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一些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只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忽略了其他要素,导致无法深入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下面,笔者就以鲁迅的《祝福》为例,谈谈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一、从肖像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进行描写。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要从肖像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例如,在讲解《祝福》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外貌的三次变化:1.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2.祥林嫂再到鲁镇的时候,“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3.祥林嫂最后一次出现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刚到鲁镇时,祥林嫂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再到鲁镇时,她勉力维持着以前的打扮,脸色和眼力极差,肉体被摧垮,精神也趋近死亡了。最后一次和“我”相遇时,她的精神已经完全枯竭了,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三次肖像描写展现了祥林嫂的变化,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村妇女的摧残。
二、从环境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高中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要从环境描写人手,引导学生分析处于具体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讲解《祝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片段。有的学生发现,“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赶来,虽然有些女人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但有的人是满足的去了。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很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通过描写这样一个“闲话中心”,展现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读者可以从这些老女人的谈话中了解祥林嫂的遭遇。作者通过对鲁镇冷漠人情的描写,展示了祥林嫂所处的冷酷恶劣的社会环境。人们对祥林嫂没有起码的同情之心,一直打听阿毛被害的事,逼真地为我们展示了祥林嫂生活的恶劣环境,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三、从故事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所构成的。高中教师要从故事情节人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例如,在讲解《祝福》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摧残的穷苦的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她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然而,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失魂落魄,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梳理了故事情节,学生不难发现,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她的命运却非常悲惨。她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掙扎、反抗,最终,不仅没有逃出苦海,还走向了死亡的深渊。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掌握阅读小说的正确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高级中学)
一、从肖像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进行描写。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要从肖像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
例如,在讲解《祝福》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外貌的三次变化:1.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2.祥林嫂再到鲁镇的时候,“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3.祥林嫂最后一次出现时,“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刚到鲁镇时,祥林嫂是一个充满着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她的生活是困苦的,“脸色青黄”,但精力是充沛的,两颊是红的,她的穿着反映了她旺盛的生命力,也反映了她内心世界的明净。再到鲁镇时,她勉力维持着以前的打扮,脸色和眼力极差,肉体被摧垮,精神也趋近死亡了。最后一次和“我”相遇时,她的精神已经完全枯竭了,不仅物质上一无所有,而且精神上毫无寄托。三次肖像描写展现了祥林嫂的变化,揭露了封建社会对农村妇女的摧残。
二、从环境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高中语文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要从环境描写人手,引导学生分析处于具体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在讲解《祝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片段。有的学生发现,“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赶来,虽然有些女人流下那停在眼角的眼泪,叹息一番,但有的人是满足的去了。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很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通过描写这样一个“闲话中心”,展现当时的社会环境,让读者可以从这些老女人的谈话中了解祥林嫂的遭遇。作者通过对鲁镇冷漠人情的描写,展示了祥林嫂所处的冷酷恶劣的社会环境。人们对祥林嫂没有起码的同情之心,一直打听阿毛被害的事,逼真地为我们展示了祥林嫂生活的恶劣环境,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三、从故事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它是由一系列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所构成的。高中教师要从故事情节人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例如,在讲解《祝福》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摧残的穷苦的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她很快有了儿子阿毛,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然而,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失魂落魄,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梳理了故事情节,学生不难发现,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她的命运却非常悲惨。她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掙扎、反抗,最终,不仅没有逃出苦海,还走向了死亡的深渊。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入手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让他们掌握阅读小说的正确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送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