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新时期下高等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而课堂教学改革是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之一,文章论述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通过拓展授课内容,丰富授课形式,转变考核方式等措施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提高地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地方应用型人才;考核方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146-04
随着人们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食品安全控制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号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强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随后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2018年8月22日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2018年9月17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我校生物工程学院2012年开设的工科专业。学校以“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为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在“以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争取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学校自2018年6月以来,全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讲话和指导文件。学校要求重点围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统一认识、转型发展、提升质量”这二十个字贯彻落实下一步工作。因此,新时代下如何进行改革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成为每一位食品专业教师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依据文件要求并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和我校的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能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食品标准研究、食品检测和安全管理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产品研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围绕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部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专任教师,探索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主干学科包括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公共管理等[4]。而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科学主干学科中的必修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强,且很多食品安全问题都牵扯到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5]。因此,需要以食品添加剂课程为试点,探索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鉴于此,本文总结了食品添加剂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对所遇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对该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食品添加剂课程概述
食品添加剂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共36课时(2学分),开设在大三上学期,参考教材是孙宝国院士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食品添加剂》(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讲授内容主要有: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编码和选用原则;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作用机理,性质和应用;食品香料、香精的分类、性质和应用;食品甜味剂、酸味剂、增味剂的定义、特性和应用;食品增稠剂、乳化剂、凝固剂等定义、作用和应用;食品防腐剂定义、作用机理和应用;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分类和应用。授课的方式主要教师灌输式教学。平时主要从考勤、作业(主要是课后习题)和课堂表现方面考核,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核。
二、授课中遇到的问题
(一)授课内容与就业方向结合不够紧密
我校办学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安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主要在省会合肥及周边就业,主要从事食品生产管理和食品分析检测,食品生产型企业如合肥统一,第三方食品检测企业如安徽公众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实习就业单位。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对食品添加剂课程内容的需求不同,从事生产管理的同学需要熟悉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从事食品检测同学,除了基本知识外,需要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标准和技术。此外,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国家标准在不断修订,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动态掌握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的能力。
(二)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利于食品添加剂知识的灵活应用,没有理解和思考就不易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吡咯類天然着色剂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仅停留在了解叶绿素和叶绿素铜钠盐,且叶绿素铜钠盐更稳定,然而,提出如何保持中式快餐绿叶蔬菜的色泽这一问题时,学生没有想到上述知识点可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授课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的好不好,学生学的能不能用,不能停留在叶绿素铜钠“是什么”的层面上。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由于食品添加剂是多学科较差的知识领域[6],36个课时的学习只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简化精炼后教授给学生。学生需要带有求知欲望主动学习才能全面地掌握食品添加剂课程知识。例如食品着色剂发色机理中涉及有关有机化学中电子跃迁和分子轨道知识,知识难度大,被动学习过程中较难掌握,主动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平时考核对学习过程监督、促进作用不大 教学过程关于平时考核也遇到一些问题。平时考核主要是有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组成,在考勤方面,由于学校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参加度很高,基本不缺席,但是有效参与度较低;作业方面,基本是课后习题,学生提交纸质版作业,基本都能够提交作业,但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把相关知识复制了一遍,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课堂表现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交流和讨论等方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现出不积极、不乐于参与的态度,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学的好不好。因此,平时考核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五)期末考核不够全面
目前,期末考核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参照标准答案进行阅卷评分。容易出现学生在考前集中时间进行记忆性学习,考后很快忘记,不能做到以考试辅助教学、以考试促学习和以考试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等目的。其次,从考试结果来看,闭卷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开放性和无标准答案试题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较差。因此,期末考核不能全面反映“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一)增加课程内容
邀请就业方向企业的技术人员以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补充和丰富食品添加剂课程知识。如从方便面生产角度介绍食品添加剂种类、参见的国家标准,以及近年来标准更新的情况;从食品检测方面介绍食品中易超标的食品添加剂种类,检测方法和标准,以及标准更新的情况。也可搭建网络平台,让从事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专业知识交流。拓宽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二)逐步转变授课方式
使授课方式呈现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灌输式授课可用来讲授章节知识框架;以案例教学法来学习各类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以彩虹糖或鸡尾酒为案例来讲授各类人工合成色素;用讨论式教学法来学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以项目教学法来完成有关食品添加剂实际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教学,如班级分成小组,下发项目任务,再以小组收集整理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班级学习群),课上汇报,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等形式进行课程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逐步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适当转变成“不懂者”的角色,向学生请教,例如请教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过程,此时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以“老师”角色,会认真解答,然后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毒理学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这样既能拓展课程深度,也增加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有不懂的知识就运用手机查一查。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产品为导向,思考学习食品添加剂的目的和意义。例如,讲授调味类食品添加剂内容的时,有的同学想到了卫龙辣条,其他同学也表现出比较感兴趣,以课后作业形式去调查附件超市中所有辣条产品所使用添加剂的种类,总结添加剂的作用,列出国标限量,结合新闻报道提出易超标的添加剂种类和检测方法,分析可能导致超标的原因等。如果学生学能学得懂,学会了能用,能够将食品添加剂理论知识紧密地跟生活中的食品相结合,学习积极性会有显著提高,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此外,适当开展食品类的学科竞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安徽省创新食品大赛中,学生在新产品研发的时,需要选择能够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形以及保质期)且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此类比赛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学习过程考核
改变平时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将课后习题转变成综述论文、调查总结,甚至是创新试验。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采取ppt汇报、答辩、电子材料等形式展现作业成果,授课教师依托班级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可结合小组自评,并从论文或者调研的工作量、完成质量、汇报表现等方面进行作业成果考核评价。努力做到以考辅教、以考促学。
(五)完善期末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主要目的是了解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通过考核结果探索教学改革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7]。需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期末考核内容和方式。可采取闭卷考试,但需要加大开放性、无标准答案试题的比例,考查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能力。也可尝试用试验论文、实践报告等形式来考查和提高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根据新时期下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是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以专业必修课程为试点,增加授课内容,提高学生在就业单位的竞争力,转变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参与度,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平时考核内容和方法,合理增加专业课程难度,转变期末考核方式,注重知识考核,增加专业能力考核。期待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地方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玉栋,柳春红,孙远明,吴青,肖治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及构想[J].食品与机械,2014,30(03):264-267.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11-512.
〔3〕黃爱兰,别子俊,陈晓嫚,司友琳,杨俊松,陶兆林.“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8,(20):84-86.
〔4〕何志贵.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食品,2018,(15):18-20.
〔5〕梁丽雅,苗颖,郭梅,甄润英,马俪珍,闫师杰.《食品添加剂》在新形势下食品科学类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195-196.
〔6〕毛晓英,蒋彩虹,万银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3,(01):180-182.
〔7〕樊超,朱春华,傅洪亮.高校考核方式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风,2015,(18):194-195.
(责任编辑 赛罕其其格)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地方应用型人才;考核方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5-0146-04
随着人们消费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食品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食品安全控制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重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2号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强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部随后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2018年8月22日发布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2018年9月17日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淮南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我校生物工程学院2012年开设的工科专业。学校以“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为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定位在“以高质量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争取发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学校自2018年6月以来,全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月2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系列讲话和指导文件。学校要求重点围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统一认识、转型发展、提升质量”这二十个字贯彻落实下一步工作。因此,新时代下如何进行改革和发展、提高人才培养成为每一位食品专业教师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依据文件要求并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和我校的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修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质和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精神,专业基础扎实,能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食品标准研究、食品检测和安全管理领域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产品研发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围绕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系部需要不断深化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专任教师,探索和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3]。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其主干学科包括食品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公共管理等[4]。而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科学主干学科中的必修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应用性强,且很多食品安全问题都牵扯到食品添加剂,对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至关重要[5]。因此,需要以食品添加剂课程为试点,探索围绕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的教学改革,以期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鉴于此,本文总结了食品添加剂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对所遇问题进行总结,提出对该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一、食品添加剂课程概述
食品添加剂课程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修课程共36课时(2学分),开设在大三上学期,参考教材是孙宝国院士主编的国家级规划教材《食品添加剂》(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讲授内容主要有:食品添加剂的定义、分类、编码和选用原则;着色剂、护色剂、漂白剂作用机理,性质和应用;食品香料、香精的分类、性质和应用;食品甜味剂、酸味剂、增味剂的定义、特性和应用;食品增稠剂、乳化剂、凝固剂等定义、作用和应用;食品防腐剂定义、作用机理和应用;食品抗氧化剂的作用机理、分类和应用。授课的方式主要教师灌输式教学。平时主要从考勤、作业(主要是课后习题)和课堂表现方面考核,期末采取闭卷考试形式考核。
二、授课中遇到的问题
(一)授课内容与就业方向结合不够紧密
我校办学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安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生主要在省会合肥及周边就业,主要从事食品生产管理和食品分析检测,食品生产型企业如合肥统一,第三方食品检测企业如安徽公众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是典型的实习就业单位。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对食品添加剂课程内容的需求不同,从事生产管理的同学需要熟悉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从事食品检测同学,除了基本知识外,需要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标准和技术。此外,法律法规在不断完善,国家标准在不断修订,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动态掌握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的能力。
(二)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很多学生不能真正理解知识,不利于食品添加剂知识的灵活应用,没有理解和思考就不易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吡咯類天然着色剂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仅停留在了解叶绿素和叶绿素铜钠盐,且叶绿素铜钠盐更稳定,然而,提出如何保持中式快餐绿叶蔬菜的色泽这一问题时,学生没有想到上述知识点可提供问题解决的思路。授课中应更多关注学生学的好不好,学生学的能不能用,不能停留在叶绿素铜钠“是什么”的层面上。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由于食品添加剂是多学科较差的知识领域[6],36个课时的学习只能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内容简化精炼后教授给学生。学生需要带有求知欲望主动学习才能全面地掌握食品添加剂课程知识。例如食品着色剂发色机理中涉及有关有机化学中电子跃迁和分子轨道知识,知识难度大,被动学习过程中较难掌握,主动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四)平时考核对学习过程监督、促进作用不大 教学过程关于平时考核也遇到一些问题。平时考核主要是有考勤、作业和课堂表现组成,在考勤方面,由于学校和老师的严格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参加度很高,基本不缺席,但是有效参与度较低;作业方面,基本是课后习题,学生提交纸质版作业,基本都能够提交作业,但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把相关知识复制了一遍,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课堂表现方面,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交流和讨论等方面,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现出不积极、不乐于参与的态度,无法真正了解学生学的好不好。因此,平时考核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五)期末考核不够全面
目前,期末考核主要采用闭卷考试,参照标准答案进行阅卷评分。容易出现学生在考前集中时间进行记忆性学习,考后很快忘记,不能做到以考试辅助教学、以考试促学习和以考试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等目的。其次,从考试结果来看,闭卷考试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开放性和无标准答案试题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较差。因此,期末考核不能全面反映“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情况。
三、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一)增加课程内容
邀请就业方向企业的技术人员以讲座或报告的形式,补充和丰富食品添加剂课程知识。如从方便面生产角度介绍食品添加剂种类、参见的国家标准,以及近年来标准更新的情况;从食品检测方面介绍食品中易超标的食品添加剂种类,检测方法和标准,以及标准更新的情况。也可搭建网络平台,让从事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与在校生开展专业知识交流。拓宽课程内容,增强课程内容的应用性。
(二)逐步转变授课方式
使授课方式呈现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有效参与度。灌输式授课可用来讲授章节知识框架;以案例教学法来学习各类常见的食品添加剂,如以彩虹糖或鸡尾酒为案例来讲授各类人工合成色素;用讨论式教学法来学习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以项目教学法来完成有关食品添加剂实际应用和最新研究进展的教学,如班级分成小组,下发项目任务,再以小组收集整理资料、上传至网络平台(班级学习群),课上汇报,其他同学参与讨论等形式进行课程学习。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逐步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适当转变成“不懂者”的角色,向学生请教,例如请教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评价过程,此时学生根据已学知识,以“老师”角色,会认真解答,然后教师再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毒理学评价的最新研究进展,这样既能拓展课程深度,也增加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有不懂的知识就运用手机查一查。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以产品为导向,思考学习食品添加剂的目的和意义。例如,讲授调味类食品添加剂内容的时,有的同学想到了卫龙辣条,其他同学也表现出比较感兴趣,以课后作业形式去调查附件超市中所有辣条产品所使用添加剂的种类,总结添加剂的作用,列出国标限量,结合新闻报道提出易超标的添加剂种类和检测方法,分析可能导致超标的原因等。如果学生学能学得懂,学会了能用,能够将食品添加剂理论知识紧密地跟生活中的食品相结合,学习积极性会有显著提高,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此外,适当开展食品类的学科竞赛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安徽省创新食品大赛中,学生在新产品研发的时,需要选择能够改善食品品质(色、香、味、形以及保质期)且符合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此类比赛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四)加强学习过程考核
改变平时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将课后习题转变成综述论文、调查总结,甚至是创新试验。
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以项目和任务为导向,采取ppt汇报、答辩、电子材料等形式展现作业成果,授课教师依托班级成立考核小组,考核小组可结合小组自评,并从论文或者调研的工作量、完成质量、汇报表现等方面进行作业成果考核评价。努力做到以考辅教、以考促学。
(五)完善期末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主要目的是了解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通过考核结果探索教学改革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7]。需要根据学生平时学习实际情况,适当改变期末考核内容和方式。可采取闭卷考试,但需要加大开放性、无标准答案试题的比例,考查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能力。也可尝试用试验论文、实践报告等形式来考查和提高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结语
根据新时期下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是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以专业必修课程为试点,增加授课内容,提高学生在就业单位的竞争力,转变授课方式提高学生在授课过程中的参与度,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转变平时考核内容和方法,合理增加专业课程难度,转变期末考核方式,注重知识考核,增加专业能力考核。期待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地方高等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玉栋,柳春红,孙远明,吴青,肖治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发展及构想[J].食品与机械,2014,30(03):264-267.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511-512.
〔3〕黃爱兰,别子俊,陈晓嫚,司友琳,杨俊松,陶兆林.“食品安全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8,(20):84-86.
〔4〕何志贵.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食品,2018,(15):18-20.
〔5〕梁丽雅,苗颖,郭梅,甄润英,马俪珍,闫师杰.《食品添加剂》在新形势下食品科学类专业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51):195-196.
〔6〕毛晓英,蒋彩虹,万银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3,(01):180-182.
〔7〕樊超,朱春华,傅洪亮.高校考核方式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风,2015,(18):194-195.
(责任编辑 赛罕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