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卢乡”还是“卢卿”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ua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国顺先生在2012年第10期《武魂》的《<武备真传>的乾隆抄本透露了什么》中说:《武备真传》开篇的“序”,之后署名是“乾隆二十七年秋八月辛亥卢卿弗遑道人谨书于桃林草舍”。柳先生认为,后世的一些版本和考证文章,将此落款署名中的“人名写成地名是重大笔误”;“卢卿弗遑道人”被后世版本误写成“卢乡弗遑道人”,二者的区别虽是一字之差,其意义却有着天壤之别。原本是姓名或姓字的“卢卿”(“弗遑道人”显为卢卿的号),九十三年后的“咸丰五年”抄本就成了地名“卢乡”。传抄人粗心大意地将“卿”、“绑”形近的两字搞混了,造成的大错,闹出了南辕北辙的笑话。
  对于柳先生的观点,笔者有不同的观点。柳先生所考版本中的“卢卿”,确为“卢乡”之误。把古卢乡县的人氏号“弗遑道人”的籍贯“卢乡”,误读成是姓名或姓字的“卢卿”,更是特大冤案。本来“咸丰五年”抄本已将前人“卢卿”之误改正回“卢乡”,如今却又被柳先生改了回去,这才是真正闹出了南辕北辙的笑话!
  在传统书画的署款体例中,别号或者姓名前的文字都是书写籍贯,这是古制,书籍和绘画署款体例基本一致,署款的贯首文字就是地名。例如清代莱阳画家尉卓午,字卓午,佚其名,号卢乡散人;他绘菊花的署款,今见有两种:一是“卢乡散人”,一是“昌阳尉卓午”(见图1、图2),卢乡表示莱阳,昌阳亦是唐代时莱阳古称。以卢乡、昌阳的古地名沿称今莱阳地名者亦大有人在。
  在署款中惯例署地名的位置上,是不可以署上姓名或者是表字的,柳先生之所以把“卢乡”误读为“卢卿”,硬说其“原本是姓名”,实是不明古制而产生的误会。这里的“卢卿”二字是地名,而绝不会是姓氏,这一点可以有多种证据来证明。而通过多方收集证据,亦可以证明“卢乡即莱阳”,请看笔者以下之考证:
  “卢乡”的历史沿革
  莱阳历史政区频改易,境内涉及周边其历属多有更替,汉代出现过五座古城,“长广、卢乡(即邹卢)、挺、观阳、昌阳”。分别属胶东国、琅琊郡、东莱郡等,其中卢乡始于西汉文帝十六年设卢乡(邹卢)城,东汉光武十三(37)省卢乡(邹卢)入挺,而卢乡初置于平度,北齐卢乡及挺城并废。于“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卢乡,并废挺城入焉”(《隋书?地理志》),此即卢乡肇端于莱阳,遂之,后唐同光元年(923)昌阳更名莱阳,卢乡于唐贞观初在莱阳废止,以后不在版图中出现。但明清以来莱阳历史中文人雅士,仍然自称莱阳为卢乡。
  “卢乡”即“莱阳”的证据
  今考之从唐代以降,既而称卢乡的史料频频出现。下面举证九例,证明卢乡即莱阳其事实不虚。
  1、在康熙《莱阳县志·古墓》载:“唐广州都督司马谭长墓,在县西南五十里,墓碑虽断,而文尚可辩”。又:“谭长‘(开元天宝间)由乡贡进士,历广州都督司马’。相传为人风雅,居官廉慎,惜天不假年,未竞厥施,其子‘奉葬于故卢乡城西南十五里新安乡。’”在这里,谭长的儿子称葬父之地为莱阳“故卢乡城”。
  2、《玉署集》张瑞征著。张瑞征(1627-1682),字卿旦,号华平,莱阳县城内人。清顺治五年戊子副榜恩贡生,八年举人,九年壬辰(1652)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院检讨,历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编修,河南分巡汝南道副使等,曾任康熙《莱阳县志》校正之一,并有多种著作存世。《玉署集》是张瑞征在翰林院期间撰写的诗文。集内首页即是其应考庶吉士时填写的履历,“赐三甲第四名进士,臣张瑞征,年二十六岁,系山东登州府莱阳县人,由副榜恩贡生,应顺治八年顺天乡试中式;由举人应顺治九年会试中式。今应考选庶吉士,今将三代脚(角)色并所习经书开具于后:……。”
  而在《玉署集》的扉页印有:“《玉署集》卢乡张瑞征华平父著”字样(见图3)。首页的“莱阳县人”和扉页“卢乡张瑞征”这一重要证据的呈现,既表明“莱阳”古称“卢乡”,也证实了明清两代文人雅士在自称家乡籍贯地时的习惯做法。
  3、《卢乡集》张允龄编撰。张允龄(1626-1690),字如九,号寿符,莱阳张家灌村人。顺治间贡生,康熙时任山东昌邑县儒学教谕,后任福建长乐县知县,编纂康熙《莱阳县志》任参阅之一。晚年回乡教授生徒,名重一时,著述颇丰。《卢乡集》是张允龄搜辑汇集家乡莱阳名士诗文的诗文集,清末翰林莱阳王垿见到《卢乡集》并为之作序:“昔康熙,长乐知县张如九先生允龄,选有明乡贤七十家诗文,名日《卢乡集》,余为之序”。
  4、《莱阳衙署赠万邦维诗》,邹知新作。邹知新字师可,号俟庵,湖广(湖北)麻城人。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举人,顺治八年(1651)官襄阳宜城县教谕,顺治十六年至十八年任莱阳县知县。邹知新卸任回乡赋闲,期间留恋旧署,又因同乡万邦维在康熙间任莱阳县令,经常来往光顾,在康熙十一年(1672)夏,来莱阳小住,告别之时赋诗相赠,诗曰:“重过卢乡炙德光,静调化瑟理岩疆。三年政听与人诵,两袖风清宓子堂。堂省桁杨无雀角,心闲簿牒看人忙。赉良巳入图求梦,归望纶盲简卓黄。”
  5、《诗文庙告成》,张齐玉作。张齐玉(1646-1714),字叔文,号继尝,莱阳县城内人(亦称双山张氏)。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邑庠生,康熙十六年(1677)例贡(贡监),曾任康熙《莱阳县志》校对之一,康熙二十一年(1682)授州同知。康熙时,莱阳文庙大成殿破旧不堪,地方贤达羞于圮废之圣地,于康熙三十年(1672),三月二十六日开工修饰,完工于十一月初一日,莱阳县令赵光荣,邀请属下同事及仁人雅士等,共同庆典文庙修缮一新,并以诗唱和。张齐玉依知县赵光荣韵脚和诗一首,为《圣殿告成依韵奉和》,诗曰:“卢乡文运自今昌,绿藻丹辉映庙墙。章甫趋跄械朴盛,佼髦德造汉云光。波泓天水恩常渥,乐奏箫韶听不遑。……。”
  6、卢乡书院。莱阳县于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郝大伦建卢乡义学;乾隆十七年,又在文庙西建卢乡书院,道光二十六年(1546),知县张涵见前书院颓废,另就于宋琬先生故宅复置卢乡书院。目前莱阳市博物馆在院内设置。卢乡书院是可视见的前清称谓“卢乡”的文字遗存,并且是胶东地区重要的文化景点之一。
  7、《卢乡人文》。张玉山撰。玉山,莱阳人,乾隆间太学生(父张学徽康熙四十五年监生)。少好学问,于书贵识其要,不屑屑于章句之学。此书是依莱阳旧属之名,故称“卢乡”,是辑人事、文学之类的文化集粹,所命名《卢乡人文》。
  8、《卢乡公牍》庄纶裔编纂。庄纶裔字(号)纫秋,江苏武进阳湖人。以进士官中书,光绪季年任莱阳县知县。在官之时,为莱阳远景近观,规画利弊,暇余之时,其搜集在官之公文,“若条陈、书札,以及文告、批牍,都为一编”(吴筠孙序言)。此书纂于清光绪三十年,民国初铅印出版。此书是庄纶裔知莱阳任时,搜辑县衙中各类文书资料和其本人书写的呈文等,而辑成的汇编,现代文意即是“莱阳公文”。《卢乡公牍》的命名,很显然可见“卢乡”之称谓其影响深远。
  9、《卢乡丛书》,莱阳县国民政府组织相关人员编纂,主编人员不详。民国初年,各省拟定出版地方文献丛书,山东省政府亦指示各县抢救发掘地方文献资料,以利先行印刷传世,样本交省图书编委。《卢乡丛书》以搜集莱阳人士,艺文刻本和稿(抄)本文献为目的,后来只印行部分,未及印全。《卢乡丛书》的命名,是莱阳人所著述诗赋、文章书籍的蒐集,而集中出版称《卢乡丛书》,亦可称谓《莱阳图书集成》。
其他文献
什么是拳?拳是人们用于提高人体的攻防格斗能力而研究总结出来的训练体系。  各门拳种千姿百态,风格各异,各有各的练法,各有各的打法。然而“练拳到底是要练什么?”这个问题却会把很多练拳多年的朋友问得哑口无言。他们也许从来都不曾思考过这个非常重要但却常被忽视的问题。  一般人认为练拳就是打沙袋、击木桩、举石锁,增大拳腿的力量和硬度,再加上套路练习、双人拆招对练,把招法练熟,这样就可以在临阵对敌时见招拆招
期刊
一九九一年春,我脑血管硬化,经CT诊断是得了“脑萎缩”。医生说,这个病不是好治的病。  我怎么办呢?当然不能就这么等死。于是就找到涉县有名的太极拳老师豆玉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边看病,一边开始学习太极拳。二十几年来,我每天坚持最少练两个小时,别人管我叫“太极迷”,身上的病也渐渐好转。太极拳给了我健康,我是一个太极拳的受益者。  2004年3月10日,我请来了永年杨露禅太极拳学院的院长韩清民先生,
期刊
一定以为上面标题中的“明”字用错了,认为该是“名家”的“名”——百岁名师。其实没有错,这一节的小标题来自父亲的法国学生英杰。  2008年5月,英杰像往年一样,照例从巴黎又来济南,专程学习形意拳。有一天,他对我说:“李老太爷真是一位难得的明师啊。我念书到博士,有一个学习方法,就是不找名牌老师,专找明白老师。有些名牌老师是炒作出来的,而明白老师是真才实学,从他那里能解决我遇到的问题,能学到真东西。李
期刊
宋光华,名东升,1932年生于山西太谷县朝阳道宋家大院。其父宋铁麟(1885-1978年),人称“宋老铁”,是名扬天下的武术大师,系宋氏形意拳开派宗师宋世荣(1849-1927年)之侄、宋世德(1857-1921年)之子。  宋光华先生幼承庭训,随父学练家传形意拳兼习太极、八卦、弹腿、长拳等艺。  宋家授徒极严,艺成之传人个个出色,如宋世荣宗师所授十余名弟子中,宋虎臣(子)、宋晏彪(侄)、宋铁麟(
期刊
本书中所用的名称术语,以李洛能八大弟子之一李镜斋先生传人李应埙先生沿用的传统名称为准。  一、拳  拳的主要部位分拳顶、拳背、拳心、拳眼。(见图1)  1 立拳(侧拳)——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并拢,诸节向手心卷曲握紧(是为攥拳如卷饼);拇指梢节曲回,压住食指扒住中指中节,拳眼向上。多用于崩拳、炮拳等。(见图2)  2 阳拳——拳形同侧拳,拳心向上。多用于钻拳、横拳等。(见图3)  3 阴拳——拳形同
期刊
截抓直拳顶腹贯耳夹颈拧头擒敌法,关键是转拨为抓,后发制敌,根据敌方左右直拳攻击时的前冲力度和连击变化,采取抓腕顶腹,拉臂贯耳,夹颈锁喉,拧头摘瓜等不同技法,擒摔制敌,再以连环技法顺势快速攻击敌关节和要害空位,直至敌丧失反抗能力而降服。現由佳木斯大学武艺研究会教练员李春田(穿深色上衣)和肖键(穿浅色上衣)示范演练动作技术,由贺婧制作处理动作技术图示,谨供爱好者习练和运用时参考,不当之处,请读者自行取
期刊
一、趟泥走圈,必须严格遵规守矩  形意八卦掌的趟泥走圈是人在无极圈上进行左旋右转互换掌法趟泥行走,其基本要求是:在走转时,头、手臂和腰要向一个侧面拧去,上身侧保持自然直立,头部虚虚向上领起,下颚内收,精神内守,实腹畅胸,腰松胯坐,溜臀收肛,肩沉肘坠,气沉丹田。此时人体有垂直下坐之感,然后依据个人体力情况采用上盘或中盘或下盘的方式曲腿趟泥。在行圈中,两脚轻提轻送,沿着圈线迈步如猫行,两大腿相互略贴拢
期刊
一、历史渊源  1 龙潭寺所在地  这里提到的龙潭寺,是唐朝末年宋朝初年时期(即公元947年间)山东临清县龙潭寺。龙潭寺在古临清县城南七、八里之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庙东侧有一水潭,常年积水,因水深,水色似墨,水中有一土埝,如龙戏水,传说暴雨期间水涨埝高,从不被水淹没,人们也称此潭为“黑龙潭”。水潭西北侧有两眼井,称“龙眼”。古寺旁东侧、水潭西南岸有一古井。今临清也曾称州,龙潭没有重名。《
期刊
祖父韩子衡先生生于1881年农历九月初五,是天津北辰区南仓人。1898年,他在刘快庄拜于武林奇杰李存义先生门下习武,与同门师兄弟刘云集、门广兴、张鸿庆、尚云祥、孙禄堂、韩慕侠等人同以武技享誉津门,是李存义先生的“闭门弟子”。祖父在家中兄弟排行第五,故世人称其“韩五爷”。  祖父初入武门,就遇上名师,这使他兴奋不已,立刻成了武迷、武痴。当时祖父家住天津市小树林柴家大院,离李存义先生授拳的刘快庄,至少
期刊
该拳是五行拳中的第一拳,其形似斧,其性属金,在人体内属肺,在八字功中为斩劲。练之顺则肺气畅伸,气血畅通,全身舒展,劲力剧增。  劈拳练法有六种:  定步劈拳、抽撤步劈拳、挤步劈拳、拗步劈拳、大抽撤步劈拳、退步劈拳。  劈拳的练习顺序:初练形意拳先练趟步劈拳(抽撤步、挤步劈拳),是为第一步练法;有了根基再练活步劈拳(大抽撤步、拗步、退步劈拳等),是为第二步练法。定步劈拳合步鹰捉之力,纯用暗劲,亦练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