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社会、学校与教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我国各地区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较快且取得一定的可喜成果。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不少的心理学工作者:开始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进行了研究与探讨。由于工作不断地推广与发展,学生家长与学生个人也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标准,尤其是注重孩子全面发展的家长更是急切地想明白“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去衡量孩子是否心理健康”等问题。本文对心理学者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界定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了一些不同的标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定论。
石国兴教授提出了心理健康标准的双维结构:一是横维标准,即从心理所包含的不同方面及内外适应的角度来考察:1.认知发展正常;2.情感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二是纵维标准,即从心理发展的层次或不同水平的角度来考察,应包括生存需要一发展需要享受需要。
林崇德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1.敬业;2.乐群;3.自我修养。
俞国良教授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四点:1.能够进行正常学习且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能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运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2.具备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3.能够做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客观地认识自我;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常自我反思,并寻求方法改进;4.具备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天津精神卫生中心的陈钟先生提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心理健康的学生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2.能与同学、老师或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3.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映敏捷,心境持久地轻松和愉快状态;4.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与学生的角色身份相称;5.人格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人及外界,意志坚强,言行一致;6.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望;7.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8.有一定的安全感、信心和自主感,而不是逆反状态;9.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居及定向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问的距离是可望可及的。10.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高效率的学习质量,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叶一舵与严由伟指出,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由以下几点来衡量:1.智力正常;2.保持良好的情绪;3.人际关系和谐;4.意志标准;5.行为反应协调。
二、浅析不同角度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
以上是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的界定。每种界定中都函括了认知、情感与环境适应(或个体的行为)三大方面。如石国兴教授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包含认知正常、情绪稳定乐观、行为协调适度;而其中的人际关系和谐、意志品质、人格與不同层次的心理发展需要都可以视为个体为适应身处的环境而做出的个体调整行为。林崇德教授所提的“敬业、乐群、自我修养”亦是函括认知、情绪与行为。“敬业”是建立在中学生自身认知发展水平正常,能够客观地认识周围环境、正确地评价自我基础之上的,同时能够意识到环境所赋予自己的生活角色,能够顺利执行其角色,如完成自己的学业等;“乐群与自我修养”也是基于个体对自己与环境的客观认知上而为适应环境显现的个体行为,在内在的认知与外显的行为过程中,个体的情绪是稳定的,这样才能维护心理健康,才能做到敬业、乐群与自我修养。关于俞国良教授、马斯洛与密特尔曼等所提的心理健康标准同样函括“认知、情绪、个体行为”,不再做具体分析。
三、不同心理健康标准的个人看法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笔者个人的看法是: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表现为其心理活动过程均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2.拥有化解心理冲突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面对周围人的批评与评论;3.对当前环境适应良好并能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4.同时有向上发展的需求,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制定计划,并能够付诸行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行为调整。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但所界定的标准都函括个体最基础的心理活动过程——知、情、意。“知、情、意”即指个体的认知、情感与意志过程(由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应包含心理活动过程的三大方面,所以可以从中学生的个人想法或看法、情绪的平衡性上以及通常的外显行为是否与所在环境协调上来评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非彼即此、恒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示出一定的客观标准与指导,但心理学工作者不能刻板遵守,逐条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这势必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学校、教师与家长在不误解心理健康标准的情况下,多与中学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陪伴他们,努力为他们创设和谐的生活环境;适时引导使中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并顺利地度过被称为“暴风骤雨”的不稳定时期,最终使其走进社会,独立面对生活,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心理健康标准,但不同的标准都应函括个体的认知、情感与外显行为。心理健康标准指出一定的客观指标,但心理学工作者不能教条地理解与评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而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做好心理健康工作,使学生在动态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度过中学阶段,并为步入下一人生阶段打好基础。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不同界定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外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了一些不同的标准,至今没有形成统一定论。
石国兴教授提出了心理健康标准的双维结构:一是横维标准,即从心理所包含的不同方面及内外适应的角度来考察:1.认知发展正常;2.情感稳定乐观;3.意志品质健全;4.行为协调适度;5.人际关系和谐;6.人格完整独立。二是纵维标准,即从心理发展的层次或不同水平的角度来考察,应包括生存需要一发展需要享受需要。
林崇德教授指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概括:1.敬业;2.乐群;3.自我修养。
俞国良教授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概括为四点:1.能够进行正常学习且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能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运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2.具备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3.能够做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客观地认识自我;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常自我反思,并寻求方法改进;4.具备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的能力。
天津精神卫生中心的陈钟先生提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1.心理健康的学生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保持在一定的能力水平上;2.能与同学、老师或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团结互助;3.情绪基本稳定,对事物反映敏捷,心境持久地轻松和愉快状态;4.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与学生的角色身份相称;5.人格完整,能客观地评价个人及外界,意志坚强,言行一致;6.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热爱集体,有浓厚的社会交往欲望;7.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及对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8.有一定的安全感、信心和自主感,而不是逆反状态;9.心理符合其年龄水平,自居及定向能力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可能性之问的距离是可望可及的。10.能适应快节奏的时代变化,高效率的学习质量,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
叶一舵与严由伟指出,当前我国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由以下几点来衡量:1.智力正常;2.保持良好的情绪;3.人际关系和谐;4.意志标准;5.行为反应协调。
二、浅析不同角度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
以上是国内外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心理健康进行的界定。每种界定中都函括了认知、情感与环境适应(或个体的行为)三大方面。如石国兴教授所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中包含认知正常、情绪稳定乐观、行为协调适度;而其中的人际关系和谐、意志品质、人格與不同层次的心理发展需要都可以视为个体为适应身处的环境而做出的个体调整行为。林崇德教授所提的“敬业、乐群、自我修养”亦是函括认知、情绪与行为。“敬业”是建立在中学生自身认知发展水平正常,能够客观地认识周围环境、正确地评价自我基础之上的,同时能够意识到环境所赋予自己的生活角色,能够顺利执行其角色,如完成自己的学业等;“乐群与自我修养”也是基于个体对自己与环境的客观认知上而为适应环境显现的个体行为,在内在的认知与外显的行为过程中,个体的情绪是稳定的,这样才能维护心理健康,才能做到敬业、乐群与自我修养。关于俞国良教授、马斯洛与密特尔曼等所提的心理健康标准同样函括“认知、情绪、个体行为”,不再做具体分析。
三、不同心理健康标准的个人看法
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笔者个人的看法是:1.中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表现为其心理活动过程均达到同龄人正常水平;2.拥有化解心理冲突的能力,能够较理智地面对周围人的批评与评论;3.对当前环境适应良好并能顺利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4.同时有向上发展的需求,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在需求制定计划,并能够付诸行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行为调整。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但所界定的标准都函括个体最基础的心理活动过程——知、情、意。“知、情、意”即指个体的认知、情感与意志过程(由外显行为表现出来)。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应包含心理活动过程的三大方面,所以可以从中学生的个人想法或看法、情绪的平衡性上以及通常的外显行为是否与所在环境协调上来评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但心理健康状态是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非彼即此、恒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是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标示出一定的客观标准与指导,但心理学工作者不能刻板遵守,逐条评定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这势必不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与进行。学校、教师与家长在不误解心理健康标准的情况下,多与中学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陪伴他们,努力为他们创设和谐的生活环境;适时引导使中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并顺利地度过被称为“暴风骤雨”的不稳定时期,最终使其走进社会,独立面对生活,这才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界定心理健康标准,但不同的标准都应函括个体的认知、情感与外显行为。心理健康标准指出一定的客观指标,但心理学工作者不能教条地理解与评判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而应该在以人为本的情况下做好心理健康工作,使学生在动态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度过中学阶段,并为步入下一人生阶段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