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骆驼驾驶证和学生证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有一条很火热的文章叫做《每一个兰大人心中都有匹骆驼》。
这是同学们对学校地处西部、条件艰苦的一种善意自嘲,
但也反映了大家对兰大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宝贵品质的高度共识……﹂台下掌声如潮。
这是兰大校长王乘在二零一五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题为《坚守兰大人的品质》。
没过多久,校媒开始总结﹁二零一五兰大关键词﹂,﹁骆驼﹂不负众望遥居榜首。兰大人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
兰大“骆驼”窜红朋友圈
是什么让“骆驼”成为了兰大的校园文化符号,甚至驮着朋友圈走进了校长致辞?这事儿,还得从一年一度的报考季说起。
每到一年报考季,各个高校的贴吧里都是热闹非凡。学弟学妹问题层出,学长学姐热心回答。不过,一向以孤独、低调著称的兰州大学,由于“隐蔽”在祖国西北,它的贴吧里真是奇葩问题层出不穷——
学姐,兰州的省会是甘肃吗?
学长,在兰州读书会因为缺水不能洗澡吗?
学姐学长,你们会每天经历沙尘暴吗?
……
别笑,这些还都是比较正常的,提出率最高的,还属那个每年都要登场的“终极问题”:兰大学生上课真的是骑骆驼吗?
2015年的报考季,兰大学子照例被这些问题狂轰滥炸,但身经百战的他们渐渐从困惑不解到忍俊不禁,然后见怪不怪了,最终干脆直截了当地回答:“对呀对呀,虽然沙尘暴很多,但我们兰州省的学生为了省水一年洗一次澡,至于上课,确实要骑骆驼,但是!骆驼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骑的……”
于是,就有人晒出了和骆驼的合影,以及,“骆驼驾驶证”。
当然了,第一本“骆驼驾驶证”是用学生证P出来的,但后来江湖流传的,则是货真价实的——有商业头脑的小伙伴定做了一大批在校园出售,五块钱一个,送货上门。
哦,言归正传,光有证还是不够的,有血有肉的亲身经历才有说服力。没多久,有关骆驼的段子便迅速霸占了兰大人的朋友圈——
“当年考了两次才考下骆驼驾驶证,第一学期都是蹭同学的骆驼,说多了都是泪啊。”
“一张校园卡又要买饭又要买草料,每到月底就纠结:是先喂饱自己还是先喂饱它?”
“今天四级考试,一大早骑骆驼去天山堂考试,乌云蔽日,黄沙弥漫,平日里半个小时的驼程足足走了七七四十九分钟,差点迟到……”
……
更有戏剧效果的则是朋友圈的评论,外校小伙伴看着有图有真相的骆驼往事,惊恐回复:原来是真的啊,开始还以为你开玩笑呢。
随后,“骆驼驾驶证”办理流程、考证注意事项、“我与骆驼的故事”征集等纷纷登台亮相,一时间,在兰大人的朋友圈里万驼奔腾。
校友“骑”骆驼,忆青春
骆驼刷屏,不仅靠段子,大篇的文章也顺势而出。
由段子变成文章,最初执笔的是2001级毕业生姚帆。2015年,离开母校十余年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7月份,他闲暇翻看朋友圈时,觉得骆驼话题很有趣,便着手写了一篇《每一个兰大人心中都有一匹骆驼》。文章里说:为什么是骆驼,不是拉面成为兰大人感情的寄托?我想是因为拉面太常见了,不够神秘,格调也不够高。很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问我,这个骆驼驾驶证是真的吗?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我想它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我们青春的驾驶证!而骆驼,是我们青春的骆驼。
随即,这篇文章又率领一众兰大牌骆驼形成了刷屏之势。
在姚帆眼里,兰州不仅仅是他求学过的地方,更是一种流动的血液,有一种不可分离的感情。他在文章里写兰州:在很多没到过兰州的人眼中,兰州就是一个不毛之地,或者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兰州人要使一样兵器的话,它一定是刀。刀实在,不像剑那么飘逸,这符合兰州人实在的性格。这个城市,曾经繁华过,曾经落寞过。
这种情愫已经融入了姚帆的血脉,成为一种情不自禁的延续。几年前,姚帆给自己的儿子名叫“天来”,取意“黄河之水天上来”;2015年女儿出生,取名“天夏”,“夏官营”(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所在地)的夏。在他的生命里,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这所远在西北小镇的大学,有着绝对至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作这篇文章只是觉得有趣,“没想到会这么火”。“骆驼能引起兰大人的共鸣,是因为触摸到了我们心灵的柔软处,所以说,这是一匹青春的骆驼。”姚帆说。
其实,不仅仅是姚帆,兰大的这匹骆驼,在那段日子里引发了众多校友对母校、对青春的回忆。关于骆驼的段子,从在校生的朋友圈蔓延到了毕业校友们的生活中。
“记得报到的那天,师兄骑骆驼来接我。好不容易爬上驼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我太胖了,骆驼老是绕八字……”
“我们上学那阵子,骆驼已经比较普及,但因为那时经济条件差,我骑的是单峰骆驼。现在估计满街都是双峰驼,大排量。那时,学校里还有专门的骆驼4S店和停驼场。”
“我现在都还没拿到机动车驾照,就是因为已经习惯驾驶骆驼了,每次去驾校练习,一开车就要喊声驾!有一次一着急要踩刹车,结果光顾着喊吁了!把教练吓得要命,教练说再也不想见我了,我都换了五个教练了,建议师弟师妹们今后要两个驾照一起学习……”
……
是调侃,更是追忆;是网络的狂欢,更是对母校深深地认同。他们怀念那段“骑骆驼”的青春,更怀念那所从不张扬、踏踏实实的“骆驼”高校。平日里各自忙碌的校友们因为一匹骆驼而现身,在社交媒体怀念母校,追忆青春。有人开始打探“骆驼驾驶证”的购买方式,更有人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深情地写着:“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来吧,来兰州,来兰州大学,这里有拉风的骆驼驾驶证等你来考取,绝对的提升腔调。在这里,你会碰到你的董小姐,她会给你点上一支兰州!或者,你就是董小姐,你会爱上骑着骆驼的白驼王子,你不用拥有一片草原,你只需一片沙漠一个存放爱的绿洲就够了。上述实属调侃,不过,兰大真的值得你选择!”
兰大骆驼,在这一刻,早已不仅仅是一匹骆驼。
骆驼,兰大图腾
2015,于兰大,不过是百年沧桑后继续昂首向前的一年,它依旧驻守在祖国的西北,低调,内敛,厚积薄发。但兰大的骆驼,经历了校内的调侃、校友的扩散以及校长的引用,让兰大着实火了一把。
不仅如此,后来,兰大骆驼从朋友圈火到了媒体,从本土报纸《兰州晨报》,一路火上了中新网以及《光明日报》。
中新网文章写,“骆驼”是校友心中对兰大的萌称,它代表学业、爱情、友情以及难以忘怀的青春。光明日报则用了更深度的表述,作者把这次的“骆驼风云”看作校园文化认同塑造中的一个典型。他说,骆驼不再是个外人误解的死结,一下子成为学校精神的形象的载体——既体现出地域特色,又彰显精神内涵。
确实,这匹骆驼是兰大,更是每个兰大人。它在大家的调侃中,慢慢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精神与品质。2015,为始终笃行于西北大地的兰大,增加了一个最独特的LOGO:骆驼。
“骆驼,之所以成为今夏兰大人的集体图腾,既是校友对条件艰苦的母校的善意自嘲,更是对骆驼坚韧不拔品质的高度认同,如沙漠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兰州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陈春文感慨万千。
陈春文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如今是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更是名符其实的老兰大人。
1950年代,国家在兰州多处工业布点,吸引了大批来自祖国东部及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的精英人才,那时候的兰州是全国精英人士聚集区。兰州在科学、思想、艺术、教育、工业等领域都是高地,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几十年后,西部的人才、能源、工业技术等开始不断向东部以及沿海经济发展地区输出,兰州及兰州大学的高端人才很多流向东部。尽管曾有国内多所高校开出优厚待遇欲将陈春文“挖”走,但他选择留守,理由简单,秉承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大人那份朴素的情感。
在兰大,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城市的尽头是乡村,乡村的尽头是荒野,荒野的尽头是榆中(榆中校区是兰大的新校区)。但兰大也正是在这份孤独中,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骆驼气质。
责任编辑:张蕾磊
﹁最近,微信朋友圈里有一条很火热的文章叫做《每一个兰大人心中都有匹骆驼》。
这是同学们对学校地处西部、条件艰苦的一种善意自嘲,
但也反映了大家对兰大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宝贵品质的高度共识……﹂台下掌声如潮。
这是兰大校长王乘在二零一五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题为《坚守兰大人的品质》。
没过多久,校媒开始总结﹁二零一五兰大关键词﹂,﹁骆驼﹂不负众望遥居榜首。兰大人心照不宣地相视一笑。
兰大“骆驼”窜红朋友圈
是什么让“骆驼”成为了兰大的校园文化符号,甚至驮着朋友圈走进了校长致辞?这事儿,还得从一年一度的报考季说起。
每到一年报考季,各个高校的贴吧里都是热闹非凡。学弟学妹问题层出,学长学姐热心回答。不过,一向以孤独、低调著称的兰州大学,由于“隐蔽”在祖国西北,它的贴吧里真是奇葩问题层出不穷——
学姐,兰州的省会是甘肃吗?
学长,在兰州读书会因为缺水不能洗澡吗?
学姐学长,你们会每天经历沙尘暴吗?
……
别笑,这些还都是比较正常的,提出率最高的,还属那个每年都要登场的“终极问题”:兰大学生上课真的是骑骆驼吗?
2015年的报考季,兰大学子照例被这些问题狂轰滥炸,但身经百战的他们渐渐从困惑不解到忍俊不禁,然后见怪不怪了,最终干脆直截了当地回答:“对呀对呀,虽然沙尘暴很多,但我们兰州省的学生为了省水一年洗一次澡,至于上课,确实要骑骆驼,但是!骆驼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骑的……”
于是,就有人晒出了和骆驼的合影,以及,“骆驼驾驶证”。
当然了,第一本“骆驼驾驶证”是用学生证P出来的,但后来江湖流传的,则是货真价实的——有商业头脑的小伙伴定做了一大批在校园出售,五块钱一个,送货上门。
哦,言归正传,光有证还是不够的,有血有肉的亲身经历才有说服力。没多久,有关骆驼的段子便迅速霸占了兰大人的朋友圈——
“当年考了两次才考下骆驼驾驶证,第一学期都是蹭同学的骆驼,说多了都是泪啊。”
“一张校园卡又要买饭又要买草料,每到月底就纠结:是先喂饱自己还是先喂饱它?”
“今天四级考试,一大早骑骆驼去天山堂考试,乌云蔽日,黄沙弥漫,平日里半个小时的驼程足足走了七七四十九分钟,差点迟到……”
……
更有戏剧效果的则是朋友圈的评论,外校小伙伴看着有图有真相的骆驼往事,惊恐回复:原来是真的啊,开始还以为你开玩笑呢。
随后,“骆驼驾驶证”办理流程、考证注意事项、“我与骆驼的故事”征集等纷纷登台亮相,一时间,在兰大人的朋友圈里万驼奔腾。
校友“骑”骆驼,忆青春
骆驼刷屏,不仅靠段子,大篇的文章也顺势而出。
由段子变成文章,最初执笔的是2001级毕业生姚帆。2015年,离开母校十余年的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7月份,他闲暇翻看朋友圈时,觉得骆驼话题很有趣,便着手写了一篇《每一个兰大人心中都有一匹骆驼》。文章里说:为什么是骆驼,不是拉面成为兰大人感情的寄托?我想是因为拉面太常见了,不够神秘,格调也不够高。很多朋友在微信朋友圈中问我,这个骆驼驾驶证是真的吗?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但我想它是真实存在的,它是我们青春的驾驶证!而骆驼,是我们青春的骆驼。
随即,这篇文章又率领一众兰大牌骆驼形成了刷屏之势。
在姚帆眼里,兰州不仅仅是他求学过的地方,更是一种流动的血液,有一种不可分离的感情。他在文章里写兰州:在很多没到过兰州的人眼中,兰州就是一个不毛之地,或者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直觉得兰州人要使一样兵器的话,它一定是刀。刀实在,不像剑那么飘逸,这符合兰州人实在的性格。这个城市,曾经繁华过,曾经落寞过。
这种情愫已经融入了姚帆的血脉,成为一种情不自禁的延续。几年前,姚帆给自己的儿子名叫“天来”,取意“黄河之水天上来”;2015年女儿出生,取名“天夏”,“夏官营”(兰州大学榆中校区所在地)的夏。在他的生命里,这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这所远在西北小镇的大学,有着绝对至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他写作这篇文章只是觉得有趣,“没想到会这么火”。“骆驼能引起兰大人的共鸣,是因为触摸到了我们心灵的柔软处,所以说,这是一匹青春的骆驼。”姚帆说。
其实,不仅仅是姚帆,兰大的这匹骆驼,在那段日子里引发了众多校友对母校、对青春的回忆。关于骆驼的段子,从在校生的朋友圈蔓延到了毕业校友们的生活中。
“记得报到的那天,师兄骑骆驼来接我。好不容易爬上驼背,尴尬的事情发生了:因为我太胖了,骆驼老是绕八字……”
“我们上学那阵子,骆驼已经比较普及,但因为那时经济条件差,我骑的是单峰骆驼。现在估计满街都是双峰驼,大排量。那时,学校里还有专门的骆驼4S店和停驼场。”
“我现在都还没拿到机动车驾照,就是因为已经习惯驾驶骆驼了,每次去驾校练习,一开车就要喊声驾!有一次一着急要踩刹车,结果光顾着喊吁了!把教练吓得要命,教练说再也不想见我了,我都换了五个教练了,建议师弟师妹们今后要两个驾照一起学习……”
……
是调侃,更是追忆;是网络的狂欢,更是对母校深深地认同。他们怀念那段“骑骆驼”的青春,更怀念那所从不张扬、踏踏实实的“骆驼”高校。平日里各自忙碌的校友们因为一匹骆驼而现身,在社交媒体怀念母校,追忆青春。有人开始打探“骆驼驾驶证”的购买方式,更有人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深情地写着:“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来吧,来兰州,来兰州大学,这里有拉风的骆驼驾驶证等你来考取,绝对的提升腔调。在这里,你会碰到你的董小姐,她会给你点上一支兰州!或者,你就是董小姐,你会爱上骑着骆驼的白驼王子,你不用拥有一片草原,你只需一片沙漠一个存放爱的绿洲就够了。上述实属调侃,不过,兰大真的值得你选择!”
兰大骆驼,在这一刻,早已不仅仅是一匹骆驼。
骆驼,兰大图腾
2015,于兰大,不过是百年沧桑后继续昂首向前的一年,它依旧驻守在祖国的西北,低调,内敛,厚积薄发。但兰大的骆驼,经历了校内的调侃、校友的扩散以及校长的引用,让兰大着实火了一把。
不仅如此,后来,兰大骆驼从朋友圈火到了媒体,从本土报纸《兰州晨报》,一路火上了中新网以及《光明日报》。
中新网文章写,“骆驼”是校友心中对兰大的萌称,它代表学业、爱情、友情以及难以忘怀的青春。光明日报则用了更深度的表述,作者把这次的“骆驼风云”看作校园文化认同塑造中的一个典型。他说,骆驼不再是个外人误解的死结,一下子成为学校精神的形象的载体——既体现出地域特色,又彰显精神内涵。
确实,这匹骆驼是兰大,更是每个兰大人。它在大家的调侃中,慢慢成为了一种特有的精神与品质。2015,为始终笃行于西北大地的兰大,增加了一个最独特的LOGO:骆驼。
“骆驼,之所以成为今夏兰大人的集体图腾,既是校友对条件艰苦的母校的善意自嘲,更是对骆驼坚韧不拔品质的高度认同,如沙漠胡杨,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兰州大学哲学系毕业的陈春文感慨万千。
陈春文1984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如今是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更是名符其实的老兰大人。
1950年代,国家在兰州多处工业布点,吸引了大批来自祖国东部及东北等工业发达地区的精英人才,那时候的兰州是全国精英人士聚集区。兰州在科学、思想、艺术、教育、工业等领域都是高地,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几十年后,西部的人才、能源、工业技术等开始不断向东部以及沿海经济发展地区输出,兰州及兰州大学的高端人才很多流向东部。尽管曾有国内多所高校开出优厚待遇欲将陈春文“挖”走,但他选择留守,理由简单,秉承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大人那份朴素的情感。
在兰大,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城市的尽头是乡村,乡村的尽头是荒野,荒野的尽头是榆中(榆中校区是兰大的新校区)。但兰大也正是在这份孤独中,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骆驼气质。
责任编辑:张蕾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