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佛罗里达的路上

来源 :译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gsc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 顾铮
  文/ [美]杰克•克鲁亚克
  
  我与瑞士出生的摄影家罗伯特•弗兰克(Robert Frank)一起坐火车到佛罗里达去。目的是为了见我的母亲与我的猫儿们,也为了去取打字机和装满了手稿的大箱子。这次旅行也是《生活》杂志委托的工作。但我们只拿到了来回的汽油费、餐费共两百美金。
  我是观察摄影艺术家工作方法的旅伴。观察照相机是如何面对被美国的游记作家们喜好提到的事物。罗伯特一边握着方向盘、一边突然单手抓起有三百美元之价的小小德国相机,对准眼前正在运动的物体按下快门。而且是通过脏脏的灰暗的车窗玻璃。但后来显影出来一看,那几块脏斑虽然把光线、构图和细部弄得一塌糊涂,却也增加了照片本身的魅力。
  我们在某个美好春日的正午离开纽约,总算好不容易穿过了长得令人生厌的新泽西收费公路,出一德拉华州40号高速公路,在一个路边餐馆用了餐。在这段旅途中,他一张照片也没拍。但是就在我认为没什么可以成为被摄体的事物,或者说根本看不到“值得写”的东西的时候,罗伯特突然拍下了第一张照片:越过窗子和眼前堆满各种餐具与吃剩下来食物的桌子,将许多汽车与一台装着两个轮胎的拖车收进了照想机。这个车厢座就在片刻之前有一家人还在用餐,在他们离席乘车离去之后,女侍者正要着手收拾桌子的时刻,罗伯特从我们坐着的柜台回过头来。在此组合以外,外面的动静,还有停在路边的车列、满眼都是汽车、汽车,汽车的镀铬面与玻璃与不锈钢的反光,公路、公路。这时我才突然注意到,我确实是在与一个真正的摄影家一起旅行,而且他正以一种与我自己的表现手段看去相象、但却又有着与我的表现手段完全不同的充满着各种因难的艺术形态来进行自我表现。虽然就摄影而言是违反一般常识,但在他而言,明亮的阳光并不一定是必要的。很好地表现气氛的好照片,是在日落西山的薄暮时分、正如现在的德拉华的山雨欲来的日子、马上就要大哭一场的天空、阳光挥洒在道路上的午后,这种时候拍摄的照片。
  出了餐馆,由于没有可让我驻步注目的东西,我就急匆匆地快步而行。这时罗伯特却又突然止卡,拍摄了孤零零地竖在那边的电线杆。电线杆的顶头有一串银色的电灯泡,在此背后展开的是孤独得难以名状的美国风景。远方有道路,向一切地方伸展的旧道路上有卡车与汽车在奔驰。电线杆、路边的家家户户、树木、招牌、十字路口……一台卡车轨搅着砂砾进来了。
  罗伯特从正面把看上去像印地安人的、只管一个人笑的双眼充血的司机与前窗一起拍摄下来,连自己的眼中的光也一起……。他还拍了贴满了从阿肯色到华盛顿、从佛罗里达到依利诺的所有营业许可证的,显得怪诞的车门的照片。还有司机为了看到车子后面安装和双重镜(反光镜)的照片……。如果是写东西的人的话,这多是大都会忽略的细节。
  暮色降临、雨打地面、虽然还只是下午三点,却点起了灯40号高速公路上起了雾,在新式的硫磺灯的周围可以看到飞虫成群,好像是被人遗忘的树变远成为朦胧的雾霭。无数的车辆被装起来开向巴尔的摩港遂道。罗伯特边驾车子边满不在乎地拍摄了这一切;他一只眼睛对着照相机,咔嗒一声。
  从这儿开始进入马里兰州。下午四点的雨中,前灯开着。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满脸寂寞。以太阳迟迟不落的远方为背景,电话线画出的弧线下垂着;向着远方,还有其它表情僵硬的卡车开去。方向所指是人的目标,欢腾的欢娱、还是休息?时间的汪洋中浮起的大大的“GULF”字样的霓虹标记。尽管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但只要找到了排列在美国的不为人知的地方是路边的热狗店和白乎乎的汽车旅馆的话,不知怎么的总是精神为之一振。在这一带,看到红灯总是出雨的感觉,而绿灯总是产生距离、雪、飞沙的感觉。
  此外,黄昏时分的波多马克河大桥上,黑人姑娘笑意吟吟地征收着一美元的通行费,电光板上显示着金额,然后过桥。对面开过来的车子的前灯一瞬间的闪光与谜(这在用语言写作的人看来是到底无法完全捕足的),在照片中拍摄不全的远处下方的朽木的长堤,给人一种正在泥土中与树林中腐烂的感觉。桥上的路面被雨水打湿,发出一种鲜艳的光芒。刹车灯的红光,从云缝中探头的灰色残照。太阳早就隐身于雨的那头,朝着马里兰的群山向西进发。这里已是南部。顶着深夜的倾盆大雨穿过费吉尼亚州的里奇蒙德可真是一种悲惨的事情。
  不过,在稍事小憩后有明天之时,美国在阳光灿烂晨光中再次为你而醒。水灵灵的青草,免费搭车者正沐浴着阳光仰天而睡。他的前方放着纸板的西服箱子与上衣。车子开过头了。他总归知道可以到达目的地,就睡一会儿有什么不可的,他的美国,而且在他的梦乡的对面,是古老的树木林、在铁路干线上奔驰的装着集装箱的长长货车、草丛中时隐时现的水泥地,我坐在车中津津有味地看着摄影家像猫或是发怒的熊似地在草地或道路上转来悠去,拍摄着他想要看的任何事物。我那时真希望有一台自己的照想机,将如画的照片截留在记忆的头脑中疯狂的照相机,想拍摄。那本身就是一首叙事诗。我们驱车向南来到北卡罗莱纳的洛基山,那里正好在镇外举行一个家畜拍卖会。几百个身处萧条期失业的南方人,在像是俄罗斯大地泥泞地土地上来回转悠,眼睛紧盯着恰到好处地摆放在车屁股翘起的新车车箱中走贩的商品……罗伯特坐着,在他的背后是工具箱、钻头、牙膏、烟斗、指环、螺丝刀、钢笔。在南部的灰蒙蒙的天空下,他沮丧地伸出下巴,有点悲伤。家畜们预感到冷冷的雨夹雪与绝望,在哞哞地叫。在那天早上,罗伯特•弗兰克边喝着咖啡,边对我说:“我虽然从来没去过俄罗斯,但就情感来说,我认为美国要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更像俄罗斯。辽阔的疆土,人们的长相、旅行时家人们的样子等”。我们继续红驱车南下,在南卡罗莱纳附近下了车,拍摄了在公路边上的一个摇摇欲随的路边餐馆的怪诞的照片。那店还挂着招牌,写有“饭菜已准备好,欢迎。”的字样。你能透过这破破烂烂的房子看到对面的田野,周围的推土机正在埋头进行拆除作业。
  我们驶过南卡罗莱纳的小镇。我代替罗伯特开车,握着方向盘慢慢地驶过中心大街。这时他从副驾驶座上探出窗去,拍摄下了三个放学的女学生的照片,她们沐浴着阳光,口出娇嗔:“天哪!”
  再向南,我们看见了一个头上用发夹做了卷发的小姑娘坐在了副驾驶座上,她母亲把车停在一个卖便宜货的商店前面。
  继续向南去,在废品处理场边上的饭店旁停着一辆汽车。在后排车座上,一匹头颈上被套上了绳子以防走脱的小猫胆战心惊地坐着……公路的悲哀。“我在这所有的乱七八糟中干什么?”
  我们稍微偏离了大路开向卡罗莱纳的马托尔勒海滩。他在一个少女以一种沉浸于忧思中的神态俯身于弹球机,凝神细看她男友的分数的时候拍下了她的照片。沿着通向南卡罗莱纳的马克雷兰维尔的公路再稍稍向南,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是房屋的景色与令人难以置信的安宁。老店“科斯塔尔理发店”的老板,八十岁的布莱因自豪地说:“我是马克雷兰维尔第一个理发师。”我们问他在哪儿可以喝到咖啡,他回答说:“这里没有。不过你们可以到附近的店里去,买一罐速溶咖啡回来,我们这里的火炉上有个上好的咖啡壶,还有三个杯子。”布莱因的家在二三英里外的高速公路边上,在那里“我总喜欢坐在门口看着汽车来来往往”,他开口说要与弗兰克做笔交易,想要用他的车来交换弗兰克的1958年型的客货两用轿车。“一部1936年型的福特汽车,那车很好,再加另一台汽车”,“另一台新旧程度怎样?”“不算太新,不过你们年轻人不是需要两台汽车吗?你不久会结婚的,是吗?”
  他坚持要给我们理发。他的理发方式是一边用梳子梳一边剪的老式方法,他一个人嗬嗬笑着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经过他的手,我们的摄影家的头颅给他理得妙不可言。摄影家弗兰克约在五年前来过这里,他把这个店里里外外都拍摄过。从那以来,这个理发店的样子丝毫未变,就连放在架子上的瓶子也还一个不少地全部在那儿,而且一点也没有被人动过的迹象。
  在乡间的道路上开了一会儿,来到了马克雷兰维尔的色彩缤纷的房屋间,遇见了一列黑人的送葬队伍。脸上有着剃刀伤痕的斯图阿特•查利从他那黑亮的汽车车窗中看着这边叫道:“喂。”然后是几个坟墓。只是堆了一堆土的简单的坟墓,上面覆盖着贝壳。偶尔会有一只可口可乐瓶子象征性地插在那里。语言难以捕捉的各种意味、阴郁的死之诗……、
  稍稍睡了一下,在第二天早上到了萨凡那。慢慢地开着车,我们看见了萨凡那市的许多新的垃圾车,那上面安装着迷人的木偶头像。当车子在路上慢吞吞地行驶时,那木偶头像的眼睛就会眨起来。这时,身裹浴衣的女人们就走出门来目送车子的经过……木偶、美国国旗、车子前窗玻璃上挂着马蹄失、徵章、镜子、各种各样的三角旗、奇妙无比的梭镖。此外,黑人驾驶员自身也是一道风景,他打扮得满满登登的,靴子、帽子、插在皮带上的“拉圾”。他说,“你们等在这里,等我们开过这个路口时,你们就可以拍摄到被太阳照到的车子了。”罗伯特•弗兰克听从了他的意见……在清晨的萨凡那市的小巷里转来转去,手拿不放过一切的照相机……美国摄影家中的多斯•帕索斯。
  我们边问路边朝着汽车站开去,向着在一号门等车的来自南部的老人按下了快门。头戴软皱皱的斯诺波斯牌帽子的老人来自南部,他手中拿着地图嘟囔着“我不知道这路车是朝哪个方向去的。”(我的朋友看了这张照片后惊叫道:“他是南部的新贵族!”)
  晚上,佛罗里达,悲悲戚戚的高速公路的夜晚,竖在荒原中的雪白的路标向四面八方指出无从辨读的无边无际的方向,还有如亡灵般的迎面而来的汽车。夜晚的佛罗里达的路边礼品店,站在草地上的用粘土做成的鹈鹕,显得非常之单纯。但当照相机以夜晚中朝北开去的汽车头灯的光流为背景拍摄时,它们就完全变了个样。
  活动房车的营地……游泳池……从老树上长出的西班牙苔藓……。在我产转悠着想要拍摄被拴在池边的白色小马时,发现了停在漂浮于蔚蓝色的水面上的木棍上的四只青蛙。青蛙们是不是在沉思默想,就请你自己好好看看再下叛断吧。一台“梅罗迪房子”的活动房车。放在窗边的鸟笼中的金丝雀们。再稍稍开上一段路,就来到了人人皆知的费罗里达路边动物园。垂垂老矣的鳄鱼就像已经昏昏入睡了千年。它懒到连摇一下呼哧呼哧作响的鼻子,来甩掉落在鼻子上与眼睛上的花生壳也不肯。它只是悠闲自在地发着呆。而另一个更加神气活现的活动房车营地,与佛罗里达州空弃的营地相似。装着轮胎的好像马上就要被拉出去的摩托艇、丁烷气体罐、放在太阳底下的新酒店的椅子、用帆布做成的婴儿用秋千。叨着香烟的美貌的主妇一副神情忧郁的样子走了出来……在她身后是波浪起伏的青草与沼泽……
  我们已身在佛罗里达。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德城的药店里,身穿长裙子的女人正望着随便插在架子上的花朵明信片,终于到达了佛罗里达的她,要给在纽瓦克的亲友寄明信片。
  星期天,在开往迪托那海滩的路上,集体出来活动的青年们坐着福特车,把光脚搁在了挡泥板上。他们对这车子喜欢之极,以至于他们在海边就索性躺到车顶上去了。
  美国人与汽车真是难分难舍,即使来到了世界上最美的大自然的海边,他们也永远是在常开常新的车子油盘下面晒他们喜欢的日光浴……骑着摩托车的“野小伙”,圆领短袖衫、靴子、太阳镜、常春藤联合会的便裤、摩托车上的涂鸦,再放眼望去,是乱糟糟的汽车的波涛。另一个并不太“野”的“野小伙”坐在摩托车上,正彬彬有礼地与懒洋洋地躺在他们的汽车边上的沙地上的年轻人一家闲聊。在他们的后方,另外有些人则靠在汽车的保险杠上。有评论弗兰克照片的批评家曾经问道:“为什么你老拍汽车的照片”弗兰克耸耸肩答道:“我到处看到的都是汽车……。你自己看看吧,柔日下的大西洋的波涛轻洗着珍珠般光滑而又硬的沙滩,但是,放眼望去,汽车、翘着鱼尾型后部的卡迪拉克轿车、在向数十辆汽车吹去的轻风中的青年女子与婴儿、在令人生厌的汽车旅馆前面,躺在用毛毯在汽车与汽车之间搭起的帐篷下面的一家人。”
  拍下了来自依阿华州杜布克的琼斯太太的照片。棒极了的照片。她从一千五百英里外赶来,却背对着大海坐在大开着的他丈夫(汽车经销商)的汽车后部行李箱里。她被几条毛毯与备用轮胎围着,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这对任何作家来说都是一堂课,跟着一个摄影家,看他拍摄什么。我的意思是说跟着一个伟大的摄影家、一个艺术家并看他是怎么做,看他拍摄什么。结果是:不管他拍的什么,那都是美国。那是美国的路。每当他按下快门,他就令我们惊醒。
其他文献
梵蒂冈流传着这么一宗笑话:教宗约翰二十三世曾向一名主教询问“S. P. Q. R.”的意思,后者规规矩矩地回答:“Senatus Populusque Romanus”——元老院与罗马人民(The Senate and the People of Rome),意指罗马共和国,教宗的纹章戒指上亦有此字样。答毕,只见教宗高抬胖手,顺势把戒指转了个方向,朗声念道:“R. Q. P. S. — Rideo
期刊
(一)一本去过太空的小说    在格林的书架上,有一本非常破旧的平装本《哈瓦那特派员》(Our Man in Havana)。一九八七年,格林(Graham Greene)在出访苏联时,遇到一位苏联宇航员,宇航员告诉他说,他们进入太空时,只允许带三本书,他的三本之一就是这本小说。那次航行中,他把此书读了三遍。格林听了非常感动,更让他感动的是这位宇航员把这本书送给他作为礼物。宇航员在扉页上题写道:“
期刊
译/ 潘映蓉  文/ [美]佩内洛普梅齐克    在生命开头的十四年里,卡利俄珀海伦斯蒂芬尼德斯——《处女自杀》一书作者的第二部小说中的叙述者和主人公——是个活泼的女中学生,一户辛勤劳作的希腊家庭里快活的、备受溺爱的女儿。她家在底特律开了好几家热狗连锁店。然而在卡利俄珀身上,青春期的变化却不是由通常的女性曲线的成熟来构成的,而是由令人震惊的、始料未及的成年男性的结实肌肉组织、嘶哑嗓音和初生的胡子来
期刊
美国著名戏剧家、现代美国戏剧的奠基人和缔造者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的一生就像一位长年出海的水手,在生活的海洋上漂泊流荡,居无定所。但是,他曾在加州的一栋别墅里度过了几年恬静而又充实的时光,似乎在匆忙的一生中找到了打尖的客栈。那里山明水秀、云淡风清,是剧作家一生都无法忘却的家园,也是他释放心灵的圣地。    一    走进奥尼尔的书房,映入眼帘的是木制墙壁和各种轮船模型,这使我
期刊
“(多丽丝莱辛)以史诗诗人般的女性视角、饱满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怀疑精神剖析了一种分裂的文明。”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多丽丝莱辛以八十八岁高龄被授予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此事对于她本人,对于公众来说,都是意料之外。此前,她已经得到提名三十次,却年年与之失之交臂,因此早已不以为意。根据莱辛官方网站透露,这次文学奖得主公布之时,她正外出购物,一时无人联系得上。当她两小时后回到
期刊
据说,多丽丝莱辛是率先从家门口蜂拥而至的记者口中获悉诺奖尘埃落定的消息的。她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儿吃惊”,随即又变得“不那么讶异”,因为——用这位八十八岁高龄的老太太自己的话来讲——“这档子事已经搞了差不多四十年,他们要么在我蹬腿前把奖颁给我,要么就算拉倒了。”  老人家话外有音。的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奖迟到了足有二三十年。这或许是由于她过去的赤色背景,或许是由于她曾被看作是“政治不正确的”和
期刊
译/ 聂雅婕  文/ [美]大卫邓比    电影人迈克尔摩尔以他一贯嬉笑怒骂的手法以及极端直接的批判倾向成为了“娱”弄政治的高手。可惜在他最新的纪录片《医疗内幕》中却略显江郎才尽了。《医疗内幕》的抨击目标是美国的医疗体系。电影开首便是摩尔对几个遭健康维护组织或保险公司出卖漠视的家庭的采访:一个本可以通过骨髓移植手术挽回生命的男子未得到保险公司的手术批准,原因是骨髓移植只属于“试验性治疗”。一位母亲
期刊
译/ 刘俐  文/[美] 乔伊斯卡洛尔欧茨    那天伦敦晴朗清冽,是冬天里预示着春天的好日子。但是按照日历,该是春天了,1972年的春天,不再是冬天,只是人们的期待有些许的落空——几个月来一切都蓬勃着,树都换上了新叶,太阳眩目地挂在天空,但是天还是很冷,好像时间永远悬停在了那里。沿着伦敦基尔伯恩的舒塔山往上走,我都能感觉到人们潮乎乎的呼吸——在五月的中旬!——像往常一样,交通要道的繁忙,出租车、
期刊
译:袁洪庚、吴颖  文:[美]爱德华·霍奇    阿比·坦雍做了一场噩梦。  梦里,她奋力挣开压在身上的软绵绵被子,挣扎着想要醒来。但是,一个蒙面男子挥动包裹起来的硕大拳头,不停地狠揍她的脸。她感受到那一记记重击、感受到拳头砸在脸上时的震颤和剧痛。她想大声呼救。她在纳闷儿,罗恩到底出了什么事。从前她遇到危难时他总会赶来救她脱险的。  最后一拳砸了下来,她终于不再焦虑,更沉地昏睡过去,回到那个几乎无
期刊
译/ 文冤阁大学士  文/ 哈瑞·G·法兰克福    哈瑞·G·法兰克福是美国当代著名道德哲学家,普林斯顿大学荣退哲学教授。代表作有《爱的理由》、《必要性、意志力与爱情》和《我们在乎的那些东西的重要性》。    作者题语:诚挚地献给琼    我们的文化,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充斥着“牛屎”(注:译注:原文bullshit,字面义为“公牛的屎”,今多用其“胡说;废话;大话”的引申义(见陆谷孙主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