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教学课堂,既需要课前精巧的预设为基础,又需要课堂灵动的流程作保障,更需要有价值的细节来完善。教学就是由无数个教与学的细节共同组成的,只有优化每个细节并使之和谐,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才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精巧的预设;灵动的流程;有价值的细节
研究背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流行着这样一些所谓开放性的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说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有很大的生成空间,低年级小朋友想象力丰富,有的小朋友把数学课弄得像看图说话,使得老师也手足无措,草草收场;有的小朋友说得很有道理,但因为前面耽误了时间,老师又会在这些关键处刹车,为了完成所谓的课堂目标,进行一些看似热闹的“游戏性”练习和为了操作而操作的探究活动。但经常因为这些细节上处理不当,看似热闹的一节课,学生学到的只是表面的知识,错失了一些激活课堂、提升效度的教学良机。下面是我校老师执教的二下《统计》一课,整节课我个人觉得很有新意,也比较流畅,在关键处能够更进一步,抓住细节,让课堂出现别样风景。
案例回顾:
教学片断(一):
一、同样是提问,更有指向性
开始由故事导入,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
生:有几只小动物,每种各有多少只?
参加长跑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参加跳高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经历统计过程:
1.填表
2.对比
3.解决问题
变化形式:刚刚提的问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同桌交流)
指名生上黑板汇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从哪看出来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两张表格都可以找到答案,是哪一个?(一共多少只?)
从每个统计表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学生对照表格回答,作出了很多有关数学方面的回答,而且在老师的鼓励下,叙述很完整。)
开始由故事导入,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完成两次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后,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安排学生:1.比较;2.对比:两张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合计一栏的数量为什么会相同?如果不相同,说明什么?3.提问:从上面两张统计表里,你能知道什么?而这位老师在第3个提问上做了一些改变。虽然是看似可有可无的改变,目标指向却很明确,很有价值,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的能力还不够,更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潜在意识,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打好基础。正如潘小明老师说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高质量的问题,才会产生高质量的互动,有了高质量的互动,智慧和人格自然会在其中生成。
教学片断(二)
二、同样是练习,更有教育性
猪大厨很热情,它想给每个运动准备一份可口的午餐,看,它准备了什么?这下小猪犯难了,(课件播放:我该分别准备几份才能不浪费呢?)(同桌交流)
谁能帮帮他?为什么?你是看哪张表帮了他?
猪大厨既热情又节约,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想,我们不应片面的去理解,是不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游戏多一点,热闹一点,完成书上练习就行了呢?是不是应以简单的“游戏性”去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知识性呢?同样是做练习,有的老师可能会完成书本任务,对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老师认为只是教学目标里必须写上去的,很空泛,这些和数学课应该没什么关系。在本节课中师问:该分别准备几份才能不浪费呢?这一简单的问话,即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落实到了理想教育上,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想,这或许就是众多教材的一个共同特点,为老师的创造性劳动留下了较大空间,这才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教学片断(三)
三、同样是操作,更有必要性
老师这里有一些学具,要放进盒子里,你们瞧!(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纷纷下落到盒子里。)
你们想知道什么?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统计(分类整理)
我们可以把这些学具怎样分类统计呢?(分类:开关或颜色)
你能直接填出这张统计表吗?为什么?(学具不停地在动,我们不好直接数)如果把动画再放一遍,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统计?
生:用笔记下来;把图形画出来;用数字记;画勾记;用画正字记。
师拿出课前发的统计表。
拿1号单的同桌举手,你们是把学具按什么分类整理的?
拿2号单的同桌举手,你们是把学具按什么分类整理的?
为了记录的更准确,请听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1.同桌两人合作:根据统计要求,一人在动画播放时小声地报出学具的形状或颜色,另一人记录。记录好后两人一起整理。2.组内交流:整理好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大部分老师在这个环节会这样上:学生边听录音边记录,结果多数出现了两种:一是按所报顺序画图记录,二是按图形的类别画图记录,少数学生学习用符号记录。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不同统计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最后突出用画勾的方法比较简单。虽然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统计过程,知识目标达成,但为什么用画勾的方法进行统计呢,在怎样的情况下用画勾的方法,学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智力和能力上得不到发展,更别说探究学习的乐趣了。这位老师在这一细节上做了改变,通过有趣的动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逼着学生去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为图片是不停地在换,所以学生自然就想到了用“记”的方法记录数据,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动手实践,整个操作过程,老师组织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上面是我听完这节课后感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说出来和大家共享,细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和发展着,有的来自学生本身,有的来自教学的过程,还需要我用真诚的心去对待,积极思考,从教育的有效性入手,巧妙地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让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精巧的预设;灵动的流程;有价值的细节
研究背景: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流行着这样一些所谓开放性的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说什么?”等等,这些问题有很大的生成空间,低年级小朋友想象力丰富,有的小朋友把数学课弄得像看图说话,使得老师也手足无措,草草收场;有的小朋友说得很有道理,但因为前面耽误了时间,老师又会在这些关键处刹车,为了完成所谓的课堂目标,进行一些看似热闹的“游戏性”练习和为了操作而操作的探究活动。但经常因为这些细节上处理不当,看似热闹的一节课,学生学到的只是表面的知识,错失了一些激活课堂、提升效度的教学良机。下面是我校老师执教的二下《统计》一课,整节课我个人觉得很有新意,也比较流畅,在关键处能够更进一步,抓住细节,让课堂出现别样风景。
案例回顾:
教学片断(一):
一、同样是提问,更有指向性
开始由故事导入,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
生:有几只小动物,每种各有多少只?
参加长跑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参加跳高比赛的动物有多少只?
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经历统计过程:
1.填表
2.对比
3.解决问题
变化形式:刚刚提的问题现在你能解决了吗?(同桌交流)
指名生上黑板汇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你从哪看出来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两张表格都可以找到答案,是哪一个?(一共多少只?)
从每个统计表里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学生对照表格回答,作出了很多有关数学方面的回答,而且在老师的鼓励下,叙述很完整。)
开始由故事导入,学生提出想解决的问题,再引导学生完成两次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后,一般情况下老师会安排学生:1.比较;2.对比:两张表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合计一栏的数量为什么会相同?如果不相同,说明什么?3.提问:从上面两张统计表里,你能知道什么?而这位老师在第3个提问上做了一些改变。虽然是看似可有可无的改变,目标指向却很明确,很有价值,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运用数据描述信息的能力还不够,更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潜在意识,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打好基础。正如潘小明老师说的,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有高质量的问题,才会产生高质量的互动,有了高质量的互动,智慧和人格自然会在其中生成。
教学片断(二)
二、同样是练习,更有教育性
猪大厨很热情,它想给每个运动准备一份可口的午餐,看,它准备了什么?这下小猪犯难了,(课件播放:我该分别准备几份才能不浪费呢?)(同桌交流)
谁能帮帮他?为什么?你是看哪张表帮了他?
猪大厨既热情又节约,小朋友们在生活中也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新课程提倡: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想,我们不应片面的去理解,是不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游戏多一点,热闹一点,完成书上练习就行了呢?是不是应以简单的“游戏性”去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知识性呢?同样是做练习,有的老师可能会完成书本任务,对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老师认为只是教学目标里必须写上去的,很空泛,这些和数学课应该没什么关系。在本节课中师问:该分别准备几份才能不浪费呢?这一简单的问话,即通过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落实到了理想教育上,促进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想,这或许就是众多教材的一个共同特点,为老师的创造性劳动留下了较大空间,这才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
教学片断(三)
三、同样是操作,更有必要性
老师这里有一些学具,要放进盒子里,你们瞧!(课件,各种平面图形纷纷下落到盒子里。)
你们想知道什么?
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先来—统计(分类整理)
我们可以把这些学具怎样分类统计呢?(分类:开关或颜色)
你能直接填出这张统计表吗?为什么?(学具不停地在动,我们不好直接数)如果把动画再放一遍,你准备用什么方法统计?
生:用笔记下来;把图形画出来;用数字记;画勾记;用画正字记。
师拿出课前发的统计表。
拿1号单的同桌举手,你们是把学具按什么分类整理的?
拿2号单的同桌举手,你们是把学具按什么分类整理的?
为了记录的更准确,请听合作要求:
合作要求:1.同桌两人合作:根据统计要求,一人在动画播放时小声地报出学具的形状或颜色,另一人记录。记录好后两人一起整理。2.组内交流:整理好后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从统计表里知道了什么?
大部分老师在这个环节会这样上:学生边听录音边记录,结果多数出现了两种:一是按所报顺序画图记录,二是按图形的类别画图记录,少数学生学习用符号记录。教师通过展示学生的不同统计方法,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最后突出用画勾的方法比较简单。虽然学生亲身经历了一次统计过程,知识目标达成,但为什么用画勾的方法进行统计呢,在怎样的情况下用画勾的方法,学生说不出所以然,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智力和能力上得不到发展,更别说探究学习的乐趣了。这位老师在这一细节上做了改变,通过有趣的动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逼着学生去自主探索解决新问题的办法,因为图片是不停地在换,所以学生自然就想到了用“记”的方法记录数据,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进行动手实践,整个操作过程,老师组织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上面是我听完这节课后感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说出来和大家共享,细节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和发展着,有的来自学生本身,有的来自教学的过程,还需要我用真诚的心去对待,积极思考,从教育的有效性入手,巧妙地引导孩子更好地学习,让课堂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