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贫困问题主要出现在经济较落后的农村和深远山区一带,呈现出规模性的集体贫困现象。本文以河北省太行山贫困地区带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实体调查分析,指出当前我省太行山地区致贫的形成原因,然后探索出有效的脱贫途径。
【关键词】贫困 致贫原因 脱贫对策
一、太行山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因素
太行山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因素
太行山贫困地区位置偏僻,环境复杂。这里海拔较高,位于群山之中的大茂山海拔就已经高达1898m,交通道路情况极为恶劣。由于山区的农村几近处于封闭式的环境当中,这些贫困村远离乡镇,贫困的乡镇又是比较远离省市中心,这种脱离经济中心的客观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山区的贫困程度。其次,贫困山区脆弱的基础设施对于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是毫无抵抗能力的,这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环境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这些贫困地区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以涞源县南马庄乡为例。南马庄乡管辖的桑树堰、黄柏寺等村落都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的地区,这些地方的村民主要靠天吃饭,复杂多变的天气很容易使得仅仅依靠种地的农民产生贫困问题。
(二)山区人口结构老龄化及文化素质低下致贫
根据调查统计,河北太行山贫困山区人口比例结构极不合理,例如2012年在被抽样调查的桑树堰村中,全村共有98户,共302人,其中常住人口为115人。经过统计算出,少儿人口占比为6%,中壮年人口为40.9%,老年人口比例高达45.2%(根据桑树堰村实地调研,整理问卷得出数据),是典型的人口金字塔的底部老龄化。贫困山区人口老龄化在给空巢老人养老带来沉重负担的同时,也对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严重影响。具另一方面数据统计,山区劳动力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偏低,普遍只接受到小学教育或者从未接受到过正规的知识学习,以南马庄乡望天岭村为例,常住人口384人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47.1%,文盲半文盲率超过了30%。正是由于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的劳动力本身素质的低下,以至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不高,投入产出报酬率偏低,最终导致山区的经济增长始终是缓慢的。
(三)政治政策致贫
由于河北省涞源县地处首都周边,负有为首都保护水源和生态的特殊使命,国家对这一地区实行限制开发政策,比如,涞源县的白石山实行全面封山政策,山区全面禁牧,严格控制高耗水农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等。这些措施缺乏合理“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些地区和周边地区发展差距拉大,脱贫致富困难,在另一层面上也导致“政策致贫”现象突出。
(四)新增的致贫原因——“因学致贫”
随着2010年涞源县南马庄乡实施“撤点并校”的政策后,居住在山里的适龄学生不得不走好几里的山路到南马庄中心学校就学,有的家庭不得不举家搬到山下,租住在离学校附近的地方。原本只以种植业为经济收入来源的家庭,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加之迁移的成本较大,致使有学生的家庭而陷入贫困。
二、太行山贫困山区脱贫对策
(一)投放资金,加大修缮山区基础设施
便利的交通路况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不仅方便山区百姓接触外界先进的知识,而且促进外地资金的投放,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将劣势环境变为优势资本,实现农民的增收,摆脱贫困。政府投放资金有限,但可以采取鼓励大型相关企业为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对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政策上优先待遇,以刺激鼓励更多的外界团体和个人对贫困山区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拓宽了融资渠道。
(二)落实农村保障体系,开展科技扶贫
呈现老龄化的贫困山区存在大部分的因病致贫的家庭。以涞源县望天岭村为例,老龄化的家庭占本村总户数的67%,几乎所有老龄家庭中的成员都身患疾病。尽管现在新型医疗保险惠及全国,但是医疗报销体系是根据全国标准定制而成,一般报销比例在70%。而贫困山区经济水平落后,对于同样的医疗报销后的费用仍是一项较大的资本支出,加剧了贫困发生。在制定医疗报销体系时,国家政府应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扩大报销病种的范围,适当提高贫困地区看病的报销比例,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
(三)完善首都周边贫困地区的政策体系,实行特殊扶贫政策
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承担责任的重大,对该地区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首都周边地区发展规划,设立环首都贫困地区专项发展资金,加大这一地区的扶持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县级配套资金以及税收分成比例等方面,要针对环首都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重新制定并实行新的特殊优惠政策。
(四)综合考虑地区实际情况,不盲目“撤点”
“撤点并校”的初衷是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减少了财政支出。但不考虑地区实际情况的而盲目执行撤点并校的行为,是加速贫困地区家庭致贫的催化剂。在教学机构设置上,必须充分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考虑实际需要。如果符合撤点并校的条件,那么对于远途上学的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寄宿政策,为就学的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在帮助适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就解决了家庭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洁,戴溥之.略论河北省农村反贫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12(15).
[2]王曙光.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J].农村经济,2011(03).
[3]郭阳博.新时期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增收问题的研究[J].科技探索,2011(03).
作者简介:梁琳琳(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陈岑)
【关键词】贫困 致贫原因 脱贫对策
一、太行山贫困地区致贫的主要因素
太行山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客观存在的自然环境因素
太行山贫困地区位置偏僻,环境复杂。这里海拔较高,位于群山之中的大茂山海拔就已经高达1898m,交通道路情况极为恶劣。由于山区的农村几近处于封闭式的环境当中,这些贫困村远离乡镇,贫困的乡镇又是比较远离省市中心,这种脱离经济中心的客观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山区的贫困程度。其次,贫困山区脆弱的基础设施对于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是毫无抵抗能力的,这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环境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使这些贫困地区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以涞源县南马庄乡为例。南马庄乡管辖的桑树堰、黄柏寺等村落都地处深山海拔较高的地区,这些地方的村民主要靠天吃饭,复杂多变的天气很容易使得仅仅依靠种地的农民产生贫困问题。
(二)山区人口结构老龄化及文化素质低下致贫
根据调查统计,河北太行山贫困山区人口比例结构极不合理,例如2012年在被抽样调查的桑树堰村中,全村共有98户,共302人,其中常住人口为115人。经过统计算出,少儿人口占比为6%,中壮年人口为40.9%,老年人口比例高达45.2%(根据桑树堰村实地调研,整理问卷得出数据),是典型的人口金字塔的底部老龄化。贫困山区人口老龄化在给空巢老人养老带来沉重负担的同时,也对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严重影响。具另一方面数据统计,山区劳动力接受文化教育的水平偏低,普遍只接受到小学教育或者从未接受到过正规的知识学习,以南马庄乡望天岭村为例,常住人口384人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47.1%,文盲半文盲率超过了30%。正是由于人口文化程度低,造成的劳动力本身素质的低下,以至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率不高,投入产出报酬率偏低,最终导致山区的经济增长始终是缓慢的。
(三)政治政策致贫
由于河北省涞源县地处首都周边,负有为首都保护水源和生态的特殊使命,国家对这一地区实行限制开发政策,比如,涞源县的白石山实行全面封山政策,山区全面禁牧,严格控制高耗水农业,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等等。这些措施缺乏合理“补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些地区和周边地区发展差距拉大,脱贫致富困难,在另一层面上也导致“政策致贫”现象突出。
(四)新增的致贫原因——“因学致贫”
随着2010年涞源县南马庄乡实施“撤点并校”的政策后,居住在山里的适龄学生不得不走好几里的山路到南马庄中心学校就学,有的家庭不得不举家搬到山下,租住在离学校附近的地方。原本只以种植业为经济收入来源的家庭,失去了主要的收入来源,加之迁移的成本较大,致使有学生的家庭而陷入贫困。
二、太行山贫困山区脱贫对策
(一)投放资金,加大修缮山区基础设施
便利的交通路况是山区经济发展的“先行资本”,不仅方便山区百姓接触外界先进的知识,而且促进外地资金的投放,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将劣势环境变为优势资本,实现农民的增收,摆脱贫困。政府投放资金有限,但可以采取鼓励大型相关企业为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对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予政策上优先待遇,以刺激鼓励更多的外界团体和个人对贫困山区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拓宽了融资渠道。
(二)落实农村保障体系,开展科技扶贫
呈现老龄化的贫困山区存在大部分的因病致贫的家庭。以涞源县望天岭村为例,老龄化的家庭占本村总户数的67%,几乎所有老龄家庭中的成员都身患疾病。尽管现在新型医疗保险惠及全国,但是医疗报销体系是根据全国标准定制而成,一般报销比例在70%。而贫困山区经济水平落后,对于同样的医疗报销后的费用仍是一项较大的资本支出,加剧了贫困发生。在制定医疗报销体系时,国家政府应该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扩大报销病种的范围,适当提高贫困地区看病的报销比例,增加农村公共卫生支出,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
(三)完善首都周边贫困地区的政策体系,实行特殊扶贫政策
由于所处环境的特殊性,承担责任的重大,对该地区应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首都周边地区发展规划,设立环首都贫困地区专项发展资金,加大这一地区的扶持力度。在财政转移支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县级配套资金以及税收分成比例等方面,要针对环首都贫困地区的特殊情况和特殊需求,重新制定并实行新的特殊优惠政策。
(四)综合考虑地区实际情况,不盲目“撤点”
“撤点并校”的初衷是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减少了财政支出。但不考虑地区实际情况的而盲目执行撤点并校的行为,是加速贫困地区家庭致贫的催化剂。在教学机构设置上,必须充分听取当地民众的意见,考虑实际需要。如果符合撤点并校的条件,那么对于远途上学的贫困学生提供免费寄宿政策,为就学的家庭提供就业机会,在帮助适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就解决了家庭贫困问题。
参考文献
[1]吕洁,戴溥之.略论河北省农村反贫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12(15).
[2]王曙光.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J].农村经济,2011(03).
[3]郭阳博.新时期我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增收问题的研究[J].科技探索,2011(03).
作者简介:梁琳琳(1989-),女,汉族,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编辑:陈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