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那些事

来源 :科学24小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4447150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9月,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以86岁的高龄,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据介绍,他那篇受到导师麦大维称赞的博士学位论文,涉及到唐代盛世时期的一桩悬案……
  
  2010年9月,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以86岁的高龄,获得了英国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据介绍,他那篇受到导师麦大维称赞的博士学位论文,涉及到唐代盛世时期的一桩悬案——安禄山叛乱时,唐玄宗李隆基派了儿子荣王去平叛,后来荣王暴亡。但荣王是怎么死的,正史并没有提及,坊间也众说纷纭。正是历史留下的这个空白,让金庸发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他质疑唐史造假,断定荣王是被他做太子的哥哥杀死的,因为太子想掌握军队的实际控制权。
  然而,荣王究竟是怎么死的?后人已经无法考详。金庸的一家之说是否正确,现在也不能就这么拍板定夺。只是由此而引出的另一个话题,却很夺人眼球。那就是提起唐史,就不得不提起安禄山。因为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将唐朝从繁荣的顶峰推向了衰亡的深渊。而其中,叛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更是起了至关重要的转折作用。
  那么,安禄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何以会有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原来,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就在10个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军镇(或叫藩镇)建制,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掌管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情况,节度使要是立了功,就有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但当朝宰相李林甫却嫉贤妒能,不但排挤朝廷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所以经常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因为他认为,胡人善战,但文化水平低,一般不会被调到朝廷,即使上调,也比较容易“驾驭”。
  唐玄宗本来就怕边境的将领谋反,于是就依从了李林甫的主张,提拔了一批胡人当节度使。当时,恰好平卢(今辽宁朝阳)军镇有一个名叫安禄山的胡人军官,因在“讨伐奚、契丹之叛离者”时,“恃勇轻敌,为敌所败”,而被判了死刑,解送到长安来等待问斩。但唐玄宗却听说他年轻能干,又颇有一些武功,就刻意袒护,下令释放了他。于是,善于投机的安禄山便见风使舵,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最终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安禄山又兼任了范阳(今北京)节度使。
  安禄山这个人“外若痴直,内实狡黠”。他当了节度使以后,尽量搜罗奇珍异兽,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好大喜功,就不惜设计诱杀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将他们的头颅献给朝廷报功。玄宗因沉迷声色,已日渐昏庸,故而对他的谎报深信不疑,常常将他召进宫中朝见。
  于是,安禄山便抓住这个机会,屡屡在唐玄宗面前装忠卖乖,博取喜欢。安禄山长得很滑稽,凸着肚子,又矮又胖,加上他经常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使得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虽然安禄山 “自称腹重三百斤”,需要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但在唐玄宗面前跳《胡旋舞》时,他却能疾快如风。一次,唐玄宗戏指其腹说:“此胡腹中何所有?其大乃尔!” 意思是说,你这个胡人怎么会有这大的肚子,里面装着什么啊?安禄山装着憨直的样子回答说:“更无余物,正有赤心耳!” 意思是说别的没有,只有一颗对您赤诚的忠心。唐玄宗听罢,“龙心”大悦,不久就封他为郡王,还在长安替他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一样大的华丽府第。
  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更是派人每天陪他饮酒作乐,并让杨贵妃收他为干儿子,特别允许他可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似的。贵妃甚至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着安禄山,以作洗浴的嬉戏,玄宗看了不但不加责怪,反而还赏赐贵妃“洗儿钱”。从此,安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闹出了许多丑闻,但唐玄宗也始终不疑。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的信任以后,官运亨通。他除了主持范阳、平卢两军镇外,又兼了河东(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大部分地区。从此,他权欲熏心,野心膨胀,在背地里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思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各族降兵中挑选了八千精兵,组成了一支精锐部队,囤积粮草,打造武器,只等时机成熟,起兵谋反。
  恰好此后不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利用外戚的地位,接任了宰相一职。但杨国忠平时品行不端,是个无赖,被安禄山瞧不起;而杨国忠也嫌安禄山是个胡人,粗俗不堪,不将他放在眼里。因此两人互不买账,闹起了矛盾。只是此时,杨国忠已察觉到安禄山有反意,就不断向唐玄宗告状,但因唐玄宗宠信安禄山,没有当成一回事。后来日子一长,安禄山的谋反迹象渐渐暴露得多了,不由得唐玄宗不信。特别是安禄山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32名汉将撤走,由他另行委派;再加上唐玄宗亲手写诏书召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托病不去等事。唐玄宗这才真正将杨国忠的告状当成一回事。但此时,无论是唐玄宗还是杨国忠,都已经对安禄山束手无策了。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冬,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起兵叛乱。此时,正好有一个京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便假造了一份唐玄宗发来的诏书,召集全体部下谎称说他接到皇上密旨,要他带兵进京讨伐逆贼杨国忠。将士们都觉得突然,面面相觑,不置可否。但是,又有谁敢怀疑皇上的圣旨,怀疑安禄山呢?于是,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15万部属(对外号称20万),起兵叛乱。
  中原一带,已有百年左右的时间没有发生过战争,老百姓也好几代都未见过打仗,所以看见叛军杀来,一路上烟尘滚滚,喊声震天,早已吓破了胆。而这时的唐朝,也是奢靡日久,军备废驰,虽数度派兵,也难挡叛军之势。因此,沿路的官军,将无斗志,兵不能战,逃的逃降的降,溃不成军。
  同年12月,安禄山的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攻占了汴州(今河南开封)。在汴州,安禄山之子安庆绪看见朝廷诛杀安氏家人的布告后,就泣告安禄山,致使安禄山“狂而怒”,下达了屠城的命令,砍杀了万余降者。不久之后,叛军又攻陷了洛阳,并于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自称大燕皇帝,建号圣武。一时间,叛军上下弹冠相庆,封官赐爵好不热闹。对此,李白当年曾写诗作过生动的描述:“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古风》十九)。
  东京失陷,潼关告急,朝廷一时无将可派,只好命令带病在身的哥舒翰率领20万人马,前去把守潼关。潼关是京城的门户,那里形势险要,道路狭窄,叛将崔乾祜在潼关外屯兵半年,也没法打进去。不料后来唐王朝内部发生矛盾,致使哥舒翰轻意出关歼敌,最终被崔乾祜设伏击溃,哥舒翰本人也为其部下所缚,并最终投降于安禄山。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惊恐万分,仓皇西逃,奔向四川。叛军随即便攻占了长安。安禄山为报杀亲之仇,更指使叛军大开杀戒,斩杀来不及出逃的公主、王妃及驸马等王室人员。同时,又命令士卒开禁三天,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给长安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唐玄宗逃出长安后,在一个叫作马嵬驿(即今陕西兴平县西)的地方,遭遇了一场士兵的哗变。当时,又累又饿的兵变士兵,不仅积怨于宰相杨国忠,愤怒地斩杀了他,并且还包围了唐玄宗住的驿馆,逼迫他赐死杨贵妃。走投无路的唐玄宗此时已“上天无门,入地无路”,他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不得不屈服于兵变士兵的意志,下令吊死了自己的爱妃杨贵妃。发生在马嵬驿的这个事件,在我国历史上十分有名,史称“马嵬驿兵变”。所谓“长生殿上空留影,马嵬坡前草青青”,这个戏曲舞台上长演不衰的传奇剧目,说的也就是这件事。
  经过这场兵变,唐玄宗就像惊弓之鸟,急急忙忙逃到成都去了。太子李亨被当地百姓挽留下来主持朝政。李亨从马嵬驿一路收拾残兵残将北上,在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这便是唐肃宗。
  有意思的是,安禄山自叛乱以来,他的下场也好不到哪里去。由于他私欲膨胀,日夜算计,不久就积劳成疾,至二元(公元757年)正月,便视力顿失,看不见什么东西了。加上他重病缠身,脾气暴躁,动辄就对左右侍臣责罚鞭挞,甚至杀害。因此,他与周围的人渐渐疏远,即便是重臣严庄也因受到他的责打,而与他离心离德。侍候安禄山的阄臣李猪儿,虽受宠爱,但挨打也最多,所以也与他貌合神离。加之安禄山的嬖妾段氏,生子庆恩,欲代替安庆绪接位,从而引起了安庆绪的畏惧和猜疑。至此,安禄山身边已是暗潮汹涌,危机四伏了。
  一日,严庄找到安庆绪说:“时有不得已者,时不可失。”意思是事已至此,你再不狠下决心怕是来不及了。安庆绪听了倒也爽快,回答严庄说:“兄有所见,敢不敬从!”于是,严庄就做了李猪儿的工作,对他劝说:“汝前后受挞,宁有数乎!不行大事,死无日矣!”李猪儿想想也是,便点头允诺。一日,他们趁着夜色,由严庄和安庆绪手持武器立于帐外,让李猪儿进入帐内刺杀安禄山。当时,李猪儿一刀向安禄山腹部砍去,只听安禄山大叫一声,想摸刀反抗。但因他已眼盲,床头上虽挂着一刀,却摸刀不着,只能摇动帐竿大叫 “必家贼也”,继而死去。
  此时,离他发动叛乱仅仅十三个月。而这场叛乱却由他的部属史思明继续作乱,并在经过了长达六年之久的激烈动荡后,才被平定。有趣的是史思明的灭亡,也像安禄山一样。由于发生了“内讧”,他也是被他的儿子史朝义杀死的。公元763年,史朝义兵败自杀。从安禄山发动叛乱,一直到史朝义失败,我国的中原地区整整打了八年的内战,史称“安史之乱”。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