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陕西文学新军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a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来会议没有安排我的发言,主持人临时让我也讲几句,我没有准备,就长话短说,讲三点吧。
  首先,祝贺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成功换届。据说这个协会的前身是神木县黄土高原青年文学社,是在雷涛和贾平凹先生当省作协领导的时候,为扶掖推出青年作家,使这个文学社成为省作协主管、省民政厅批准的一个省级文化团体。陕西的文学底蕴,就像黄土高原一样丰厚,有一批在文学界很有影响的名家大师,且不说老一辈的柳青、杜鹏程,新时期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高建群、京夫、程海等为代表的“陕军东征”,一时名噪文坛,成为当代陕西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学是人学,它书写一个时代的心路历程,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潮流风气。“陕军东征”的现象要在新世纪延续下去,就应当有一批批文学新秀脱颖而出,就像秦岭一样连绵不绝、巍峨壮观,形成新世纪陕西文学的新景象。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青年文学组织,今天的换届,体现了我省的文学根基源远流长,后继有人。正如贾平凹主席发来的贺信所说:“陕西青年作家有锐气,有韧性,有作为,正逐渐奠定自己在文坛的位置。”青年人最敏锐、最有激情,最敢创新,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倡者、先行者,必定能产生一代更有生气、更有活力的文学新人,写出反映大时代的有分量的作品。
  第二,文学需要传承与创新。早上我参加了母校西安交通大学成立120周年的校庆,校庆的主题是传承、创新、奋斗、攀登。下午我在这里看到,我们研讨会的主题和交大校庆的主题有两处是重合的,一是传承,二是创新。传承秦汉历史,创新陕派文化,这就是时代特色。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古来辞人,异代接武,莫不参伍以相变,因革以为功,物色尽而情有馀者,晓会通也。”意思是說,历代作家,前后相继,在写作上都是错综复杂地演变着,并在一面继承、一面变革之中取得新的成就。景有限而情无穷,因而必须把《诗经》《楚辞》以来中华文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并融会贯通起来。“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创新能力不足有关。我今天听了几位老师和专家的演讲,深得教益,很受启发。陕西能出文学的大家,是因为这块土地会使作家少一些浮躁,让更多的作家能静下心来,埋头搞创作。今天北京来几位老师都谈到了诗歌和陕西的文学创作,希望陕西的文学创作要发出更多的声音、增添更多的色彩、蕴含更浓的诗意。因为陕西的黄土文化积淀很厚重,前面肖云儒老师等都讲到,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就是商贸之路、文化之路、文明之路,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文化积淀。我们要用丝路精神和博望眼光来拥抱世界、创造未来。陕西历来能出文学的大家,让这块黄土地上少一些浮躁和骚动,让更多的作家能静下心来埋头搞创作。同时,作家更要了解世界,追求人类普世的价值观,才能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把握人民心声。陕西有不少文学爱好者,有一大批年轻人热衷文学创作。如果把这些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我们陕西的文学发展就能厚积薄发、大有希望。
  第三,文学依然神圣。文学是一个时代的坐标,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形象和国运的变化。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是文学的永恒价值选择。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感动、让人走心,让灵魂受到震撼、经受洗礼,让人们从中能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心灵之美。优秀作品总是千姿百态、不拘一格的,但都离不开关注普通人的各个方面:顺境与逆境、梦想与绝望、爱与恨、是与非、白与黑、生存与死亡。陕西一批名家大家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就是反映时代、触及灵魂、温润心灵、发人深思。比如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一开始他就写了白嘉轩六娶六丧的神秘传闻,这部巨著不仅揭开了白鹿两家的命运,也写出了这个渭河平原百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成为一部反映民族命运的秘史。贾平凹先生的《废都》,通过各种不同文化人的乐与哀、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红火与冷清、浮名与浮燥,折射了一个城市的变迁和那个年代中国社会的世俗像。我读了吴克敬先生写的《珍藏的父亲》,心灵受到很大震撼。文革中他的父亲被扣上一顶“村盖子”的大帽子,因不堪造反派的凌辱,用一根绳子把自己“羞死”在了“高帽子”前。父亲用他的生命维护着文化的尊严,控诉着那场灭绝人性的灾难。还有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彦的长篇小说《装台》,据说进入了2015中国好书榜,讲述了活跃在舞台背后的装台人刁顺子的三次婚姻和他的人生经历。刁顺子虽然身处底层,始终贫困,但心中一直有一盏灭不掉的灯火。反映了无名小卒在人生舞台上的奋斗、挣扎和无奈,折射出西京城里的众生百态。这些优秀的作品,都是小人物、大格局,反映了大时代中民族命运的兴衰,显示了文学的厚重、神圣和伟大。这些精品佳作不仅深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更为人们乃至民族克服困难、奋斗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今天这个会,我注意到来了不少大家名家,陕西的青年作家一贯很有才情,特别是背后站着一批重量级的名师。站在他们的肩膀上,一定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给陕西文学和中国文学输入新鲜血液。我想,这不仅是他们的期待,更是时代的召唤和新一代年轻作家的使命。
其他文献
编者按:  4月8日下午,作为“丝路长安·御泉笔会·汉中诗会暨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换届大会”重要环节的“春回三秦·丝路长安”文化论坛,在西北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旨在探索丝路文化对中国梦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政协文教委主任雷涛,著名诗人、《诗刊》副主编李少君,著名评论家、北师大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协
期刊
上图由苔藓、泥土和白桦树皮为材质制作而成,具有装饰效果。作者以苔藓植物材料作为主要的装饰媒介,在画面中表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色彩变化,简单的自然材料却碰撞出特别的藝术效果,唤起人们心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鹿琼》的背景采用白桦树皮作为制作原材料,并使用裁、烫、贴的处理方式对背景进行填充处理,与主体物形成鲜明的层次区分,让画面构图产生空间体积感。《鹿琼》在视觉上给人以与自然和谐相处美之感,在情感体验上营
期刊
工筆花鸟画
期刊
民间传说与旅游关系密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景不在多,有传说故事则盛”。传说故事,极大地满足了游客外出的求知欲望,风景名胜因传说故事而有了人文厚度。杨家将传说在史学界、文学界、民俗学界、戏曲学界的关注讨论者不在少数,与其相关的国家级非遗有杨家将传说(杨家将说唱)、杨家将传说(穆桂英传说)、杨家将传说(杨七郎墓传说)等,以其为题材的戏曲、评书、演义等更是数不胜数,与其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有雁门关、杨
期刊
石塘人家作为南京江宁区典型乡村旅游地,结合自身特色与时代需求,将乡村生活与休闲旅游相融合,将原先相对闭塞的农业种植村转变为富于休闲山居风格的综合型旅游服务村。近年来互联网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石塘人家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开启了“互联网+”模式并成为南京第一个互联网创业小镇。若能够把互联网全面应用在石塘人家乡村旅游建设中,将有利于探索出一条新型发展道路,促进乡村旅游全面发展,加快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石
期刊
越山明秀最移情,溪店半间入座薰。小槛依桥桥贴水,青峰照影酒杯深。  山里村居山外溪,湿云过岭雨霏微。小桥处处随人意,自有泉声伴鸟啼。——陈从周:《再续越州吟》  说起绍兴,你或许一定会想到鲁迅和三味书屋,想到王羲之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想到醇厚飘香的黄酒和摇曳多姿的乌篷船……这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被誉为是“东方的威尼斯”“中国的罗马”,毛泽东主席曾赞誉为“鉴湖越台名士乡”。故有诗
期刊
丝路起源于陕西、三秦尤其是关中地区。关中大地是我们中华民族皇天后土最深厚的地方,它不仅出青铜器、出陶罐、出兵马俑,还出文学。博大的汉赋,辉煌的唐诗,近现代有粗犷的秦腔,延安评剧院推出了第一部改革京剧《逼上梁山》,还有特色民歌——信天游,它的乳汁哺育了现代最好的诗人李季、贺敬之。当然,这里的土风民俗也养育了现当代最有成就的小说家,柳青在它的厚土上创业,路遥在它的氛围里体验人生,新时期并出现一支扎根黄
期刊
我今天和大家要讨论的也许是一个很陌生,甚至被人遗忘的一个文学话题。我的演讲题目暂时定为“东干人的文学成就与价值”。  大家知道在清朝末年,1876年的前后,由于陕西发生了回汉之争,后来回民起义,在他们的领袖带领下,从我们的渭北一直向兰州、乌鲁木齐一直翻过天山,到今天的哈萨克斯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一个叫秋河的两岸的地方住了下来,就是今天的陕西村。自从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叫黑老五的艺术家第一次来到西安在人民
期刊
書法作品
期刊
有一本书大家可能都看到了,叫《另一半中国史》,是写中国汉族以外的另一半中国的民族历史的。其实还应该写一部书,叫《另一半中国文学史》。我们现在的文学史都是以汉文学为主,详说汉文学的,然后把各少数民族的文学作为一章,简单地说说。  比如陕西的几个大作家,柳青单独立一章,杜鹏程单独立一章,而所有少数民族文学后起来才是一章。另一半中国的文学史始终没有被重视,没有被推到史学史和文化史的主舞台上,历史舞台的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