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工作中经常接触患者以及患者的体液、血液、分泌物,是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本研究通过分析医务人员在工作中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讨论职业暴露的方式,提出在医疗过程中的防护措施及对策,提高自我防范意识,避免和减少HIV职业暴露。
[关键词] HIV;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76-02
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机体患有各种疾病直至死亡。所以属于高危人群的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规范操作,避免HIV职业暴露。
1 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知识了解掌握不多
如果接触含有传染性物质时,防护不到位,极易引起职业暴露。通过了解,医务人员中只有少数人员完全正确的掌握HIV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医务人员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没有完全做到标准预防,如:不佩戴手套、眼镜、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女性医务人员留有长指甲、长头发、戴戒指、手镯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HIV职业暴露。
1.2 标准预防贯彻执行不到位
锐器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伤害,这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关。在接触含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暴露最多,而操作不规范,错误处理穿刺针头是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工作忙、有时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处理,或处理锐器不规范,如:采血时使用敞开式试管,容易造成血液洒出、用手来拔针头、动作幅度过大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锐器刺伤或者污染皮肤黏膜,发生职业暴露。
2 HIV职业暴露的方式
2.1 锐器刺伤
有文献报道,医务人员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0.2%~0.5%[1],锐器伤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最高危因素。
2.2 皮肤和黏膜暴露
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患者的血液、体液会溅到医务人员皮肤、眼睛、口腔等处。这种情况下,虽然感染HIV的几率表较低,但并不是绝对不会感染,在医疗活动中要时刻做好防护工作。
3 HIV职业暴露的处理
职业暴露发生后,遵循4条原则:及时处理原则、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2]。发生职业暴露急救处理,如有伤口出血,立即迅速挤压伤口旁的血液,尽可能多的挤出血液,然后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并进行伤口包扎。如是皮肤黏膜暴露,马上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消毒。暴露后要进行暴露评估,是否使用药物进行干预治疗。HIV职业暴露后立即服用抗HIV药物可以使HIV感染的危险性下降79%[3],并上报此次暴露事件。
4 对策
4.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4]。有调查显示,医院医护人员接受在职培训不够,培训时间短,受培训率仅为43.0%,有57.0%的医护人员3年来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5]。医院要每年对全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及HIV职业防护、职业暴露处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特别是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医务人员。年轻医务人员思想容易麻痹大意、风险意识不强,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4.2 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
在进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双层乳胶手套;进行静脉穿刺时手不可在针头前方,穿刺后立即使用棉签压住穿刺部位尽量减少血液溢出,针头要放置在耐刺、耐渗的专用容器中,操作后及时手消毒。
4.3 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处理。针头、注射器、玻片、刀片等锐器要放置在专业医疗垃圾桶内。专人收集后送至医疗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4.4 建立职业暴露风险评估、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紧急处理伤口的措施是降低职业暴露危害的最有效方法。医务人员暴露后要理性对待职业暴露,及时进行HIV抗体的检测,时间为发生时、4周、8周、12周、6个月。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严格保密。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和指导预防性用药。
5 结论
医务人员熟练掌握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不仅防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了患者,对预防HIV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志军,张小娟,吴峰,等.骨外科医师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7,5(9):816-81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S].2009年9月.
[3] 林火仙.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75-676.
[4] 蔡奕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J].现代医院,2008,8(8):119-120.
[5] 王爱华,吴秀云,郝桂兰,等.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在职培训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70-1071.
(收稿日期:2011-10-17)
[关键词] HIV;职业暴露;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8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176-02
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和相关疾病的RNA病毒。病毒主要侵犯CD4 T细胞、CD4单核细胞和B淋巴细胞。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从而导致机体患有各种疾病直至死亡。所以属于高危人群的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严格规范操作,避免HIV职业暴露。
1 HIV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1 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知识了解掌握不多
如果接触含有传染性物质时,防护不到位,极易引起职业暴露。通过了解,医务人员中只有少数人员完全正确的掌握HIV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医务人员自我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安全防范措施不到位,没有完全做到标准预防,如:不佩戴手套、眼镜、口罩、帽子等防护用品。女性医务人员留有长指甲、长头发、戴戒指、手镯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HIV职业暴露。
1.2 标准预防贯彻执行不到位
锐器刺伤是医院最常见的职业伤害,这与医护人员的疏忽大意,没有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有关。在接触含有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原因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暴露最多,而操作不规范,错误处理穿刺针头是发生暴露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工作忙、有时不严格按操作规程处理,或处理锐器不规范,如:采血时使用敞开式试管,容易造成血液洒出、用手来拔针头、动作幅度过大等原因都有可能造成锐器刺伤或者污染皮肤黏膜,发生职业暴露。
2 HIV职业暴露的方式
2.1 锐器刺伤
有文献报道,医务人员通过1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于HIV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0.2%~0.5%[1],锐器伤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最高危因素。
2.2 皮肤和黏膜暴露
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患者的血液、体液会溅到医务人员皮肤、眼睛、口腔等处。这种情况下,虽然感染HIV的几率表较低,但并不是绝对不会感染,在医疗活动中要时刻做好防护工作。
3 HIV职业暴露的处理
职业暴露发生后,遵循4条原则:及时处理原则、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2]。发生职业暴露急救处理,如有伤口出血,立即迅速挤压伤口旁的血液,尽可能多的挤出血液,然后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并进行伤口包扎。如是皮肤黏膜暴露,马上用大量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消毒。暴露后要进行暴露评估,是否使用药物进行干预治疗。HIV职业暴露后立即服用抗HIV药物可以使HIV感染的危险性下降79%[3],并上报此次暴露事件。
4 对策
4.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和培训
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已被多数国家认为是减少职业暴露的主要措施[4]。有调查显示,医院医护人员接受在职培训不够,培训时间短,受培训率仅为43.0%,有57.0%的医护人员3年来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5]。医院要每年对全院的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及HIV职业防护、职业暴露处理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定期进行考核,特别是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医务人员。年轻医务人员思想容易麻痹大意、风险意识不强,更容易发生职业暴露。
4.2 规范操作行为,严格按操作规范操作
在进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时戴双层乳胶手套;进行静脉穿刺时手不可在针头前方,穿刺后立即使用棉签压住穿刺部位尽量减少血液溢出,针头要放置在耐刺、耐渗的专用容器中,操作后及时手消毒。
4.3 严格医疗废物管理
医疗废物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存放、处理。针头、注射器、玻片、刀片等锐器要放置在专业医疗垃圾桶内。专人收集后送至医疗垃圾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4.4 建立职业暴露风险评估、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紧急处理伤口的措施是降低职业暴露危害的最有效方法。医务人员暴露后要理性对待职业暴露,及时进行HIV抗体的检测,时间为发生时、4周、8周、12周、6个月。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严格保密。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和指导预防性用药。
5 结论
医务人员熟练掌握HIV职业暴露防护知识不仅防护自己,同时也保护了患者,对预防HIV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志军,张小娟,吴峰,等.骨外科医师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7,5(9):816-817.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S].2009年9月.
[3] 林火仙.医护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自我防护体会[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7):675-676.
[4] 蔡奕娟.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J].现代医院,2008,8(8):119-120.
[5] 王爱华,吴秀云,郝桂兰,等.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在职培训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0):1070-1071.
(收稿日期:201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