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海归归海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19gu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宁要离开清华重返普林斯顿,这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位被美国顶尖高校挖回当讲席教授的大陆学者。30岁不到成博导,6个月内破解困扰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5年中与导师施一公在《Nature》等顶级刊物发表的论文超过了其他任何一所高校的总和,清华的学术研究水平与国际学术影响力因此提升34%。颜宁的成绩仿佛应了那句话: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当年载誉的海归,今日争议归海,归来时就是新闻,再起航也注定成话题。其实绝大多数时候,颜宁很宅,她的结构生物学太微观太遥远,“转运蛋白可以给人转霉运吗?”有人曾这么问她。但是当她要离去的时候,就不再是一两个细胞的事,而事关“学术细胞”的整个培养皿,事关中国的人才政策的酸碱度,事关中国学术环境里的菌落和波澜。
  正如曹德旺去美国开厂引发的资本出走与资本流动的辨析,颜宁的离开,也引起类似的思考:这是正常的人才流动还是明显的人才流失?是中国学术险恶的写照还是中国学术进步的表征?其实,先不论科学家价值大小,首先要承认:这是一种个体的选择。正如她自己回应,“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恐怕没有人反对,学术自由本就意味着选择在何处完成志业的自由。
  进一步说,仅仅通过一个科学家的去留来判断中国学术环境,通过一个科学家的离开来给中国人才政策盖棺定论,也显得太不科学了。倒是从“颜宁离开”引发的舆情基本面,我们能描摹出今天的中国公众对待人才与学术的心态。
  值得欣喜的是,今天的中国,对于一位顶尖人才的归来或离去,已经超越了爱国与卖国的二元分析框架。20世纪80年代郎平赴美读书和执教引发的“崇洋媚外”舆情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在杨振宁加入中国籍等事件中的平和冷静。人们没有过多地给杨振宁戴爱国高帽,也没有任何针对颜宁个人的批评,这是时代的进步。
  同时,对个体的批评让位于对制度与环境的思考,或许还有些简单粗暴。颜宁离职事件中,一篇虚构颜宁是因自然基金委拒绝资助而负气出走的文章被疯狂转发,因为对人才逆差的忧虑,每逢人才流出,制度亏欠论、环境恶劣论,已经成为一种思维直觉。人们与其说在同情颜宁,不如说在借此印证自己对“中国学术圈基本面”的想象。
  毋庸置疑,中国的学术环境当然存在进一步宽容的空间。但宽容其实也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学术宽容,需要的是政府与学校将筑巢和采蜜自主权更多交还学者;另一种则是社会的宽容,容得下“出于个人选择而非体制因素”的离开。
  而对于整个中国而言,开放时代的精神基调注定了需要一种对仗的情感,抱定“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姿态,也要无惧放水养鱼。从昔日的出国潮到今日的海归潮,事实已经证明人才洋流会变,只要中国能海纳百川、大气候不断向好,鱼群自有归心。
  围绕颜宁的讨论,也再一次验证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但渴求絕非纠结于一两个学者的去留。颜宁在科学网博客上的签名是,“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学者需要超越毁誉的定力,争创双一流的国度也必须具备这种定力。只有真正潜心育人,才能催生更多的“颜宁”。
其他文献
我有个美国朋友,是技术界达人,最近却在点灯熬油地写书。这是一个系列的书,因为第一本暴得大名,所以正在赶制第二本。中国某出版社看上了他的书,和他签了约。美国朋友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一个技术界的全球网上研讨群里说了这个好消息:我的书即将引入中国,敬请期待。  在一片恭喜声中,一名中国群友忽然说:“我把你的书翻译成中文了!立等可取!”美国朋友蒙了,这刚签约,立马就请了人翻译,中国速度实在是太可怕了!结
快过年了,朋友来诉苦,说她在微信上给亲戚发红包,本来要发2000块,结果手一抖,连发两次,4000大洋沒了。亲戚回了个“耶”的手势,果断没了下文。朋友捶胸顿足纠结了半天,终究还是忍不过肉痛,厚着脸皮和对方说,不好意思,不小心多发了一次。结果发出的信息犹如石沉大海,刚才还在刷屏的亲戚,瞬间进入装死模式。  朋友以头撞墙:“我和她不熟啊!我就是看她小孩周岁,想包个红包意思一下。”不熟还2000块?熟我
这部正剧讲述秦国大出天下的160年历史,展现了质朴刚健的秦人精神  2月9日,剧迷翘首期盼的《大秦帝国之崛起》(下文简称《崛起》)毫无征兆在央视一套开播。这一天,直到距离开播仅剩4小时,《崛起》才通过微博宣告登陆央视。尽管如此,这部宣传造势几乎为零的电视剧还是引发了热议,剧迷们纷纷点赞,认为《崛起》从拍摄到演员挑选走的都是质朴路线,拍出了他们心目中强势崛起的巍巍大秦。  如此高的关注度部分源于《大
每年3月初,都会有人纪念加西亚·马尔克斯。    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出版界里谁拿到了《百年孤独》的版权,谁就拥有了一棵摇钱树。现在,谈论马尔克斯的作品而不谈他给出版商带来的巨大利润,简直有点不解风情了。除《百年孤独》外,《霍乱时期的爱情》在中国也一直红得发紫,然而两本书红的理由不太一样:前者纯因名气,后者则被概括成了一个讲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因而老幼咸宜。  一个男人,忠于他最初的情人,
2015年,网络视频节目《局部》第一季完结后,陈丹青将讲稿结集成书,书名《陌生的经验》。对他来说,做这样一档讲艺术的脱口秀,确实是“陌生的经验”。每集片头,他坐在一张小桌前翻书,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慢慢响起,身后昏暗的画室被一块块照亮——用他自己的話说,这种“做作的表演”,“完全是装孙子”。  为了拍这个1分钟的片头,摄制组折腾了5个小时。满地电线中,陈丹青被摄像机环形包围,一个小伙子拿着夹板在他
很多文艺工作者,都喜欢说自己对数字没有概念,我恰恰相反,对数字很有概念,所以,在微博上看到某位作家亮出他的股票持仓情况时,立刻就算出来,他目前的股票资产,是1000多万。  2015年,一个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拥有1000多万闲钱,也许不算惊人,可一旦结合他的背景,这个数字就比较惊人了。他不满30岁,成名时间不算长,也不是富二代,作品虽然畅销,但和张嘉佳、刘同这样的作家相比,还有差距。随后在他的一篇
他是著名汉学家,20多年来往返于中荷之间,追寻诗人踪迹。  人物简介:柯雷,荷兰鹿特丹人,生于1963年。1996年获得荷兰莱顿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学位,1996—1999年在悉尼大学做讲讲师。1999年开始在莱顿大学任中国语言文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国当代诗歌以及文化社会学、文化翻译等领域。著作有《粉碎的语言:中国当代诗歌与多多》《精神与金钱时代的中国诗歌——从1980年代到21世纪初》等。  即
人物介绍:1945年出生,辽宁大连人,舰艇模型爱好者与制作者。曾是一名中学教师。从1975年开始制作舰艇模型,有多件模型被博物馆收藏。  7月30日,大连市西岗区市民文化活动中心里,73岁的刘世禄正在打磨一艘舰艇模型。几公里外的大连湾,是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下水的港湾。  航母,把原本并无关联的人和事连在了一起。  在辽东半岛默默做了40多年舰艇模型的刘世禄,终于迎来了梦想照进现实的幸福。“我的
看到张沫凡发在社交网站上的照片时,《环球人物》记者并不觉得她像个“霸道女总裁”,娇小的身姿,时尚的打扮,活泼的POSE,看起来就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女孩,非常符合“网红”的人设。但在位于北京竞园的公司总部见到她本人时,一股干练的气息瞬间扑面而来,令记者觉得,这个“网红”,不简单。张沫凡,1991年出生于北京,2008年赴澳大利亚求学,2010年创立护肤品牌美沫艾莫尔,2017年推出彩妆品牌美沫艾蜜思,
没想到,几个月前,在“废纸帮的朋友圈”里,我竟然见到在1999年1月举办的董乐山先生追思会的签名册页。我毫不犹豫地高价买下,不只是因为上面有一些前辈的签名,有我的签名,更在于将之留存,与我对董先生的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机缘巧合,难以忘怀。  董先生于1999年1月16日去世,离开我们已经18年。人虽远去,他翻译的诸多经典之作,《第三帝国的兴亡》《红星照耀中国》《苏格拉底的审判》等,仍与一代又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