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洁(1991-),女,汉,湖南岳阳,硕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程管理与工程经济。
摘 要: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山东省跨世纪工程之一,是“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黄三角生态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象征着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根据系统动力学理论,结合黄三角自身发展特色,构建了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通过软件运行模拟,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为黄三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长远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效建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
1.前言
发展生态经济,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莱斯特.布朗指出:“长久维持的能力是带有经济含义的生态学概念。它强调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的福利有赖于维持一切生物系统的自然资源基础[1]。”环渤海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山东,投向了黄河三角洲,黄三角正在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展開一个新兴经济增长局面。面对新世纪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创造性的战略意义。这里将成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先驱,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2.黄河三角洲概述
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经济区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规模大、动植物良种繁育、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旅游等条件得天独厚。原油、原盐、纯碱、溴素等生产能力名列全国前茅,化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
该地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基地。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旅游、风能、地热等资源丰富。拥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这为当地多层次推进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SD模型构建
3.1系统分析
黄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建筑业和商业也占有重要地位。该地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处于河流与海洋的交接带,同时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能源基地。根据黄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自身特色,定义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边界包含农业单元、工业单元、其他产业单元、GDP单元、资源单元以及环境保护单元。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3.2指标体系的界定
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还要充分掌握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3]。指标体系的确定对于研究过程和成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要同时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可比性的原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课题资料收集的限度,根据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本文选取了以下指标。
人口子系统: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计划生育控制因子、人口迁移率、污染对出生影响因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农业子系统:农业产值、渔业产值、林业产值、种植业产值、牧业产值、农业服务业产值、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农业投资、每亩农业投资、每亩劳动力、每亩机械动力、每亩农业化肥、每亩有效灌溉面积等。
工业及其他产业子系统:工业产值、建筑业产值、商业产值、工业投资、工业劳动力、科技人员、建筑业投资、建筑业劳动力、商业投资、商业劳动力等。
GDP子系统:GDP增量、社会总产值、生产性投资等。
水资源子系统:可用水总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等。
环境子系统:工业废水、工业废渣、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处理因子、工业废渣处理因子、工业废气处理因子、万元产值废水排量、万元产值废渣排量、万元产值废气排量、生活废水、生活废水因子、废水量、废水污染比、废渣污染比、废气污染比、污染比等。
3.3系统模型构建
系统流图体现了系统动态反馈过程,对系统中各要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直观地展现了复合系统的逻辑关系和反馈结构。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流图的建立是先将系统分为各个子系统,然后根据因果关系图明确变量种类,找出反馈回路间的耦合关系,将各个子系统复合成一个整体系统,运用软件构件仿真模型SD流图。
3.3建立数学规范模型
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各个水平变量、速率变量以及常量,并生动展示了各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以及联系方式。经过深入分析,并借鉴已有的公式和相关参数,建立了该一体化系统的动力学方程。黄三角变量值应为其包括的各市县变量值综合,各地区动力学方程相似,基于数据采集的完整程度,现采用东营市SD参数与方程。
4.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SD模型预测分析
通过模型检验可知模型是有效的。运用Vemsim软件运行该模型,对黄三角2015年~2020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见下图。为方便图表的创立,其中污染比数值为真实数值的100倍,可用水数值、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以及工业产值分别为真实数值的10-6、10-1、10-3、10-1倍。
图2 黄三角发展趋势预测图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目前计划生育人口调控生育指数的政策下,人口数量呈现稳定减缓式发展。可用水的不断减少以及污染比的攀升与生产总值以及各行业产值的不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生产总值增长缓慢,工业产值以及农业产值是主要的产值贡献方向,相比下,第三产业发展是薄弱环节,但是可以看出建筑业产值商业产值增长速率在后期呈现差距性优势。由此可以看出,现行的发展模式是存在弊端的,必须重新定位新的发展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表1 黄三角发展模式参数调控
发展模式 生育因子 工农建商投资系数 人均用水 工业废水气渣处理因子
现行发展模式 1.0 83:4.3:1.4:4.3 65 0.79 0.84 0.79
以农业为主协调发展模式 1.5 72:15:1.6:4.4 60 0.95 0.96 0.95
以工业为主协调发展模式 1.5 90:4.0:1.6:4.4 60 0.86 0.87 0.86
均衡发展模式 1.0 74:7.0:7.0:12 65 0.95 0.96 0.95
经软件模拟,得出,在以农业为主协调发展模式中,农业产值增长速率加快,污染比降低,可用水增多,环境的压力明显降低,但整体GDP增长速率下降。在以工业为主协调发展模式中,工业产值和经济效益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代价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破坏。在均衡发展模式下,污染指数有了下降,经济增幅处于现行发展模式和以工或农为主协调发展模式之间,复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可将其定位为长期发展方向。(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J].世界观察,1994,9-10.
[2]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R].山东政报.2008.5
[3] 郑友敬.经济效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3-126.
摘 要: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是山东省跨世纪工程之一,是“一体两翼”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黄三角生态经济、生态城市的建设象征着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无限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根据系统动力学理论,结合黄三角自身发展特色,构建了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通过软件运行模拟,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为黄三角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长远经济效益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有效建议。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
1.前言
发展生态经济,是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莱斯特.布朗指出:“长久维持的能力是带有经济含义的生态学概念。它强调经济的增长和人类的福利有赖于维持一切生物系统的自然资源基础[1]。”环渤海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山东,投向了黄河三角洲,黄三角正在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展開一个新兴经济增长局面。面对新世纪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创造性的战略意义。这里将成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先驱,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2.黄河三角洲概述
黄河三角洲经济区域,以黄河历史冲积平原和鲁北沿海地区为基础,向周边延伸扩展形成。经济区包括东营和滨州两市全部,以及与其相毗邻,自然环境条件相似的潍坊北部寒亭区、寿光市、昌邑市,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和烟台莱州市。共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六分之一。畜牧业和养殖业发展规模大、动植物良种繁育、循环经济产业链、生态旅游等条件得天独厚。原油、原盐、纯碱、溴素等生产能力名列全国前茅,化工、纺织、造纸、机械、食品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
该地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处于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黄河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基地。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海盐、盐化工基地。旅游、风能、地热等资源丰富。拥有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这为当地多层次推进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SD模型构建
3.1系统分析
黄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建筑业和商业也占有重要地位。该地区生态系统独具特色,处于河流与海洋的交接带,同时是我国重要的油气能源基地。根据黄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系统的自身特色,定义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边界包含农业单元、工业单元、其他产业单元、GDP单元、资源单元以及环境保护单元。如图1所示。
图1 生态经济系统结构
3.2指标体系的界定
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不仅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还要充分掌握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3]。指标体系的确定对于研究过程和成果有着直接性的影响,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要同时遵循科学性和实用性、可比性的原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本课题资料收集的限度,根据指标间的逻辑关系,本文选取了以下指标。
人口子系统:总人口、出生人口、死亡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计划生育控制因子、人口迁移率、污染对出生影响因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农业子系统:农业产值、渔业产值、林业产值、种植业产值、牧业产值、农业服务业产值、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农业投资、每亩农业投资、每亩劳动力、每亩机械动力、每亩农业化肥、每亩有效灌溉面积等。
工业及其他产业子系统:工业产值、建筑业产值、商业产值、工业投资、工业劳动力、科技人员、建筑业投资、建筑业劳动力、商业投资、商业劳动力等。
GDP子系统:GDP增量、社会总产值、生产性投资等。
水资源子系统:可用水总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等。
环境子系统:工业废水、工业废渣、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处理因子、工业废渣处理因子、工业废气处理因子、万元产值废水排量、万元产值废渣排量、万元产值废气排量、生活废水、生活废水因子、废水量、废水污染比、废渣污染比、废气污染比、污染比等。
3.3系统模型构建
系统流图体现了系统动态反馈过程,对系统中各要素进行了动态分析,直观地展现了复合系统的逻辑关系和反馈结构。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流图的建立是先将系统分为各个子系统,然后根据因果关系图明确变量种类,找出反馈回路间的耦合关系,将各个子系统复合成一个整体系统,运用软件构件仿真模型SD流图。
3.3建立数学规范模型
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各个水平变量、速率变量以及常量,并生动展示了各量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以及联系方式。经过深入分析,并借鉴已有的公式和相关参数,建立了该一体化系统的动力学方程。黄三角变量值应为其包括的各市县变量值综合,各地区动力学方程相似,基于数据采集的完整程度,现采用东营市SD参数与方程。
4.黄三角生态经济系统SD模型预测分析
通过模型检验可知模型是有效的。运用Vemsim软件运行该模型,对黄三角2015年~2020年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模拟结果见下图。为方便图表的创立,其中污染比数值为真实数值的100倍,可用水数值、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以及工业产值分别为真实数值的10-6、10-1、10-3、10-1倍。
图2 黄三角发展趋势预测图
从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目前计划生育人口调控生育指数的政策下,人口数量呈现稳定减缓式发展。可用水的不断减少以及污染比的攀升与生产总值以及各行业产值的不断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生产总值增长缓慢,工业产值以及农业产值是主要的产值贡献方向,相比下,第三产业发展是薄弱环节,但是可以看出建筑业产值商业产值增长速率在后期呈现差距性优势。由此可以看出,现行的发展模式是存在弊端的,必须重新定位新的发展模式。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表1 黄三角发展模式参数调控
发展模式 生育因子 工农建商投资系数 人均用水 工业废水气渣处理因子
现行发展模式 1.0 83:4.3:1.4:4.3 65 0.79 0.84 0.79
以农业为主协调发展模式 1.5 72:15:1.6:4.4 60 0.95 0.96 0.95
以工业为主协调发展模式 1.5 90:4.0:1.6:4.4 60 0.86 0.87 0.86
均衡发展模式 1.0 74:7.0:7.0:12 65 0.95 0.96 0.95
经软件模拟,得出,在以农业为主协调发展模式中,农业产值增长速率加快,污染比降低,可用水增多,环境的压力明显降低,但整体GDP增长速率下降。在以工业为主协调发展模式中,工业产值和经济效益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代价是对资源和环境的巨大破坏。在均衡发展模式下,污染指数有了下降,经济增幅处于现行发展模式和以工或农为主协调发展模式之间,复合可持续发展原则,可将其定位为长期发展方向。(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J].世界观察,1994,9-10.
[2]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通知[R].山东政报.2008.5
[3] 郑友敬.经济效益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