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初中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以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的。那么,初中信息技术课怎样上才能提高效率呢?
1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其教学目的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和价值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真理的持有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转变,由“授之于鱼”向“授之于渔”过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的软件、硬件、思想不断涌现,今天才出现的新知识,可能明天也就过时了,教师绝不是某知识的权威。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在过去,表扬教师的高尚就是“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给人一碗水,必须自己长流水”。教师要保证知识永不干枯,必须时时注入新的血液,与人交流。所以我们不只要教给学生知识,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本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2 激发学生的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动手做网页》时,我先让学生浏览《合兴初中》网站,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画面赫然呈现在眼前,同学们感觉既熟悉又亲切,都惊讶地问道:“生活中自己这么熟悉的画面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去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教师再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就会很乐意接受,效果也会很好。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和喜爱这门学科,才能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3 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比如我们农村初中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中心小学,另一部分来自村小,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导致他们从未接触过电脑,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4 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标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让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上机时确有事做、确有收获。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网页,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5 注重学生协作学习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严重不平衡,协作学习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如班级聊天室,QQ,BBS,等工具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利用小先生制等协作手段,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聪颖而出,积极思考。我校的机房是将八台电脑围成一个圈,八个学生一个组,这在形式上有利于协作学习。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在每组推荐一名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教高的学生成为该组的小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首先问小老师,小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组八名成员相互讨论,如还没有结果,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来学习、研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敢做、敢思考,使他们迅速地掌握知识。
1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有两种角色,即教师和学生。其教学目的是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知识和价值观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是真理的持有者和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信息的容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适应的,教师首先应该从观念上转变,由“授之于鱼”向“授之于渔”过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的软件、硬件、思想不断涌现,今天才出现的新知识,可能明天也就过时了,教师绝不是某知识的权威。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一定样样先于学生,学生在许多方面可能已经超过了老师。”在过去,表扬教师的高尚就是“给人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而在今天,教师拥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够,“给人一碗水,必须自己长流水”。教师要保证知识永不干枯,必须时时注入新的血液,与人交流。所以我们不只要教给学生知识,最主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手段,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习惯和本领。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
2 激发学生的兴趣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力量。一节课,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便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动手做网页》时,我先让学生浏览《合兴初中》网站,同学们学习、生活的画面赫然呈现在眼前,同学们感觉既熟悉又亲切,都惊讶地问道:“生活中自己这么熟悉的画面究竟是怎么被做到网页里去的呢?我能够学会吗?”然后教师再介绍网页制作方法,同学们就会很乐意接受,效果也会很好。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尽量唤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和喜爱这门学科,才能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求知识,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跟上信息社会发展的潮流,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3 采取分层教学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受遗传和后天环境及教育均衡程度的影响,在知识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差异性较大。比如我们农村初中的学生一部分来自中心小学,另一部分来自村小,由于条件有限,有的村小没有机房,导致他们从未接触过电脑,个体差异悬殊。如果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就会造成优等生“吃不饱”,中等生“提不高”,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这样势必加大两极分化,难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研究,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潜能的差异把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优等生,他们电脑基本功扎实;B层为中等生,电脑基础一般;C层为后进生,电脑基础差或没有。上课时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既有统一要求,又有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
4 以“任务驱动”为教学原则
信息技术课标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该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我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让学生每次上机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上机时确有事做、确有收获。例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一张精美的课程表;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我要求学生制作班级网页,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5 注重学生协作学习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严重不平衡,协作学习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如班级聊天室,QQ,BBS,等工具进行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在学习中,利用小先生制等协作手段,让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帮助学生,鼓励学生聪颖而出,积极思考。我校的机房是将八台电脑围成一个圈,八个学生一个组,这在形式上有利于协作学习。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在每组推荐一名信息技术水平相对教高的学生成为该组的小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首先问小老师,小老师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组八名成员相互讨论,如还没有结果,我就组织全班同学大家一起来学习、研究。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帮助水平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敢做、敢思考,使他们迅速地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