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拍卖行,许多人马上会联想到富丽堂皇、座无虚席的会场。一件件流光溢彩、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轮番上阵,台上拍卖师手握一把小小的拍卖槌,台下无数竞拍者纷纷举牌出价,一派热闹的大场面。于是,拍卖行这个词对老百姓而言往往带着不少神秘感。
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艺术品拍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关注。只要是手握一些资金、想要投身艺术品投资及收藏领域的人,往往都会很快接触到拍卖行。另外,拍卖行的业务也在不断地拓宽和完善,包括一些二手车、不动产、土地等委托拍卖及交易,拍卖行在市场中也实可谓是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不过,拍卖行业(特别是艺术品拍卖)的飞速发展也使得行业内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乱象和弊病。相比国外数百年的拍卖业发展历程,国内的拍卖业正处在大小拍卖行林立、拍卖规模不断扩大、相关法律及行规亟待完善的重要时期。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进入市场的新投资者总是会有拍卖行“水很深”的印象,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成交价格却不由拍卖行负责其拍品的真伪,着实让人感到举步维艰。
那么,拍卖行究竟有哪些秘密不会让我们轻易知晓?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艺术品真假难辨
艺术品拍卖是拍卖行业的“大头”,拍品本身价值较高、成交额巨大是艺术品拍卖的主要特点。然而,正因为涉及了艺术品的买卖,导致艺术市场的各种乱象、不确定性、高风险及赝品泛滥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拍卖行,而将拍卖行这一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平台顶到了风口浪尖。
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有“汉代玉凳”假拍事件,高达2.2亿元天价的“最贵玉器”很快遭到多方质疑,最终被确定为高仿品。而除此之外,拍场台前幕后的暗中操作和知假拍假、虚假成交等等问题都层出不穷,许多看似可靠的成交记录实则都充满了水分。
更可怕的是,由于艺术品领域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都“昧着良心”说话,甚至于一些艺术品的作者本人、作者亲属作出的鉴定有时都难以让人信服,这使得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真伪问题空前严重。同时,靠着相关法规所涉及的“不保真”条例,拍卖行对于自己所经手并拍出的拍品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及风险,这无疑加剧了买家对拍卖行的不信任感。
大小拍卖行参差不齐
就是在这样鉴定及诚信缺失、政策及行规不够完善的现状下,迅速活跃的市场滋长了更多的不正之风,不少小拍卖行甚至完全不顾自身及行业的形象,全是一派“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做法。
除了骗取大量图录费的“捞一笔是一笔”的做法之外,拍卖行与收藏者签订的拍卖合同有时候也千奇百怪,充满霸王条款。极高的流拍率、实际没成交却说拍了天价、卖家自卖自拍等等各种炒作、套利、忽悠人的现象层出不穷。更为让人吃惊的是,还有些小拍卖行专门做“知假拍假”的买卖,往往就是“骗到一个赚一个”。
更有甚者,拍卖行还有通过在拍场当中安排专门负责抬价的“托”、与各种利益集团幕后交易和暗箱操作等等行为,都让整个拍卖行给人一种乱象丛生的印象。而无法否认的是,大大小小的拍卖行在诚信度、专业性和服务质量方面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参与者因为对拍卖行业认识不足,从而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各项体系待完善
另外,除了利用各种现有漏洞而进行的恶意欺骗、违规操作等行为之外,拍卖行业整体发展及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尚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单单是艺术品拍卖,整体拍卖业务在前后流程、善后处理、业务拓展上都存有诸多问题,包括私人洽购、第三方担保、拍品的安保及仓储、保险理赔等等多方面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客观上也造成了参与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出现,严重的就会损害相关各方利益,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而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等待拍卖行业风气转变、相关制度完善自然是需要的。但进一步的,则更应该积极面对这些行业内的“秘密”,通过不断了解和认识弄清其中的玄机所在,以达到规避相应风险、玩转拍卖的目的。而随着未来拍卖行大整合趋势的推进和对国外拍卖行成功经验的借鉴,如今的一些“秘密”很快也就不再是秘密了。
而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艺术品市场的不断发展和繁荣,艺术品拍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和关注。只要是手握一些资金、想要投身艺术品投资及收藏领域的人,往往都会很快接触到拍卖行。另外,拍卖行的业务也在不断地拓宽和完善,包括一些二手车、不动产、土地等委托拍卖及交易,拍卖行在市场中也实可谓是起到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不过,拍卖行业(特别是艺术品拍卖)的飞速发展也使得行业内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乱象和弊病。相比国外数百年的拍卖业发展历程,国内的拍卖业正处在大小拍卖行林立、拍卖规模不断扩大、相关法律及行规亟待完善的重要时期。而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进入市场的新投资者总是会有拍卖行“水很深”的印象,各式各样的规章制度,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的成交价格却不由拍卖行负责其拍品的真伪,着实让人感到举步维艰。
那么,拍卖行究竟有哪些秘密不会让我们轻易知晓?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呢?
艺术品真假难辨
艺术品拍卖是拍卖行业的“大头”,拍品本身价值较高、成交额巨大是艺术品拍卖的主要特点。然而,正因为涉及了艺术品的买卖,导致艺术市场的各种乱象、不确定性、高风险及赝品泛滥问题都直接影响到了拍卖行,而将拍卖行这一理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平台顶到了风口浪尖。
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有“汉代玉凳”假拍事件,高达2.2亿元天价的“最贵玉器”很快遭到多方质疑,最终被确定为高仿品。而除此之外,拍场台前幕后的暗中操作和知假拍假、虚假成交等等问题都层出不穷,许多看似可靠的成交记录实则都充满了水分。
更可怕的是,由于艺术品领域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都“昧着良心”说话,甚至于一些艺术品的作者本人、作者亲属作出的鉴定有时都难以让人信服,这使得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真伪问题空前严重。同时,靠着相关法规所涉及的“不保真”条例,拍卖行对于自己所经手并拍出的拍品几乎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及风险,这无疑加剧了买家对拍卖行的不信任感。
大小拍卖行参差不齐
就是在这样鉴定及诚信缺失、政策及行规不够完善的现状下,迅速活跃的市场滋长了更多的不正之风,不少小拍卖行甚至完全不顾自身及行业的形象,全是一派“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做法。
除了骗取大量图录费的“捞一笔是一笔”的做法之外,拍卖行与收藏者签订的拍卖合同有时候也千奇百怪,充满霸王条款。极高的流拍率、实际没成交却说拍了天价、卖家自卖自拍等等各种炒作、套利、忽悠人的现象层出不穷。更为让人吃惊的是,还有些小拍卖行专门做“知假拍假”的买卖,往往就是“骗到一个赚一个”。
更有甚者,拍卖行还有通过在拍场当中安排专门负责抬价的“托”、与各种利益集团幕后交易和暗箱操作等等行为,都让整个拍卖行给人一种乱象丛生的印象。而无法否认的是,大大小小的拍卖行在诚信度、专业性和服务质量方面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不少参与者因为对拍卖行业认识不足,从而上当受骗、蒙受损失。
各项体系待完善
另外,除了利用各种现有漏洞而进行的恶意欺骗、违规操作等行为之外,拍卖行业整体发展及体系建设过程中也尚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不单单是艺术品拍卖,整体拍卖业务在前后流程、善后处理、业务拓展上都存有诸多问题,包括私人洽购、第三方担保、拍品的安保及仓储、保险理赔等等多方面问题都需要一一解决,客观上也造成了参与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出现,严重的就会损害相关各方利益,产生不必要的损失。
而从参与者的角度来说,等待拍卖行业风气转变、相关制度完善自然是需要的。但进一步的,则更应该积极面对这些行业内的“秘密”,通过不断了解和认识弄清其中的玄机所在,以达到规避相应风险、玩转拍卖的目的。而随着未来拍卖行大整合趋势的推进和对国外拍卖行成功经验的借鉴,如今的一些“秘密”很快也就不再是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