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看过美国的书店、德国的书店……大同小异,想找本当下中国作家的书,有时候比摆开案子现写还要难
伦敦的中国人很多,伦敦的中国书很少。我是说中国文学翻译成英语放到伦敦的书店里、被拿在伦敦人的手里的书很少,少到几近于无。
前次伦敦书展,中间出来放风,逛了几家水石书店。这是伦敦最大的一家连锁书店,这城市有一堆。在皮卡迪利大街,全伦敦最大的一家水石书店,从上到下五六层,每一层的房间都要拐几个弯,不需要任何数学才华和文学的想象力就可以知道这家书店能有多少书。我在纯文学的房间里溜达,全世界的大师云集在这里,全世界的准大师和非大师也扎堆于此;我几乎感到痛心,在我翻检的书架上,依然没有中国作家的书。后来我在沙发上坐下,看着剩下没看的那几个书架,决定放弃搜寻。
当然,你可以质疑,找到了几本书又能如何?说明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了?这样的问题我没法回答,但能找到肯定跟找不到不是一回事。
我其实也知道中国的文学在外面的行情。我看过美国的书店、德国的书店、瑞士的书店、荷兰的书店、挪威的书店,大同小异,想找本当下中国作家的书,有时候比摆开案子现写还要难。
书展结束后,我去了爱丁堡大学的孔子学院,和苏格兰的作家交流。该作家说,苏格兰人知道很多欧洲作家、美国作家、日本作家、拉美作家,甚至非洲作家,但不知道中国作家,你觉得原因何在?这个问题若提给外交部,可能会是单边的纠纷,但我以为作为文学问题,客观中正,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我们坐在台上,越过爱大的师生,我们对面的尽头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我说,活动进行到现在,我才发现那镜子,看见对面也坐着一个自己。因为相距遥远,我并不能十分清楚地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英国和中国相距比我和镜子还要远,从北京到伦敦的航班要飞十一个小时,看不清楚、不了解中国文学是可能的。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过去了这么久我才看到镜子里自己?原因其实简单,我的角度不对,我的椅子是斜放的,我一直盯着窗帘和窗外正在长叶子的树看,忽视了镜子;如果你偏要盯着社会学、植物学意义上的东西看,就像窗帘和树,那你势必会与文学和艺术失之交臂,所以,角度和愿望也很重要,你要盯着文学看,就一定能看到文学,就像我在镜子里果然看见自己。当然,中国文学本身的质量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它本来就不值得看,如果它缺少普世通约的艺术和思想的价值,被忽略最终是必然的。此外,翻译也是大问题,缺少跨语言和文化的翻译,文学依然不能越洋跨海。
苏格兰作家的发问和我的回答,在今天都不新鲜,此类的问与答已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老生常谈。问题已无争论的必要,该明白的大家都明白,悲观也没用,重要的是披荆斩棘往前走。这大概也是书展邀请中国作家过去的初衷,没有交流就永远隔着。可能很多人心理有障碍,拿来主义不喜欢,送去主义同样也不喜欢,觉得跌我大中华的份儿;如果真有人这么想,那我觉得此类人适合到外太空生活,深居简出,自给自足,永生不必担心全球化来烦自己。
在皮卡迪利大街上的水石书店六楼,我带着一双肿痛的脚参加了晚上我的版权代理公司的庆典酒会。也许因为中国是那届书展的主宾国,也许中国文学的确开始被大家所逐渐关注,公司老板特地向来自全球的出版界大拿隆重地推介了中国文学。那晚上我见到了一堆世界著名的出版人,他们很高兴与中国作家碰杯。仿佛事情正在起变化,有了长势喜人之征兆。但我寻而不遇的失落依然不能消解,回酒店时,代理人杰克送我们坐地铁,说,慢慢来,你看一个英国老头——她说的是公司老板——深知中国文学的世界之路的艰难,但依然信心百倍、兴致盎然,所以,你的任务就是写好小说,剩下的我们来管。
伦敦的中国人很多,伦敦的中国书很少。我是说中国文学翻译成英语放到伦敦的书店里、被拿在伦敦人的手里的书很少,少到几近于无。
前次伦敦书展,中间出来放风,逛了几家水石书店。这是伦敦最大的一家连锁书店,这城市有一堆。在皮卡迪利大街,全伦敦最大的一家水石书店,从上到下五六层,每一层的房间都要拐几个弯,不需要任何数学才华和文学的想象力就可以知道这家书店能有多少书。我在纯文学的房间里溜达,全世界的大师云集在这里,全世界的准大师和非大师也扎堆于此;我几乎感到痛心,在我翻检的书架上,依然没有中国作家的书。后来我在沙发上坐下,看着剩下没看的那几个书架,决定放弃搜寻。
当然,你可以质疑,找到了几本书又能如何?说明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了?这样的问题我没法回答,但能找到肯定跟找不到不是一回事。
我其实也知道中国的文学在外面的行情。我看过美国的书店、德国的书店、瑞士的书店、荷兰的书店、挪威的书店,大同小异,想找本当下中国作家的书,有时候比摆开案子现写还要难。
书展结束后,我去了爱丁堡大学的孔子学院,和苏格兰的作家交流。该作家说,苏格兰人知道很多欧洲作家、美国作家、日本作家、拉美作家,甚至非洲作家,但不知道中国作家,你觉得原因何在?这个问题若提给外交部,可能会是单边的纠纷,但我以为作为文学问题,客观中正,因为事实的确如此。
我们坐在台上,越过爱大的师生,我们对面的尽头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我说,活动进行到现在,我才发现那镜子,看见对面也坐着一个自己。因为相距遥远,我并不能十分清楚地看见镜子里的自己;英国和中国相距比我和镜子还要远,从北京到伦敦的航班要飞十一个小时,看不清楚、不了解中国文学是可能的。同时我也在想,为什么过去了这么久我才看到镜子里自己?原因其实简单,我的角度不对,我的椅子是斜放的,我一直盯着窗帘和窗外正在长叶子的树看,忽视了镜子;如果你偏要盯着社会学、植物学意义上的东西看,就像窗帘和树,那你势必会与文学和艺术失之交臂,所以,角度和愿望也很重要,你要盯着文学看,就一定能看到文学,就像我在镜子里果然看见自己。当然,中国文学本身的质量也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它本来就不值得看,如果它缺少普世通约的艺术和思想的价值,被忽略最终是必然的。此外,翻译也是大问题,缺少跨语言和文化的翻译,文学依然不能越洋跨海。
苏格兰作家的发问和我的回答,在今天都不新鲜,此类的问与答已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老生常谈。问题已无争论的必要,该明白的大家都明白,悲观也没用,重要的是披荆斩棘往前走。这大概也是书展邀请中国作家过去的初衷,没有交流就永远隔着。可能很多人心理有障碍,拿来主义不喜欢,送去主义同样也不喜欢,觉得跌我大中华的份儿;如果真有人这么想,那我觉得此类人适合到外太空生活,深居简出,自给自足,永生不必担心全球化来烦自己。
在皮卡迪利大街上的水石书店六楼,我带着一双肿痛的脚参加了晚上我的版权代理公司的庆典酒会。也许因为中国是那届书展的主宾国,也许中国文学的确开始被大家所逐渐关注,公司老板特地向来自全球的出版界大拿隆重地推介了中国文学。那晚上我见到了一堆世界著名的出版人,他们很高兴与中国作家碰杯。仿佛事情正在起变化,有了长势喜人之征兆。但我寻而不遇的失落依然不能消解,回酒店时,代理人杰克送我们坐地铁,说,慢慢来,你看一个英国老头——她说的是公司老板——深知中国文学的世界之路的艰难,但依然信心百倍、兴致盎然,所以,你的任务就是写好小说,剩下的我们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