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术中分型和内固定选择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25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踝关节骨折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术中分型对内固定选择的指导作用。

方法

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116例Weber B、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0例,女56例;年龄18~78岁,平均45.6岁;术中在腓骨骨折复位固定后,通过腓骨牵拉试验结合影像检查结果判断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和稳定性,并将下胫腓联合损伤分为3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 4 mm诊断为Ⅰ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4~7 mm诊断为Ⅱ型,下胫腓联合部位间隙>7 mm诊断为Ⅲ型。根据分型结果选择适当的螺钉固定方式。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

结果

本组116例患者中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82例(70.7%),其中稳定的Ⅰ型患者30例(25.9%)未进行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损伤后不稳定者(Ⅱ、Ⅲ型)52例(44.8%):48例Ⅱ型患者中有4例经Volkmann骨折块固定后变为稳定型,未给予下胫腓联合螺钉固定,其余44例给予1枚螺钉固定;4例Ⅲ型患者给予2枚螺钉固定。本组患者术后获时间12~60个月随访,无发生骨折不愈合、下胫腓联合固定螺钉断裂发生,无螺钉取出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复发病例,AOFAS的踝-后足评分优良率为93.1%(108/116)。

结论

新型的下胫腓联合稳定性术中分型能正确判断下胫腓联合的损伤程度,指导选择适当固定螺钉,提高了踝关节手术治疗的效果。

其他文献
目前较为实用的一个指导胸腰椎骨折分型和治疗的评分是胸腰椎损伤分型和严重评分(TLICS),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已经过大量文献证实。尽管这一评分已经提出10余年,但目前国内仍缺乏相对权威、详细介绍TLICS临床应用的文章,部分介绍TLICS的文章在概念表达上仍有一定问题。本文通过对TLICS发展历史、中文规范翻译、适用节段和适用人群、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判断,脊柱前、中柱损伤评分及评分阈值划分标准改进与载
目的探讨松质骨包裹植骨技术治疗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原理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多种方法包裹丰富自体松质骨植骨治疗长骨节段性骨缺损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3~69岁,平均34.6岁;其中钛网包裹植骨8例,线网包裹植骨10例,线捆绑皮质骨块包裹植骨13例,诱导膜包裹植骨19例;骨缺损部位:胫骨22例,桡骨10例,肱骨8例,尺骨7例,股骨3例;骨缺损长度3~9
期刊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缝线桥技术与传统双排技术治疗修复肩袖撕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48例全层肩袖撕裂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n=24):传统双排技术组(双排组)和缝线桥技术组(线桥组),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各项肩关节功能评分、再撕裂率等。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8~24个月(平均15.3个月)随访。双排组:VAS评
目的探讨通过胫骨远端前外侧截骨行距骨外侧自体骨软骨移植术治疗距骨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6月通过胫骨远端前外侧截骨入路采用同侧股骨外侧髁髌股关节面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的10例距骨外侧骨软骨损伤患者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25~54岁,平均35.8岁;Hepple分型:Ⅴ型7例,Ⅳ型3例;病灶面积为110~247 mm2,平均178.6 mm2;病灶深度为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数字化技术在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2例Sanders Ⅲ型跟骨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7例,女5例;年龄23~53岁,平均38.7岁;双侧跟骨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进行骨折三维重建、虚拟复位、数字化手术设计,用3D打印技术制作1∶1大小的跟骨骨折实体模型,制作钉道
目的探讨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36例陈旧性踝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资料,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5~59岁,平均36.7岁。均采用切开复位腓骨截骨、下胫腓联合融合术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0~36个月(平均26.5个月)随访,未见骨不连、内
目的分析伸直型枢椎泪滴样骨折的影像学特点和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13例枢椎泪滴样骨折患者资料。颅底侧位X线片测量泪滴样骨折块矢状位高度、宽度、侧方移位和旋转移位程度,颈椎MRI评估前纵韧带的连续性、C2/3椎间盘、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情况,以及椎间稳定程度。采用颈托或Halo-vest外固定治疗7例,前路复位C2/3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6例。结果两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