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明是一个长期的量的积累过程,然而仅仅靠积累显然是不够的。
怎样触动发明的按钮实现发明呢?笔者认为要做好准备并掌握一些方法:
首先,要做好触动发明“按钮”的准备。为了做出发明,预先准备得越充分,最后成功的几率越大。不但要对发明所需有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在思想上对该课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清楚完成发明对社会的贡献。有人说发明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工夫是费了,而且费得很大,全“费”在“觅”字上了,这“觅”字就是准备。如,周林研究治疗冻疮,用了几年时间进行准备,四处打听和查阅资料,利用各种机会,收集民间偏方试验,分析打针、针灸方法,对冻疮治疗一直念念不忘。有一天,周林在一台大型砂轮旁打磨铸件,沉重的铸件在砂轮的磨削下产生巨大的冲击振动。瞬间,一股强大的振荡冲击波从双手传遍全身,周林感到热血沸腾,此时的砂轮像一只灵巧的手,触动了他脑海中的创造按钮:谐振?发热?治冻疮?他想到了用电谐振刺激人体血液循环的治冻疮原理,终于发明出一种治疗冻疮的“频谱仪”。
其次,要掌握一些触动发明“按钮”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缺少好的方法只能摸索行事。科技发展的今天,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为方法能产生发明创造和财富。触动发明“按钮”的方法很多,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抛砖引玉:
一是要寻找刺激,主动触动。寻找刺激的最好方法是经常更换接触物。改变接触物,容易引人遐想、诱发联想,是刺激的重要来源,一些优秀的发明家不是呆在办公室“想”发明,而是经常到琳琅满目的窗外世界找创意。如,哈尔滨松江橡胶厂的一位搞胶鞋设计的人员,在街上听到旅游的人说:穿皮鞋爬山累,穿胶鞋捂脚,有臭味。他由此成功设计了“网眼布胶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史克林福斯海洋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在休闲钓鱼时受细长浮标的启发,发明了不怕风浪的“海洋调查船”;英国一位工程师在散步时看见一只小昆虫在它外表的保护下,钻进了坚硬的橡树树身,从而发明了挖隧道用“构盾施工法”;法国医生雷诺克看见孩子们在空酒桶旁玩游戏,得到启发,发明了“听诊器”,这些都是寻找刺激,主动触动发明“按钮”的结果。
二是要有了感悟,立即触动。感悟如时机,像一扇迅速旋转的门,当那个空档转到你面前时,你必须迅速挤进去,否则,你将被关在门外,所以有了感悟必须立即触动发明的“按钮”。如,全国劳动模范李双良面对破碎废钢锭的难题,抓住感悟时机,创造了独特的爆破法。起初,他们爆破废钢锭时,在地面上加个钢丝罩,结果炮声一响,震得四邻不安。后来在地上挖坑,上面盖个几吨重的铁盖子,没想到一施炮,铁盖竟被爆炸的冲击波掀出去好几百米。怎样才能保证安全呢?李双良时刻把这个问题挂在心上。那年冬天,李双良带了个厚口罩出门,觉得憋气,用手拽开了一条缝,马上就不憋气了。他悟出一个道理,“爆破坑”也应该通气才好。他抓住时机,立即组织人员,挖了A、B两个并列的爆破坑并将底部连通。A坑爆破时,把B坑的盖子打开,经试验,冲击波果然大大减少,效果出奇的好。这项创造在全国冶金系统得到了推广。
三是要互相交流,启发触动。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崇尚思想交流,他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彼此交流后,你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后,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留心就能受到启发。如,在欧洲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外科技术落后,在做手术后大部分患者都会受感染而化脓,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英国医生李斯特为找出化脓原因昼思夜想,仍一无所得。巴斯德发表了有关有机物腐败和发酵的研究成果在杂志上进行交流。李斯特看到后受到启发:有机物腐败系由微生物细菌所引起,病人伤口化脓,不就是微生物细菌作怪吗?他采用石炭酸消毒的办法,终于获得无菌手术的成功。
四是要施加压力,强迫触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力,在解决问题时有意提一些限制性的条件,逼迫自己限时解决看起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待“逼上梁山”后,发明的机会就来了;二是上级给下级加压力。当领导看准问题时,让下级限时完成任务,也能“逼”出发明。如,当年日本“小西六”照相机公司的经理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对其技术人员下了一道非常强硬的命令,要求迅速开发设计一种将闪光灯和自动对焦装置装进135相机里,而体积不能增大的新型照相机。企业兴衰存亡的压力迫使经理做出开发新型照相机的决策;被解雇的压力又逼得技术人员硬着头皮向“根本办不到”的方向思考。在压力的驱使下,技术人员终于开发出内装闪光灯,自动对焦和自动曝光的小型照相机。因这种照相机操作简单,没有摄影经验的人使用时也可以获得曝光适宜、影像清晰的照片,被广大消费者戏称为“傻瓜照相机”。
一项发明的产生是多方条件集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仅要善于在纵深的层面上为其开掘成长的根基,更要力求增加横向的联系与触动,为其诞生添加养分和灵感。
怎样触动发明的按钮实现发明呢?笔者认为要做好准备并掌握一些方法:
首先,要做好触动发明“按钮”的准备。为了做出发明,预先准备得越充分,最后成功的几率越大。不但要对发明所需有物质上的准备,更要在思想上对该课题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清楚完成发明对社会的贡献。有人说发明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其实工夫是费了,而且费得很大,全“费”在“觅”字上了,这“觅”字就是准备。如,周林研究治疗冻疮,用了几年时间进行准备,四处打听和查阅资料,利用各种机会,收集民间偏方试验,分析打针、针灸方法,对冻疮治疗一直念念不忘。有一天,周林在一台大型砂轮旁打磨铸件,沉重的铸件在砂轮的磨削下产生巨大的冲击振动。瞬间,一股强大的振荡冲击波从双手传遍全身,周林感到热血沸腾,此时的砂轮像一只灵巧的手,触动了他脑海中的创造按钮:谐振?发热?治冻疮?他想到了用电谐振刺激人体血液循环的治冻疮原理,终于发明出一种治疗冻疮的“频谱仪”。
其次,要掌握一些触动发明“按钮”的方法。有了好的方法可以事半功倍,缺少好的方法只能摸索行事。科技发展的今天,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为方法能产生发明创造和财富。触动发明“按钮”的方法很多,笔者提出如下几点抛砖引玉:
一是要寻找刺激,主动触动。寻找刺激的最好方法是经常更换接触物。改变接触物,容易引人遐想、诱发联想,是刺激的重要来源,一些优秀的发明家不是呆在办公室“想”发明,而是经常到琳琅满目的窗外世界找创意。如,哈尔滨松江橡胶厂的一位搞胶鞋设计的人员,在街上听到旅游的人说:穿皮鞋爬山累,穿胶鞋捂脚,有臭味。他由此成功设计了“网眼布胶鞋”。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史克林福斯海洋研究所的一位研究员,在休闲钓鱼时受细长浮标的启发,发明了不怕风浪的“海洋调查船”;英国一位工程师在散步时看见一只小昆虫在它外表的保护下,钻进了坚硬的橡树树身,从而发明了挖隧道用“构盾施工法”;法国医生雷诺克看见孩子们在空酒桶旁玩游戏,得到启发,发明了“听诊器”,这些都是寻找刺激,主动触动发明“按钮”的结果。
二是要有了感悟,立即触动。感悟如时机,像一扇迅速旋转的门,当那个空档转到你面前时,你必须迅速挤进去,否则,你将被关在门外,所以有了感悟必须立即触动发明的“按钮”。如,全国劳动模范李双良面对破碎废钢锭的难题,抓住感悟时机,创造了独特的爆破法。起初,他们爆破废钢锭时,在地面上加个钢丝罩,结果炮声一响,震得四邻不安。后来在地上挖坑,上面盖个几吨重的铁盖子,没想到一施炮,铁盖竟被爆炸的冲击波掀出去好几百米。怎样才能保证安全呢?李双良时刻把这个问题挂在心上。那年冬天,李双良带了个厚口罩出门,觉得憋气,用手拽开了一条缝,马上就不憋气了。他悟出一个道理,“爆破坑”也应该通气才好。他抓住时机,立即组织人员,挖了A、B两个并列的爆破坑并将底部连通。A坑爆破时,把B坑的盖子打开,经试验,冲击波果然大大减少,效果出奇的好。这项创造在全国冶金系统得到了推广。
三是要互相交流,启发触动。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崇尚思想交流,他说:你一个苹果,我一个苹果,彼此交流后,你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后,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只要留心就能受到启发。如,在欧洲直到19世纪中叶,由于外科技术落后,在做手术后大部分患者都会受感染而化脓,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英国医生李斯特为找出化脓原因昼思夜想,仍一无所得。巴斯德发表了有关有机物腐败和发酵的研究成果在杂志上进行交流。李斯特看到后受到启发:有机物腐败系由微生物细菌所引起,病人伤口化脓,不就是微生物细菌作怪吗?他采用石炭酸消毒的办法,终于获得无菌手术的成功。
四是要施加压力,强迫触动。这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自己给自己加压力,在解决问题时有意提一些限制性的条件,逼迫自己限时解决看起来难以解决的问题,待“逼上梁山”后,发明的机会就来了;二是上级给下级加压力。当领导看准问题时,让下级限时完成任务,也能“逼”出发明。如,当年日本“小西六”照相机公司的经理出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对其技术人员下了一道非常强硬的命令,要求迅速开发设计一种将闪光灯和自动对焦装置装进135相机里,而体积不能增大的新型照相机。企业兴衰存亡的压力迫使经理做出开发新型照相机的决策;被解雇的压力又逼得技术人员硬着头皮向“根本办不到”的方向思考。在压力的驱使下,技术人员终于开发出内装闪光灯,自动对焦和自动曝光的小型照相机。因这种照相机操作简单,没有摄影经验的人使用时也可以获得曝光适宜、影像清晰的照片,被广大消费者戏称为“傻瓜照相机”。
一项发明的产生是多方条件集合作用的结果,我们不仅要善于在纵深的层面上为其开掘成长的根基,更要力求增加横向的联系与触动,为其诞生添加养分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