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庆末年,江苏淮阴一座小小的庭院里,年刚及笄的邱心如正手持书卷,端坐在桃花树下吟读。随着书中故事的情节起伏,她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展颜轻笑,几片花瓣落在发间,她却浑然不觉,兀自沉浸在书中。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邱心如虽家境清贫,但父亲劳作之余喜欢吟诗弄词,母亲也喜作诗联赋,受家庭氛围熏陶,邱心如从小便有文墨之缘。她不羡华服美食,只每日“喜读父书翻古史,更从母教嗜闲篇”。
少女情怀总是诗,邱心如每每读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总会唏嘘不已,但对书中把女性写成弱者形象而感到不满。于是,邱心如渐渐萌生出写一部“虽为女子,强似男儿”之作的想法,欲为天下女子正名。
不懂世事艰难的邱心如临窗执笔度春秋。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翻旧卷,再写新词续旧篇,她给作品取名为《笔生花》。别家女孩都是手执眉笔描双峰,她是扫眉笔下也生花,精美文字璀璨绽放。
后来,母亲知道心如在写小说,便鼎力支持她。然而随着邱心如年岁渐长,偶有人家上门提亲,父母开始为女择婿。邱心如虽不想早嫁,但终未能免俗。有一张姓儒生前来提亲,父母揣摩其必有才学,于是为女儿订下婚事。
一顶花轿将她送入新的生活,岂料婚后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夫君虽是儒生却才疏学浅庸俗不堪,这让邱心如感到深深的失望。而姑嫂嫌隙也让邱心如苦不堪言,曾经无忧无虑读书写字的乐趣荡然无存。
一轮明月散发着清辉,悄悄铺满人间,天地一片澄净,而独坐窗前望月感伤的邱心如则是眼中含泪不敢流,满腹沧桑无处诉。庭前落花随风飘散,落花虽无言,笔下能生花,邱心如嗅着花香,强打起精神,翻出《笔生花》的书稿,在暗淡的烛光里续写起来。
然而,夫家并不理解她的所作所为,愚昧的家规束缚着邱心如无法写下去,内心的凄苦如潮翻涌,却又无可奈何。
因夫君才疏学浅,一直没能求取功名,生活也日益窘迫。曾经天真烂漫无所忧、冰雪聪明绣锦章的邱心如困于家庭生计里,曼妙才华任消磨。晨昏日落,无休止的操劳渐渐让邱心如再无闲暇执笔,浸润着心血的《笔生花》只能层层包起来压进箱里,再不曾写下一笔。
花开花落间,春去春又来,邱心如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夫君碌碌无为,家境依然贫乏,这些对于邱心如来说都可以容忍,不能让她忍受的是他人的刻薄言语。她本是才情女子,想冲出封建牢笼,书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塑造美好的女子形象。而这一切都被桎梏在家庭中无力改变,唯有在内心深处让自己的《笔生花》寂然绽放。
屋漏偏逢连夜雨,困苦的生活还没有扭转,夫君突然病逝,日子更加窘迫,但邱心如还是尽心尽力侍奉公婆,为他们养老送终。后来儿女各自成家,夫家也已没有牵挂,邱心如带着一颗已麻木的心回到娘家。母亲以温暖的怀抱接纳了她。
邱心如本想续写《笔生花》,但看娘家生活无着落,只能先解决温饱才能安心创作。邱心如在母亲帮衬下设馆教徒以维持生计,虽然处在“人到贫时世味谙”的境况,但让她聊以自慰的是终于可以续写《笔生花》,不用再顾忌旁人目光。
邱心如自幼饱读诗书,精诗词工行草。于是,她白天教徒,侍奉老母,夜晚秉灯写作,创作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曾经生疏的笔触再次妙笔生花,全书丝丝相扣节节生情。曾经不幸的经历、生活的折磨以及世态炎凉的苦楚,不知不觉融入作品里,创作过程中,邱心如常常泪流满面。
尘世沧桑,倏忽而过,邱心如前后历时30年,终于完成《笔生花》。《笔生花》共分八卷三十二回,近一百二十万字。才华横溢的邱心如巧妙地将诗、词、说、唱融入其中,整部作品构架气势恢宏,情节描写细腻,故事错落有致。
“留贻闺阁邀请赏,工暇消闲仔细评。”邱心如曾在创作完成后写下这句诗,但在内心深处,她还是希望这部作品有读者喜欢,能够引起广泛共鸣,而不只局限于闺阁赏读。但在生活极度困顿之下,哪里能够刊印出版呢?
之后,邱心如的表侄陈同勋为《笔生花》作序云:“姑母性至孝,借翰墨以娱北堂,非必沾沾以逞才为事也。”邱心如以文孝母,写下洋洋洒洒巨著,并非是想博取盛名,在陈同勋的帮助下,《笔生花》终于刊行面世,并迅速引起轰动。文人雅士摇头晃脑品评《笔生花》,大街小巷人皆传唱。
《笔生花》是一部长篇弹词作品,既能为普通民众接受,也以文笔清新、情节曲折而获得名士赞赏,作品不仅直言“生女如斯胜似男”的观念,也阐明了“弄瓦无须望弄璋”的思想。
虽然有过“质尽衣衫存败絮”的凄惨生活,也饱受“愚蒙不道遭欺骗”的悲痛经历,但有着文墨诗心的邱心如坚强地挺了过来,即使困顿在婚姻生活里也不曾放弃。一部《笔生花》凝聚着邱心如的血和泪,闪耀着瑰丽的光芒,成为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不过几年,《笔生花》再次出版时,一代弹词作家邱心如终于油尽灯枯,凄凉地离开人世。世间再无悲苦的邱心如,《笔生花》却永远绽放在人间。
春残花落,片片落入尘埃之中,虽然花离枝头,却依然香如故,凄凉中透着凄美。花开有人赏,花落无人知,亦如邱心如的人生,落花无言,笔下生花。一支笔抒尽胸中意,人生何处不飞花;一阕词唱尽世间辛酸冷暖,沧桑过往随风去。笔落平生意,人生终无悔。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邱心如虽家境清贫,但父亲劳作之余喜欢吟诗弄词,母亲也喜作诗联赋,受家庭氛围熏陶,邱心如从小便有文墨之缘。她不羡华服美食,只每日“喜读父书翻古史,更从母教嗜闲篇”。
少女情怀总是诗,邱心如每每读到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总会唏嘘不已,但对书中把女性写成弱者形象而感到不满。于是,邱心如渐渐萌生出写一部“虽为女子,强似男儿”之作的想法,欲为天下女子正名。
不懂世事艰难的邱心如临窗执笔度春秋。把所有时间都用来翻旧卷,再写新词续旧篇,她给作品取名为《笔生花》。别家女孩都是手执眉笔描双峰,她是扫眉笔下也生花,精美文字璀璨绽放。
后来,母亲知道心如在写小说,便鼎力支持她。然而随着邱心如年岁渐长,偶有人家上门提亲,父母开始为女择婿。邱心如虽不想早嫁,但终未能免俗。有一张姓儒生前来提亲,父母揣摩其必有才学,于是为女儿订下婚事。
一顶花轿将她送入新的生活,岂料婚后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美好。夫君虽是儒生却才疏学浅庸俗不堪,这让邱心如感到深深的失望。而姑嫂嫌隙也让邱心如苦不堪言,曾经无忧无虑读书写字的乐趣荡然无存。
一轮明月散发着清辉,悄悄铺满人间,天地一片澄净,而独坐窗前望月感伤的邱心如则是眼中含泪不敢流,满腹沧桑无处诉。庭前落花随风飘散,落花虽无言,笔下能生花,邱心如嗅着花香,强打起精神,翻出《笔生花》的书稿,在暗淡的烛光里续写起来。
然而,夫家并不理解她的所作所为,愚昧的家规束缚着邱心如无法写下去,内心的凄苦如潮翻涌,却又无可奈何。
因夫君才疏学浅,一直没能求取功名,生活也日益窘迫。曾经天真烂漫无所忧、冰雪聪明绣锦章的邱心如困于家庭生计里,曼妙才华任消磨。晨昏日落,无休止的操劳渐渐让邱心如再无闲暇执笔,浸润着心血的《笔生花》只能层层包起来压进箱里,再不曾写下一笔。
花开花落间,春去春又来,邱心如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夫君碌碌无为,家境依然贫乏,这些对于邱心如来说都可以容忍,不能让她忍受的是他人的刻薄言语。她本是才情女子,想冲出封建牢笼,书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塑造美好的女子形象。而这一切都被桎梏在家庭中无力改变,唯有在内心深处让自己的《笔生花》寂然绽放。
屋漏偏逢连夜雨,困苦的生活还没有扭转,夫君突然病逝,日子更加窘迫,但邱心如还是尽心尽力侍奉公婆,为他们养老送终。后来儿女各自成家,夫家也已没有牵挂,邱心如带着一颗已麻木的心回到娘家。母亲以温暖的怀抱接纳了她。
邱心如本想续写《笔生花》,但看娘家生活无着落,只能先解决温饱才能安心创作。邱心如在母亲帮衬下设馆教徒以维持生计,虽然处在“人到贫时世味谙”的境况,但让她聊以自慰的是终于可以续写《笔生花》,不用再顾忌旁人目光。
邱心如自幼饱读诗书,精诗词工行草。于是,她白天教徒,侍奉老母,夜晚秉灯写作,创作上取得了很大进展。曾经生疏的笔触再次妙笔生花,全书丝丝相扣节节生情。曾经不幸的经历、生活的折磨以及世态炎凉的苦楚,不知不觉融入作品里,创作过程中,邱心如常常泪流满面。
尘世沧桑,倏忽而过,邱心如前后历时30年,终于完成《笔生花》。《笔生花》共分八卷三十二回,近一百二十万字。才华横溢的邱心如巧妙地将诗、词、说、唱融入其中,整部作品构架气势恢宏,情节描写细腻,故事错落有致。
“留贻闺阁邀请赏,工暇消闲仔细评。”邱心如曾在创作完成后写下这句诗,但在内心深处,她还是希望这部作品有读者喜欢,能够引起广泛共鸣,而不只局限于闺阁赏读。但在生活极度困顿之下,哪里能够刊印出版呢?
之后,邱心如的表侄陈同勋为《笔生花》作序云:“姑母性至孝,借翰墨以娱北堂,非必沾沾以逞才为事也。”邱心如以文孝母,写下洋洋洒洒巨著,并非是想博取盛名,在陈同勋的帮助下,《笔生花》终于刊行面世,并迅速引起轰动。文人雅士摇头晃脑品评《笔生花》,大街小巷人皆传唱。
《笔生花》是一部长篇弹词作品,既能为普通民众接受,也以文笔清新、情节曲折而获得名士赞赏,作品不仅直言“生女如斯胜似男”的观念,也阐明了“弄瓦无须望弄璋”的思想。
虽然有过“质尽衣衫存败絮”的凄惨生活,也饱受“愚蒙不道遭欺骗”的悲痛经历,但有着文墨诗心的邱心如坚强地挺了过来,即使困顿在婚姻生活里也不曾放弃。一部《笔生花》凝聚着邱心如的血和泪,闪耀着瑰丽的光芒,成为清朝道光、咸丰年间最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
不过几年,《笔生花》再次出版时,一代弹词作家邱心如终于油尽灯枯,凄凉地离开人世。世间再无悲苦的邱心如,《笔生花》却永远绽放在人间。
春残花落,片片落入尘埃之中,虽然花离枝头,却依然香如故,凄凉中透着凄美。花开有人赏,花落无人知,亦如邱心如的人生,落花无言,笔下生花。一支笔抒尽胸中意,人生何处不飞花;一阕词唱尽世间辛酸冷暖,沧桑过往随风去。笔落平生意,人生终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