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较为优势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积累与运用、学生思维发展方面达到一个崭新的层次,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要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改变注入式教学模式,实行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创新。
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1.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吸引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如教学《核舟记》一文,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拿着两颗桃核,询问学生:谁能在这桃核上雕刻三四十字或是其他图画?学生皆摇头,认为无人能做到如此高难度的事情。看到学生们为难的面部表情,我把话锋一转:这个事情一点也不难。你们不信,可跟老师一起了解明代一位奇人,看他是怎样做到的。这位奇人在一寸长的桃核上不仅刻字,还雕刻了很多人物。这节课,我们学习《核舟记》这篇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这位奇人雕刻技术到底有多高。这样启发式教学的导语,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了解惑和探究的欲望。于是,学生们积极主动阅读课文,翻阅工具书来认真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如教学《三峡》一文,在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了这么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是三峡小导游》,要求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适当选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三峡导游词。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常常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1.问题情境式。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如教学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时,讲到陶渊明弃官归隐回家过着艰苦的田园生活,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陶渊明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却跑去种田呢?还有一个学生说:“陶渊明真傻!”引起了班上同学的哄笑。对此,我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趁机启发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结合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来体会他辞官回家的行为。有些农村学生认为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所以他们无法理解陶渊明弃官回家种田的行为。为此,我向学生讲解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门阀制度全盛的东晋时期,官场贪官污吏横行,社会黑暗腐败;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决定辞官回家种田,虽然辛苦些,“但使愿无违”。教师讲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理解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
2.情感启发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三峡四季的美景,我在导入新课时,就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说:“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造就了无数或秀丽或壮观的美景。而‘三峡’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杰出作品,它的美景让很多游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足迹,去领略长江三峡的雄奇和秀美吧!”这段教学导语激发了学生欣赏三峡美景的感情,把学生快速地引入了对课文的学习中。
3.对比启发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对相互容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对比加深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记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生活经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对比联想。如教学《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文中“大同”社会是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构想。我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相似之处,由对比得出结论:两者都描绘了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图景。
4.媒体启发式。运用媒体可以直观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教学《观潮》时,我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给学生看,并讲解课文描写潮水的句子:“方其出远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成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直观感受了钱塘江潮雄伟的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语句的含义。
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有很多,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常用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在语文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1.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吸引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
如教学《核舟记》一文,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我拿着两颗桃核,询问学生:谁能在这桃核上雕刻三四十字或是其他图画?学生皆摇头,认为无人能做到如此高难度的事情。看到学生们为难的面部表情,我把话锋一转:这个事情一点也不难。你们不信,可跟老师一起了解明代一位奇人,看他是怎样做到的。这位奇人在一寸长的桃核上不仅刻字,还雕刻了很多人物。这节课,我们学习《核舟记》这篇课文,看看课文描述的这位奇人雕刻技术到底有多高。这样启发式教学的导语,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产生了解惑和探究的欲望。于是,学生们积极主动阅读课文,翻阅工具书来认真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文课堂采用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启发、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如教学《三峡》一文,在最后教学环节设计了这么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是三峡小导游》,要求学生在五分钟时间内,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适当选用课前搜集的资料以及以前学过的诗文,发挥想象,写一段三峡导游词。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
启发式教学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语文课堂实施启发式教学,常常运用以下一些方法:
1.问题情境式。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造一种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带着问题钻研教材、获取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如教学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时,讲到陶渊明弃官归隐回家过着艰苦的田园生活,有的学生提问:为什么陶渊明放着好好的官不当,却跑去种田呢?还有一个学生说:“陶渊明真傻!”引起了班上同学的哄笑。对此,我表扬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趁机启发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结合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来体会他辞官回家的行为。有些农村学生认为读书考大学就是为了跳出“农门”,所以他们无法理解陶渊明弃官回家种田的行为。为此,我向学生讲解陶渊明所处的社会背景:在门阀制度全盛的东晋时期,官场贪官污吏横行,社会黑暗腐败;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意愿与士族社会同流合污,于是决定辞官回家种田,虽然辛苦些,“但使愿无违”。教师讲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进行思考,使学生理解了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缘由。
2.情感启发式。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郦道元的《三峡》描写三峡四季的美景,我在导入新课时,就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说:“大自然是一个能工巧匠,造就了无数或秀丽或壮观的美景。而‘三峡’就是大自然的一个杰出作品,它的美景让很多游人流连忘返。现在我们跟随郦道元的足迹,去领略长江三峡的雄奇和秀美吧!”这段教学导语激发了学生欣赏三峡美景的感情,把学生快速地引入了对课文的学习中。
3.对比启发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对相互容易混淆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对比加深对事物特点的认识和记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已有生活经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地展开对比联想。如教学《大道之行也》这篇课文,文中“大同”社会是古代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构想。我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比“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之处。“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有相似之处,由对比得出结论:两者都描绘了和平安宁、人人平等、丰衣足食的社会理想图景。
4.媒体启发式。运用媒体可以直观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如教学《观潮》时,我播放钱塘江涨潮的视频给学生看,并讲解课文描写潮水的句子:“方其出远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成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学生从视觉、听觉上直观感受了钱塘江潮雄伟的景象,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语句的含义。
语文课堂中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有很多,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融。教师应灵活运用这些常用方法,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