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正步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大量的工业、房地产开发等向城郊转移,大量的乡镇企业也随之涌现,导致城市郊区用地急剧膨胀,如何加强并完善城市郊区的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对于提高城郊土地的开发利用效率、保障城郊用地结构的协调统一和提高城市化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从目前城郊土地利用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措施两个主要方面进行一定的浅析,以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土地 管理 合理 利用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313 -01
一、引言
土地管理是为了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并合理的组织和利用土地而采取的包括法律、经济、行政、工程技术等的综合性措施。其基本任务是把土地利用纳入国家计划管理轨道,以约束和指导人们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土地组织条件。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大,但是土地利用的地区差异较大,再加上山地多、平地少的特点,使得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且质量较差。因此在我国,合理的进行土地的利用与管理,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及其原则
1、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应具有长期性、控制性、整体性和战略性。
(1) 长期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一般以15年左右为时段,应紧密结合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如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政策、方针和措施,并对土地利用做出远景预测。
(2) 控制性。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横向来看,一个区域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将会对该区域内的各个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从纵向来看,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受到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又是对其的反馈。
(3) 整体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象不是某一种用地,而是规划区域内的全部的土地资源。在总体规划中,应把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以及土地的开发、利用有机的结合,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使之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4) 战略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化,用地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问题等。
2、土地利用的原则应满足:
(1) 提高土地利用率。应严格控制村庄、城镇等的用地规模,促使土地的集约利用。(2) 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保护基本农田。(3) 统筹安排各区域用地。要注重优化土地结构,切实保护耕地。(4) 开发复垦与占用耕地相平衡。为了使占地者知道到哪里去补充耕地,在规划时应划出与耕地占用相匹配的土地整理区和耕地开发区。(5) 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必要的耕地面积,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土地管理
1、土地开发复垦管理
(1) 土地开发管理。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采用综合性的措施,使废弃的或是未利用的土地,成为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较高的土地,并对其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
土地开发管理的基本原则有:①生态平衡原则。如果土地开发符合生态平衡规律,在变化过程中加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转化,不断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便能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不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要求,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则必然会造成恶化生态、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②农村土地开发优先原则。我国的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为了保障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就必须优先进行耕地开发。③综合性开发原则。在进行土地开发之前,应当首先做好土地开发规划,并对土地的综合性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保证土地开发发挥最大限度的综合效益。
(2) 土地复垦管理。土地复垦的原则应遵循:①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因为我国的耕地面积较少且后备资源不足。②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也就是说占用土地的单位或是个人应当承担土地复垦的义务。③复垦要是不符合要求或是没有条件的,应缴纳部分费用,专用于复垦。
土地复垦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是缓解人均耕地面积少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使企业减轻部分的经济负担;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较好的生态效益。
2、地籍与地权管理
(1) 地籍管理。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数量、权属、性质和用途的簿册。它具有精确性、法律性、连续性和空间性等特点。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经济和自然状况、土地的权属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工作措施体系。
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统计、登记、分等、调查、估价、档案管理等。其原则应遵循:①保证地籍资料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应当建立和健全地籍制度,以保证及时的更新并修正地籍资料信息。②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和概括性。地籍资料必须记载全部的土地资源状况,以确保完整性。③保证地籍资料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其基础资料必须是定级的成果性资料,应包括调查、一定精度的测量等。④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制度进行。
(2) 地权管理。地权管理就是指对土地的包括使用权、所有权等多项权利在内的调整和确认的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土地使用者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并确定土地关系和土地所有制,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地权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及其他项权利的确定;土地纠纷的处理和调解;土地权属关系的调整与变更;为违法的行为进行惩处等。
3、建设用地管理
建设用地是指包括公共设施用地、城乡住宅、交通水利用地、工矿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在内的建造建筑物的土地。建设用地的管理是指国家为了调整建设用地关系、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合理的组织建设用地而采取的法律的、行政的、工程技术的和经济的综合性措施。
建設用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用地申请的审查、受理和报批;建设用地的协调和分配;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建设用地的信息管理;建设用地的开源和节流。
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应遵循:(1) 坚持按计划、规划用地,保证建设用地宏观上稳定、平衡、协调的原则。合理的规划对于建设用地具有控制作用,因此,能否成为建设用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 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理的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对于建设用地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3) 坚持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实行土地的有偿使用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增加国家的收入,也是控制建设用地增长的经济手段。(4) 坚持保护耕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的建设用地的潜力,且尽量少占用耕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用地需求在逐年的递增,意味着耕地面积在逐年的减少。因此对我国来说,合理的利用土地并有效的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决定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关伟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的探讨[J]. 规划师, 2009 25(z1).
[2] 车学文. 论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J].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6).
[3] 张君宇, 杜新波, 胡杰. 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社会监督机制的思路探讨[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 20(2).
[4] 杨广军. 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管理存在问题[J]. 中国土地科学, 2001 15(5).
[关键词]:土地 管理 合理 利用
中图分类号:D651.1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35- 0313 -01
一、引言
土地管理是为了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所有制并合理的组织和利用土地而采取的包括法律、经济、行政、工程技术等的综合性措施。其基本任务是把土地利用纳入国家计划管理轨道,以约束和指导人们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土地,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土地组织条件。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大,但是土地利用的地区差异较大,再加上山地多、平地少的特点,使得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且质量较差。因此在我国,合理的进行土地的利用与管理,对于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及其原则
1、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应具有长期性、控制性、整体性和战略性。
(1) 长期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一般以15年左右为时段,应紧密结合与土地利用有关的如农业现代化、工业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制定长远的土地利用政策、方针和措施,并对土地利用做出远景预测。
(2) 控制性。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横向来看,一个区域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将会对该区域内的各个部门的土地利用起到宏观控制作用;从纵向来看,下一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既受到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指导,又是对其的反馈。
(3) 整体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对象不是某一种用地,而是规划区域内的全部的土地资源。在总体规划中,应把产业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以及土地的开发、利用有机的结合,全面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使之顺应经济发展的趋势。
(4) 战略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土地利用方式的重大变化,用地布局与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问题等。
2、土地利用的原则应满足:
(1) 提高土地利用率。应严格控制村庄、城镇等的用地规模,促使土地的集约利用。(2) 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保护基本农田。(3) 统筹安排各区域用地。要注重优化土地结构,切实保护耕地。(4) 开发复垦与占用耕地相平衡。为了使占地者知道到哪里去补充耕地,在规划时应划出与耕地占用相匹配的土地整理区和耕地开发区。(5) 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必要的耕地面积,是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三、土地管理
1、土地开发复垦管理
(1) 土地开发管理。土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通过采用综合性的措施,使废弃的或是未利用的土地,成为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较高的土地,并对其进行合理、充分的利用。
土地开发管理的基本原则有:①生态平衡原则。如果土地开发符合生态平衡规律,在变化过程中加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转化,不断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便能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反之,如果不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要求,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则必然会造成恶化生态、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果。②农村土地开发优先原则。我国的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为了保障经济的较好、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就必须优先进行耕地开发。③综合性开发原则。在进行土地开发之前,应当首先做好土地开发规划,并对土地的综合性能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保证土地开发发挥最大限度的综合效益。
(2) 土地复垦管理。土地复垦的原则应遵循:①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因为我国的耕地面积较少且后备资源不足。②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也就是说占用土地的单位或是个人应当承担土地复垦的义务。③复垦要是不符合要求或是没有条件的,应缴纳部分费用,专用于复垦。
土地复垦的意义在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是缓解人均耕地面积少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使企业减轻部分的经济负担;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较好的生态效益。
2、地籍与地权管理
(1) 地籍管理。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数量、权属、性质和用途的簿册。它具有精确性、法律性、连续性和空间性等特点。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经济和自然状况、土地的权属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工作措施体系。
地籍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统计、登记、分等、调查、估价、档案管理等。其原则应遵循:①保证地籍资料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应当建立和健全地籍制度,以保证及时的更新并修正地籍资料信息。②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和概括性。地籍资料必须记载全部的土地资源状况,以确保完整性。③保证地籍资料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其基础资料必须是定级的成果性资料,应包括调查、一定精度的测量等。④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的统一制度进行。
(2) 地权管理。地权管理就是指对土地的包括使用权、所有权等多项权利在内的调整和确认的管理。其主要任务是保护土地使用者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并确定土地关系和土地所有制,以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地权管理的内容包括: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及其他项权利的确定;土地纠纷的处理和调解;土地权属关系的调整与变更;为违法的行为进行惩处等。
3、建设用地管理
建设用地是指包括公共设施用地、城乡住宅、交通水利用地、工矿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在内的建造建筑物的土地。建设用地的管理是指国家为了调整建设用地关系、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合理的组织建设用地而采取的法律的、行政的、工程技术的和经济的综合性措施。
建設用地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用地申请的审查、受理和报批;建设用地的协调和分配;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建设用地的信息管理;建设用地的开源和节流。
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应遵循:(1) 坚持按计划、规划用地,保证建设用地宏观上稳定、平衡、协调的原则。合理的规划对于建设用地具有控制作用,因此,能否成为建设用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 城乡建设用地统一管理的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对于建设用地实行统一管理的政策,并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配合工作。(3) 坚持建设用地有偿使用的原则。实行土地的有偿使用可以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增加国家的收入,也是控制建设用地增长的经济手段。(4) 坚持保护耕地、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的建设用地的潜力,且尽量少占用耕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建筑用地需求在逐年的递增,意味着耕地面积在逐年的减少。因此对我国来说,合理的利用土地并有效的进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决定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目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关伟滨.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的探讨[J]. 规划师, 2009 25(z1).
[2] 车学文. 论建立耕地保护的土地管理新机制[J]. 中国土地科学, 2007 21(6).
[3] 张君宇, 杜新波, 胡杰. 建立和完善耕地保护社会监督机制的思路探讨[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 20(2).
[4] 杨广军. 城市规划区内土地管理存在问题[J]. 中国土地科学, 2001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