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上林县澄泰乡有个“黄大人墓”。一次趁离乡返程之际,就去拜谒了它。
那是2021年2月15日(大年初四)的清晨,冬日和煦,天高云淡,微风轻拂,甚是惬意。驱车从上林县城出发,短短十几分钟的车程,便来到澄泰乡澄泰村。沿途找上了年纪的村民打听黄大人的坟冢,村里人非常纯朴,纷纷热情地指向清光水南山方向,说:“黄大人的墓地就在前面不远。”
顺着村民的指向,我们沿溪行走,一路鸟语花香、树影婆娑、心旷神怡。果然,在清光水南山一处较为开阔的山地里,一个圆形坟茔坐南朝北、背山靠水伫立于半山之腰,这就是清末名将黄忠立之墓了。墓碑旁,上林县人民政府于2014年12月所立的“上林县文物保护单位黄忠立墓”格外醒目。墓碑为重檐,歇山顶,碑正中书刻:“清建威将军寿显考讳忠立号殿臣黄老府君之墓”。墓碑左侧另立一碑文,记载“黄大人”的生平及丰功偉绩。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模糊难辨。上林县人民政府经过重修后由其后代另刻一碑文《重修墓碑记》,追记黄大人的显赫战绩及引种八角泽被后世的功德。
伫立墓前,仔细辨识那些因岁月流逝而模糊不清的碑文,记载着主人公屡立战功、一心为民的壮举,顿时感慨万千,思如潮涌!脑海中逐渐勾勒、映现出这位上林籍清末壮族名将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
据《上林县志》记载,黄忠立(1840—1909) ,字殿生,号明山老人,绰号“大人”。少年以武童投军,因其“生有异禀,勇略冠时”,深得时任广西提督冯子材的器重。同治三年(1864年)任把总,赏戴蓝翎。1881年冯子材再次破格提升其为参将,官位次于副将,主要掌理本营军务。苏元春继任广西提督后,光绪九年(1883年),黄忠立率“立”字营归属苏元春部熙军统领总兵马盛治麾下,参加中法战争鏖战于越南北方,攻克文渊州,夺取谅山省长庆府。战后,调防越南宣光、太原两省属境。1902年,授柳庆镇总兵,成为仅次于提督之下的高级武官。次年又署理右江镇总兵。1906年调任左江镇总兵。同年4月,奉两广总督岑春煊电令,带熙字军等移防百色。1909年卒于南宁。他去世后,亲属将其灵柩运回家乡厚葬。
黄忠立作为一名武将,最大的功绩是先后跟随广西提督冯子材、苏元春三次入越抗法,每战均身临前线,冲锋陷阵。而他军纪严明、清廉为官的作风亦广为佳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广西提督丁槐调京,遣人暗中授意向黄忠立索贿一万元,以保荐其继任广西提督职位。黄忠立拒绝道:“我受国家厚恩,业已是记名提督,即使囊中有钱,也不应无耻如此,有辱先人乡党!”
大明山原无八角。黄忠立在任左江镇总兵时,戍边不忘家乡,升迁不忘故里。他从边城龙州县购买了八角树苗,运回到数百公里外的家乡下水源村种植。几年后,这来自边陲特有的树种,在他的家乡枝繁叶茂,扬花挂果。我不禁感慨,作为一代名将的“黄大人”虽然领兵抗法、战功显赫,但其功名早已如墓碑上的文字一样被岁月侵蚀湮没,而让后人记住他的,却是莽莽大明山的八角林。而今,上林县的八角树广泛分布在北起西燕镇、南至巷贤镇的大明山山麓,山民也因种植八角而致富,成了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上林县成为广西八角的主产区之一,百余年树龄的八角树随处可见,八角林总面积达15.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1万亩,年产八角鲜果7000—7800吨,上林县大丰镇获“中国八角之乡”称号。“上林八角”也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八角产品。
过上富足生活的上林县老百姓们,在感激党的富民政策的同时,念念不忘从龙州县引种八角的黄忠立。为了纪念黄忠立,他们自发以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设坛虔诚地供奉祭祀。每年临近祭祀时节,前来“黄大人墓”拜谒的群众络绎不绝,一方面是感恩他引进八角,另一方面也为家乡有这么一位清正忠厚、泽被乡邻的将领感到自豪。
站在墓前,摸着古老的重檐歇山顶,虽然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那青色的石碑却依然屹立不倒,犹如“黄大人”的清风傲骨,浩然长存。我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溯溪而下,那连绵不断的大山深谷,时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似乎是对生命的呼唤;或许,更是对古人的一种追思吧!
作者简介:莫仕庆,壮族,广西上林县人。曾任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文学社副社长、主编。有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广西日报》《当代广西》《三月三》等报刊。
那是2021年2月15日(大年初四)的清晨,冬日和煦,天高云淡,微风轻拂,甚是惬意。驱车从上林县城出发,短短十几分钟的车程,便来到澄泰乡澄泰村。沿途找上了年纪的村民打听黄大人的坟冢,村里人非常纯朴,纷纷热情地指向清光水南山方向,说:“黄大人的墓地就在前面不远。”
顺着村民的指向,我们沿溪行走,一路鸟语花香、树影婆娑、心旷神怡。果然,在清光水南山一处较为开阔的山地里,一个圆形坟茔坐南朝北、背山靠水伫立于半山之腰,这就是清末名将黄忠立之墓了。墓碑旁,上林县人民政府于2014年12月所立的“上林县文物保护单位黄忠立墓”格外醒目。墓碑为重檐,歇山顶,碑正中书刻:“清建威将军寿显考讳忠立号殿臣黄老府君之墓”。墓碑左侧另立一碑文,记载“黄大人”的生平及丰功偉绩。由于年代久远,字迹斑驳,模糊难辨。上林县人民政府经过重修后由其后代另刻一碑文《重修墓碑记》,追记黄大人的显赫战绩及引种八角泽被后世的功德。
伫立墓前,仔细辨识那些因岁月流逝而模糊不清的碑文,记载着主人公屡立战功、一心为民的壮举,顿时感慨万千,思如潮涌!脑海中逐渐勾勒、映现出这位上林籍清末壮族名将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生。
据《上林县志》记载,黄忠立(1840—1909) ,字殿生,号明山老人,绰号“大人”。少年以武童投军,因其“生有异禀,勇略冠时”,深得时任广西提督冯子材的器重。同治三年(1864年)任把总,赏戴蓝翎。1881年冯子材再次破格提升其为参将,官位次于副将,主要掌理本营军务。苏元春继任广西提督后,光绪九年(1883年),黄忠立率“立”字营归属苏元春部熙军统领总兵马盛治麾下,参加中法战争鏖战于越南北方,攻克文渊州,夺取谅山省长庆府。战后,调防越南宣光、太原两省属境。1902年,授柳庆镇总兵,成为仅次于提督之下的高级武官。次年又署理右江镇总兵。1906年调任左江镇总兵。同年4月,奉两广总督岑春煊电令,带熙字军等移防百色。1909年卒于南宁。他去世后,亲属将其灵柩运回家乡厚葬。
黄忠立作为一名武将,最大的功绩是先后跟随广西提督冯子材、苏元春三次入越抗法,每战均身临前线,冲锋陷阵。而他军纪严明、清廉为官的作风亦广为佳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时任广西提督丁槐调京,遣人暗中授意向黄忠立索贿一万元,以保荐其继任广西提督职位。黄忠立拒绝道:“我受国家厚恩,业已是记名提督,即使囊中有钱,也不应无耻如此,有辱先人乡党!”
大明山原无八角。黄忠立在任左江镇总兵时,戍边不忘家乡,升迁不忘故里。他从边城龙州县购买了八角树苗,运回到数百公里外的家乡下水源村种植。几年后,这来自边陲特有的树种,在他的家乡枝繁叶茂,扬花挂果。我不禁感慨,作为一代名将的“黄大人”虽然领兵抗法、战功显赫,但其功名早已如墓碑上的文字一样被岁月侵蚀湮没,而让后人记住他的,却是莽莽大明山的八角林。而今,上林县的八角树广泛分布在北起西燕镇、南至巷贤镇的大明山山麓,山民也因种植八角而致富,成了当地群众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上林县成为广西八角的主产区之一,百余年树龄的八角树随处可见,八角林总面积达15.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1万亩,年产八角鲜果7000—7800吨,上林县大丰镇获“中国八角之乡”称号。“上林八角”也成为全国首个由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的八角产品。
过上富足生活的上林县老百姓们,在感激党的富民政策的同时,念念不忘从龙州县引种八角的黄忠立。为了纪念黄忠立,他们自发以最原始、最朴素的方式,设坛虔诚地供奉祭祀。每年临近祭祀时节,前来“黄大人墓”拜谒的群众络绎不绝,一方面是感恩他引进八角,另一方面也为家乡有这么一位清正忠厚、泽被乡邻的将领感到自豪。
站在墓前,摸着古老的重檐歇山顶,虽然经过百年的风吹雨打,那青色的石碑却依然屹立不倒,犹如“黄大人”的清风傲骨,浩然长存。我呼吸着大自然的清新空气溯溪而下,那连绵不断的大山深谷,时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似乎是对生命的呼唤;或许,更是对古人的一种追思吧!
作者简介:莫仕庆,壮族,广西上林县人。曾任广西民族学院相思湖文学社副社长、主编。有散文、诗歌、杂文等作品散见于《羊城晚报》《广西日报》《当代广西》《三月三》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