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提出有效问题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zhch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其中教师的课堂提问尤显重要,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打开学生求知的天窗,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学习,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知识。以有效的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还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还可以让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发现问题,从而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那么如何实施有效提问呢?下面本人结合实践中的案例,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有效提问,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的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易挫伤其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问题的难度应以水平较高的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我个人认为,数学课堂的提问设计要有梯度。对难点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梯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应带有较强的启发性,使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多些,并基本上能够完整地讲述探究的过程。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我们很常见的,如“对不对”之类的无效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这样的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只是学生投教师所好的齐声应付,并非真正的课堂效果,有时甚至掩盖了真正的无知,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
  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中,在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研究比较“三个角的大小,想比较大小的办法?”在学生活动后又提出有阶梯性的问题:你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了什么结论。这样层层深入,完全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提问,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做好了铺垫。这一过程是完全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的。
  二、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老师要深刻把握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切合学生实际,提出有针对性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有针对性问题,有利于分散和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本节课的重难点。这样提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效益最大化。除此之外,老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找准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与本节课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以此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了解所学新知识的“根”在哪里,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知识,迸出思维的火花。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比学生的知识水平稍微高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经过思考,能摘到思维的果实。找准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点,找出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新知识转化成已学过的知识,顺利获取新知识。
  三、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情感需要出发,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创造能力。我们必须承认,孩子之间是存在很多差异的,但教师必须了解、适应每个学生,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进行课堂教学,课堂上提的问题要适应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为学生减少思考的障碍,提高学生思考的效率,学生才会越学越来劲。其次,我们要努力搜索学生的潜能,拓展学生思维的宽度与深度,发挥创造力。特别是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回答的问题都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照顾中下水平的学生,多给他们回答简单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在展示自己的同时也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就会增强了。
  记得我在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一开课我就把机会给了那些中下水平的学生,比如:请你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物体,你发现了哪些图形?他们都能准确地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等。这样简单易对的问题让他们来答,他们乐得一节课都异常认真,好多平时不懂的问题那天那节课他们弄懂了,作业也写得特别的好。
  四、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的是为何而来。我认为提出问题之前要有一个明显的界限标志,可以由语言讲解或讨论等转入提问。例如,“同学们,下面让我们共同回顾这样一个问题……”或者说“好,通过上面的回顾请大家思考……”在引起学生对提问的注意之后,教师需要对所提问题做必要的说明,引导学生弄清要提问的主题,或使学生能很自然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对于数学教材的适度拓展,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开发学生智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当然,这里的拓展,不是指盲目超脱课程标准与教材,不是任意地拔高和加深。教师首先要掌握好一个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心理需求而定。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拓展知识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培养他们具有独立思考、善于应变、勇敢尝新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有效状态。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