培训的社会政治讨论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缘起入手,论述了多年来学者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评和修正,讨论了人力资本理论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并对这一研究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知识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相关教育实践与理论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观点纷繁驳杂,实践措施迭出,现代的与后现代的、反映论的与建构论的、传统教育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各自为阵并且相互论争.我国教育界关于知识问题的研究与争论,可以看作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的余波.
期刊
期刊
德国高等教育研究经过40年的发展,已有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本文从高等教育系统的数量—结构发展、高校治理、高校组织、高校中的行动团体和机会平等五个方面,概述了德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相关内容和结果,认为该研究领域在理论、方法论和主题多元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为了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加强该领域的制度结构建设,特别是学术职业道路建设;同时,需要持续地发展理论和方法,并实现学术性与实践性导向的平衡。对未来发展而言,应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与科学研究的合作并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的小众研究。
本文对加拿大高等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演变进行了大致的描述性分析,主要关注这一领域中学术成就的历史发展;其次聚焦于一些得到相当多关注的新兴主题和研究课题,包括公平、多样性和包容性,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和非殖民化,国际化,以及学生经历;最后对未来的趋势发表了一些评论。
199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基层合作催生了一个庞大且充满活力的全球科学系统;欧美国家的科学系统紧密联结,成为全球科学系统中的双寡头;许多中等收入国家也建立起国家科学系统,其中部分国家采用一种半“独立式”发展路径,即基于政府投资、国内科学合作网络建设、有选择地建设国际合作网络,建立高度有效的国家科学系统,但并不试图紧密融入全球双寡头科学系统。该发展路径被除了越南的所有东亚国家成功采用。这种路径考虑本国的特殊国情,且不遵循欧美国家的发展模式,因而在有关科学的文献中并不总能被理解。中国如今是世界第二大科学强国,
写作本文时,世界正面临COVID-19大流行之后前所未有的全球健康危机。早在全球健康危机爆发之前,人们就开始批评全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高等教育领域质疑国际教育的价值。在过去几年中,反全球化和“民族主义”的复兴在全球不同地区出现,全球正义、替代全球化、反全球化表达以及反公司批评或者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广泛批评等各种形式的反全球化运动已经出现。有着多种定义的“全球化”无疑在经济、社会、政治及文化等多重维度影响了国家的发展,COVID-19的流行进一步强化了复兴中的民族主义,本文从更广泛的政治经济背景出发,
常有一种比方,说一个民族的文明抟成与进步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要有好的营养和环境,也能在命运周折中坚持不懈,创造发明。这样的人,才能兼容并蓄,精神自成,成就出一个独特的世界来。不过,比方归比方,真能将一种面向世界的文明与一个人的身心结合起来,真能在一个人那里见到千年文明的传承发扬,简直是天方夜谭。
如何最好地培养下一代,这在人类社会始终是一个常常引发争论的重要话题,特别是当不同社会群体儿童的未来机会并非被平等分配时。学前教育这一领域折射出关于儿童本质的各种教育哲学理念,也反映出家长对文化传统或国家层面政策变化的态度。自2010年开始,中国政府大量增加对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旨在为更多3-6岁幼儿提供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服务。来自哪些家庭的孩子可以获得优质幼儿园资源?公办幼儿园是否有效提升了儿童早期发展?中国式学前教育领域的“混合市场”缩小还是加剧了不同背景儿童在发展方面的差距?这些政策问题催生了一个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