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羊肚菌的大田栽培已在我国进行了十余年,生产规模已超过10万亩,在不断高产出现的同时,区域性连作障碍、病虫害、较高的成本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六妹羊肚菌菌株YAASMJNLM1-25和YAASMJNLM 1-31为材料,研究了1种羊肚菌栽培的新方法——种袋栽培技术,以常见的营养袋栽培方法为对照,进行了直接种袋栽培方法和间接种袋栽培方法研究.结果 表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为8~23 d,现原基时间为55~91 d,第一次采收时间为77~110d,无论是直接种袋栽培法还是间接种袋栽培法,菌丝长满墒面的
【机 构】
: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昆明6502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羊肚菌的大田栽培已在我国进行了十余年,生产规模已超过10万亩,在不断高产出现的同时,区域性连作障碍、病虫害、较高的成本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六妹羊肚菌菌株YAASMJNLM1-25和YAASMJNLM 1-31为材料,研究了1种羊肚菌栽培的新方法——种袋栽培技术,以常见的营养袋栽培方法为对照,进行了直接种袋栽培方法和间接种袋栽培方法研究.结果 表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为8~23 d,现原基时间为55~91 d,第一次采收时间为77~110d,无论是直接种袋栽培法还是间接种袋栽培法,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现原基时间和采收时间均比撒播的营养袋栽培法长,即同一区域同一播种时间,六妹羊肚菌现原基时间和采收时间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相关;墒面污染率和袋(瓶)污染率分别为0~5%和0~25%,与撒播的营养袋栽培法相比,种袋栽培法的墒面和营养基质污染率显著降低,多数处理的污染率为零;试验的最低产量和最高产量分别为(295.00±8.66) g/m2和(466.89±33.67) g/m2,虽然组内有显著性差异的处理存在,但组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这种显著差异的产生应该是羊肚菌的环境适应敏感性所致;种袋栽培法实现了羊肚菌菌丝向营养基质和土壤基质的双向生长,营养能有效向土壤基质转移,有利于稳产和减少病虫害;与营养袋栽培法相比,种袋栽培法减少了操作步骤,降低了生产成本.总之,2种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羊肚菌出菇时间与菌丝长满墒面的时间密切相关,这对室内栽培及出菇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针对国内低矮温室蔬菜大棚的尺寸限制问题,设计一种小型全自动移栽机,为提高取投苗成功率,减少穴盘苗损伤,重点对取苗机构进行了设计.该取苗机构使用气动加刹车线柔性变距机构实现变距投苗功能,与直动往复式分苗机构配套使用,可以实现静态投苗、静态接苗,提高取投苗成功率,避免出现挂苗现象,并通过试验对取投苗效果进行了检验.试验发现:针对须根类幼苗,当栽植频率为40株·min-1·行-1时,黄瓜苗的取苗成功率为99.31%,投苗成功率为99.31%,综合取投苗成功率达到98.61%,当栽植频率为60株·min-1·行-
针对机坪感知机会网络中节点缓存空间的限制导致的数据拥塞问题,提出元胞演化规则下机坪机会网络缓存控制策略(ACER).建立基于节点拥塞度的路由通信模型,对节点拥塞度进行判断,在拥塞度较低节点中进行基于概率的数据路由通信,对于拥塞度较高的节点使用元胞自动机的消息丢弃策略,有效地缓解了因数据拥塞产生的网络投递率低等问题,使节点负载均衡地进行数据传输.基于机会网络环境(ONE)仿真平台,采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地图来进行试验,进行不同节点数量下、不同缓存空间下的算法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机坪网络仿真环境中,不同节点数
2012年羊肚菌在四川实现大田商业化栽培后,已相继推广到全国20余省市,成为一个风险与机遇并存的产业.羊肚菌成功驯化后对羊肚菌的研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对羊肚菌的资源发掘、遗传育种、栽培及产品开发等相关研究激增,但仍日益明显地表现出研究滞后于生产需求的现象.文中重点对2012年后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信息.
当前,羊肚菌种植被许多80后、90后和返乡农民创业者推崇,根据笔者多年对羊肚菌的种质资源收集、分类学、遗传育种研究和规模化推广实践,结果表明:1)羊肚菌产业具有“环境友好、周期短、收益高和风险高”的特点,从事羊肚菌种植可以盈利但绝非“暴富”;2)目前我国羊肚菌产业刚刚起步,科学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3)羊肚菌从业者如果具有规避风险的意识、机制和措施,可实现稳健盈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是当前我国羊肚菌从业者的真实写照;4)羊肚菌产业前景好,设施化、工厂化栽培是今后的羊肚菌产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文中从羊肚菌产业发
为研究沥青多次再生机理,通过沥青化学组分试验(四组分法),测试并分析了沥青多次再生过程中各个组分及胶体不稳定指数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各组分与针入度、延度等物理性质的关联性.基于再生剂的掺量与化学组分、物理性质的关系,揭示了再生剂在沥青多次再生过程中所起到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再生次数的增加,沥青中的沥青质质量分数增大,芳香分和胶质质量分数降低,饱和分质量分数较为稳定,胶体不稳定指数增大,沥青的常规性能指标总体上可以恢复;沥青的多次再生设计中,应重点关注化学组分的协调与匹配,以提高其路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