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净君扫浮尘,良友招清风。折扇,撒开为用,聚拢能藏。旧时文人雅士,出门穿长衫,袖带放折扇。俟时,展开轻摇把玩,谈笑风生,尽显儒雅,故名:怀袖雅物。俗话说,美人在骨不在皮,折扇何尝不是如此呢?一把好的扇骨打开时顺畅自如,收拢后风雅清丽。这开合自如,得益于扇骨聚拢处的扇钉。而这个打了扇钉的部分,便是扇头了。一柄折扇精致与否,功夫全在扇头。
方寸之地夺名头
折扇小巧精致,扇头自然就更小了。可这方寸之地,正是从古至今制扇名家的必争之地。他们往往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创新扇头造型。因为,一个独特的扇头,可能树立起一个响亮的招牌。譬如明代制扇名家李昭、马勋、柳玉台,也叫“李尖根”“马圆头”“柳方头”。
折扇的历史不可考,其做工倒是越来越精致,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也越来越讲究。除却材质,便是做工,尤其是扇头造型。明文震亨《长物志器具》记载:“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有圆头、直根缔环、结子、板板花诸式。”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圆头类、方头类、花式类等。明末清初,扇头线条利索流畅,如古方、排茄、玉兰等,清以后则出现了葫芦头、花瓶头、琵琶头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有人统计过,流通的扇头有120多种。最初也就方头和圆头,即如今说的古方和古圆。后来从日本传入和尚头,中國制扇艺人便开始摸索新的头型,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复杂,材质也不断丰富,加入象牙、玳瑁、牛角,镶嵌翡翠、玛瑙、螺钿……方寸间,变化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尖根头:我很扎手
尖根,也叫“尖头”,聚头处的形状如削尖的矛头。这类头型不太多见,多用于十六档大扇,它使用起来有点“扎手”,不如圆头的扇骨好用,但外观颇有剔透之感。
和尚头:此和尚甚风流
和尚头,也叫“圆头”“大圆头”。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且光亮似和尚头而得名。明朝已经出现,多见于十六档以下的大扇。
然而,这个常见的扇头,却相当考验制扇师傅的手艺。一把好的和尚头,需要合拢看是圆的,打开来看依旧是圆的。且摸上去感觉不到丝毫棱角。
和尚头越小越精巧,自然也越费工。和尚头可以是纯竹木,也有很多制扇师会在扇钉处镶两片不同的材质,如牛骨、紫檀、螺钿等,很是风流,一点也不像“出家人”。
不少圆头都是在和尚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比如松果头是在扇头正面部分镂空雕出一个个窗格,就像松果一样;梅花头则雕成梅花状;切出8个棱角,就是八角头;雕上八卦,便是八卦头……
方寸之地夺名头
折扇小巧精致,扇头自然就更小了。可这方寸之地,正是从古至今制扇名家的必争之地。他们往往穷尽毕生精力,去研究、创新扇头造型。因为,一个独特的扇头,可能树立起一个响亮的招牌。譬如明代制扇名家李昭、马勋、柳玉台,也叫“李尖根”“马圆头”“柳方头”。
折扇的历史不可考,其做工倒是越来越精致,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也越来越讲究。除却材质,便是做工,尤其是扇头造型。明文震亨《长物志器具》记载:“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有圆头、直根缔环、结子、板板花诸式。”也就是现在所谓的圆头类、方头类、花式类等。明末清初,扇头线条利索流畅,如古方、排茄、玉兰等,清以后则出现了葫芦头、花瓶头、琵琶头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有人统计过,流通的扇头有120多种。最初也就方头和圆头,即如今说的古方和古圆。后来从日本传入和尚头,中國制扇艺人便开始摸索新的头型,制作工艺也越来越复杂,材质也不断丰富,加入象牙、玳瑁、牛角,镶嵌翡翠、玛瑙、螺钿……方寸间,变化万千,令人叹为观止。

尖根头:我很扎手
尖根,也叫“尖头”,聚头处的形状如削尖的矛头。这类头型不太多见,多用于十六档大扇,它使用起来有点“扎手”,不如圆头的扇骨好用,但外观颇有剔透之感。

和尚头:此和尚甚风流
和尚头,也叫“圆头”“大圆头”。因扇骨聚头处以扇钉为轴心成一圆球状,且光亮似和尚头而得名。明朝已经出现,多见于十六档以下的大扇。
然而,这个常见的扇头,却相当考验制扇师傅的手艺。一把好的和尚头,需要合拢看是圆的,打开来看依旧是圆的。且摸上去感觉不到丝毫棱角。
和尚头越小越精巧,自然也越费工。和尚头可以是纯竹木,也有很多制扇师会在扇钉处镶两片不同的材质,如牛骨、紫檀、螺钿等,很是风流,一点也不像“出家人”。
不少圆头都是在和尚头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比如松果头是在扇头正面部分镂空雕出一个个窗格,就像松果一样;梅花头则雕成梅花状;切出8个棱角,就是八角头;雕上八卦,便是八卦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