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粗取精”与“循规蹈矩”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计算思维是一种能够把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表述成通过计算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形式化思维过程。它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运用的一种思考方式,同“阅读、写作、算术”一样,是一种普适思维。计算思维的培养,要让学生体验“去粗取精”的抽象和“循规蹈矩”的自动化。以《机器人沿线走》一课为例具体说明。
  关键词:计算思維 抽象 自动化 《机器人沿线走》
  计算思维是一种能够把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表述成通过计算工具进行信息处理的形式化思维过程。它是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运用的一种思考方式,同“阅读、写作、算术”一样,是一种普适思维。个人认为,计算思维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体验“去粗取精”的抽象和“循规蹈矩”的自动化。下面,以《机器人沿线走》一课为例具体说明。
  一、体验“去粗取精”的抽象
  抽象是计算思维的本质,也是计算思维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去粗取精”的抽象,即去除与问题解决不相关的非本质细节,提取出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本质属性和关键要素。
  从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角度看,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抽象思维能力尚未达到成熟水平。因此,问题解决中容易受到非本质属性和特征的干扰。面对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真实问题,如何“去粗取精”,提取出“本质属性”和“关键要素”,进而构建计算机可以解决的问题模型?类比、分解、数学表达等方式方法,可以引发高质量的抽象,发展计算思维。
  (一)类比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出这两个对象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在机器人编程教学中,最简单、最直接的类比就是与人的类比。
  课始,教师依据机器人行走的现象,提出问题:“在软、硬件条件都近乎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机器人设备行走的路线各不一样,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偏移。那么,如何解决偏移问题,让机器人沿直线行走呢?”学生陷入沉思。偏移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抽象出“添加传感器来获取信息”这一关键要素,即机器人需要借助传感器获得地面路线信息来修正运动偏移。很显然,对缺少问题界定、模型建构等经验的学生来说,这一步抽象难度很大。
  对此,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游戏:邀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机器人,一个学生闭着眼睛向前走,另一个学生睁着眼睛向前走。学生发现,闭着眼睛的同学走着走着就走歪了,而睁着眼睛的同学因为能看到地面直线,可以很轻松地沿直线行走。通过类比,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机器人缺少“眼睛”,需要加装,使其也能“看到”地上的直线。
  这里,通过类比调动学生的形象感知基础,使他们迅速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属性和特征,推进问题建模的进程。至于“机器人的眼睛——循迹传感器”的相关陈述性知识,包括循迹传感器的外观、功能、原理、位置等,则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自主探究解决。
  (二)分解
  分解即分离、拆解。分解可以是把一件事情分解为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也可以是将一个物品的整体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如将计算机的硬件分解为输入/输出设备、存储器和CPU等。学生在抽象问题模型的过程中,为便于后续的形式化表达,可以将研究对象分解为彼此区别但又相互关联的多个状态,各个击破。
  学生通过上述类比过程,认识到“循迹传感器可以帮助机器人获取路面信息从而修正行走方向”。那么,是怎样“修正”的呢?学生再次陷入沉思,然后提出了“往哪边修正?”“什么时候往左边修正,什么时候往右边修正?”等一连串问题,但却找不到出路,抽象不出关键要素。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画图——画出某一时刻机器人与地面路线的位置关系图。学生大致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五种位置关系,即五种状态。
  学生进一步分析:若在状态2及时修正方向,则状态4将不会出现;同理,若在状态3及时修正方向,那么状态5也将不会出现。因此,删除两种冗余状态,剩下三种有效状态。至此,学生通过分解,抽象出机器人在某一时刻有且仅有三种状态——居中(即状态1)、左倾(即状态2)、右倾(即状态3)。在这三种状态下,对机器人行走路线的修正方法都是唯一的、没有二义性(在一种环境下会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的,即状态1不修正,状态2要用“右转”命令来修正,状态3要用“左转”命令来修正。由此,得到状态判断与修正流程图(如图2)。
  将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交由计算机解决,最重要的就是解决二义性问题——计算机是自动执行人类指令的机器,人类给予计算机的指令必须是指向清晰、没有二义性的,这样,计算机才能根据指令无差错地自动化执行。机器人沿线走,从中可以分解出很多属性,如速率、方向、时间、位置、加速度等。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画图,忽略速率、方向、时间、加速度等与问题解决无关的要素,而保留“机器人相对于地面路线的位置”这一关键要素。而由这一关键要素分解出来的三种状态正好解决了修正方向的二义性问题。
  (三)数学表达
  数学表达表现为由数字、运算符号、括号、变量等组成的式子,包括算术表达式、关系表达式、逻辑表达式等。其中,算术表达式是由算术运算符号(+、-、×、÷等)连接起来的式子,关系表达式是由关系运算符号(>、<、=、≥、≤、≠等)连接起来的式子,逻辑表达式是由逻辑运算符号(或者、非、并且等)连接起来的式子。数学表达式具有唯一的值。通过数学表达来抽象,就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进行特征抽取,使得问题简约化、明确化。
  在抽象分解出三种状态之后,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状态如何判定(表示)”,即要怎样表示才能区分当前机器人是处在状态1、状态2还是状态3。对此,教师提示学生在状态图上标注出每个机器人的3个循迹传感器的位置(如图3),引导学生观察并用自然语言描述“三种状态下,各机器人3个循迹传感器的返回值”。很快,学生发现,可以用不同的逻辑表达式唯一地表示三种不同的状态:状态1,“循迹传感器1等于0”并且“循迹传感器2等于1”并且“循迹传感器3等于0”;状态2,“循迹传感器1等于0”并且“循迹传感器2等于0”并且“循迹传感器3等于1”;状态3,“循迹传感器1等于1”并且“循迹传感器2等于0”并且“循迹传感器3等于0”。这样,就将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可以被“计算”的问题。
  二、体验“循规蹈矩”的自动化
  在问题建模过程中,所有的抽象都是为自动化服务的。“循规蹈矩”的自动化中的“规”“矩”即“规则”。“循规蹈矩”的自动化,就是指一旦为计算机预设了规则,计算机就会按照既定的规则自动化执行;如果没有人为干预修改规则,计算机就只会按部就班地执行原先的规则。换句话说,计算机的自动化是以遵循规则为前提的,如果要求计算机完成更优的任务,则必须人为干预,去修改完善原先的规则。
  在“机器人沿线走”的建模过程中,从机器人自动行走,到加入“循迹传感器”模块使其沿轨迹线行走,再到加入“超声波传感器”模块使其主动避障,又到加入“舵机和扫把”模块使其边扫地边沿线走……模型越来越复杂,功能越来越完善,学生在不断迭代加深的优化处理中深切体验到计算机“循规蹈矩”的自动化。
  曾有学生问及“机器人可以超越人类吗?”的问题,我想,当学生深切体验了计算机“循规蹈矩”的自动化原理,明白了机器人的自动化是以遵循规则为前提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得出否定的答案。
  参考文献:
  [1] 王荣良.中小学计算思维教育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9.
  [2] 王荣良.计算思维究竟是什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3).
  [3]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2006(3).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命题教学可以利用数学问题链,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命题的探究发现过程,同时,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具体设计问题链时,应该注意从猜想到证明、从特殊到一般(有时还包括从直观到抽象)、从发现到应用的一般研究过程。此外,还应特别关注有关概念和命题及其形成和发现过程中可以類比迁移的重要思想方法,助力学生猜想和证明结论。以“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教学的问题链设计为例来说明。  
期刊
摘要:以“观念建构”为本的教学首先要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就是要确立基本观念和核心内容,“怎么教”就是根据知识的特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设计教学方案,将基本观念通过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完成观念建构。《质量守恒定律》一课的教学过程为:定量角度,初探守恒观;实验探究,建立守恒观;微观探析,解释守恒观;拓展应用,巩固守恒观。  关键词:观念建构;守恒观;《质量守恒定律
期刊
摘要:英语语篇教学要将对学生阅读理解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有机衔接:在输入阶段,用阅读搭建写作支架,在阅读中探究主题意义、群组主题词汇、建构语篇逻辑、操练语言知识、组建素材网络;在输出阶段,以写作反观阅读效果,将学生的读后续写作为检验其阅读质态的依据。  关键词:英语语篇教学;读后续写;输入;输出  在英语语篇教学中,学生的写既是思维的呈现,也是文本建构及语言运用能力的展示。因此,英语语篇教学要将学
期刊
摘要:数学美需通过具有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活动来体验。数学问题链教学强调利用主干问题及其关系驱动学生的数学探究,体现数学思维的脉络,因此,可以成为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美的重要方式。《平行四边形角平分线问题》一课,以问题链为载体,让学生:发现关联,体验和谐美;繁中抽简,体验统一美;不断拓展,体验生长美。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数学探究;数学美;《平行四边形角平分线问题》  数学是美的,但“与一般的美感不同,
期刊
摘要:为了落实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新课标理念,人教A版高中数学新教材注重“大概念”视野下的“大单元”“大主题”设计,以彰显数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联系性。比较新旧教材中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析新教材中三角函数定义变更的意图,进而设计与实施新教材中三角函数定义的教學,并且进一步反思“大概念”教学理念的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大概念”教学;高中数学新教材;三角函数定义  2020年秋学期,无锡市作为
期刊
摘要:通过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新旧教材中“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选择、编排顺序、知识呈现方式的比较分析与研究,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对高三一轮复习教学的一些思考:以“自然界的氮循环”为教学线索,选用新教材中的素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建构结构化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新教材;氮及其化合物;教材解读;复习教学  学校2020届学生在高一阶段使用的是2004年审定的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以下简称“旧教材”),遵循《
期刊
摘要:语文课应该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名家散文阅读单元,单元提示中明确要求反复品味、欣赏语言。这个单元的经典名篇教学可尝试从语言入手。以《昆明的雨》教学为例,可通过咂摸描写的语言,感受别致中的准确;通过比较叙述的语言,感受细微中的深意;通过品读抒情的语言,感受淡雅中的浓郁。  关键词:经典名篇 语言 描写 叙述 抒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
期刊
摘要:以新课标为参照系,对人教版、中图版、湘教版、鲁教版四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宇宙中的地球”这一专题做出静态难度的定量对比分析。在课程难度方面,四版教材都高于新课标。湘教版和鲁教版教材难度相对更为接近新课标,中图版教材难度远远高于新课标。根据分析结果,在课程时间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课程广度与课程深度来改变课程难度。  关键词:高中地理;新教材;课程难度;《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难度是评价
期刊
摘要:以六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或节选的鲁迅小说作为参考,确定鲁迅作品专题学习的阅读篇目,开展鲁迅作品延伸阅读专题学习:聚焦语言与思维、思想与人格,确定学习目标,通过泛读、精读、研读等,实现从泛读向研读的进阶,从专题阅读向论文写作的迁移。  关键词:鲁迅作品;专题学习;教材选文  各个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过鲁迅作品。为了让学生真正读懂鲁迅作品、读懂鲁迅,基于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我们在高二年级上学期开
期刊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应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体现“做中学”的理念。具体教学环节和目标有:任务情境创设,激发“做中学”的愿望;任务细化分解,明确“做中学”的内容;任务知识储备,铺垫“做中学”;任务操作实施,完成“做中学”;任务交流评价,反思“做中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 做中学 任务驱动 《网页中的超链接》  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强调实践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