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工作室里,陳彧君累积的不仅仅是与成长经验相关的现实物象,还有不断从中组合出的抽象形式,凝聚为错置的、混淆的,却具有历史感的另类风景。“工作室是一个最真实的角度,它反映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空间。”他说,“很多藏家问我要怎么判断一件作品的价值,我的回答是从作品的背后看。怎么从背后看 ?就是揭开表面的伪装,看这件作品本身在形成过程中生长出来的厚度,所以它是从什么环境里诞生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访陈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作室里,陳彧君累积的不仅仅是与成长经验相关的现实物象,还有不断从中组合出的抽象形式,凝聚为错置的、混淆的,却具有历史感的另类风景。“工作室是一个最真实的角度,它反映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空间。”他说,“很多藏家问我要怎么判断一件作品的价值,我的回答是从作品的背后看。怎么从背后看 ?就是揭开表面的伪装,看这件作品本身在形成过程中生长出来的厚度,所以它是从什么环境里诞生的就显得尤为重要。”
探访陈彧君的工作室,偌大的长方形厂房空间分为两层。一层的挑高空间采光极佳,地上摆满了他从各地搜集的石头与木材,以及从拆迁现场直接回收的二手门板与古旧家具,这些现成品的原始肌理与厂房自身的混凝土质地和谐共处,给人一种后现代式的错觉。陈彧君通常不会立刻将它们变成自己作品的一部分,而是在持续把玩与相处中等待它们进入自己的视觉系统。
工作室二层的尺度截然不同,4米的高度限制让整个平面显得过分狭长,但如此压抑、逼仄的氛围恰恰刺激了陈彧君的想象力,他的身体里仿佛住着一个跃跃欲试的建筑师,并极具行动力地开展对空间的理想改造计划。他敏锐地把握住远近虚实的对照关系,由此规划出多个功能相异的子空间,并使用了一些半开放式的隔断—玻璃、镜子、木板墙、木阶梯等,渲染出绵延、迂回的东方意境。其中起到定位作用的是一栋用老房子拆迁回收木板和老门板搭建起来的“屋中屋”,因抬高设计而“悬浮”于地面,在结构上像极了一间茶室,可供小憩、会客之用。周围摆放着不少闽南特色的砖雕、刺绣,强烈的居家感扩大为一种安全感,包裹着陈彧君正在进行中的创作。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3月初开幕的陈彧君个展中,这个“屋中屋”会作为一个大型的装置作品,被完整地迁移至展览现场,在画廊空间中全方位地呈现他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了解陈彧君的人都知道他非常强调作品的“空间转化”,可以说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存在建筑意义的。无论是从室内与室外的相互过渡中提炼出的“地方性”,抑或是在跨界行为里获得的“流动感”,都贯穿并融合于他《临时家庭》、《临时建筑》、《木兰溪》、《亚洲地图》等几个主要系列里。比如他在描绘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以及附近的山林自然之时,他会先选择一个截面切入,然后不断拼凑画幅,采用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皴法为基础的笔触演绎滔滔不息、荒草蔓生的场景;而平日里有关家庭生活的细节—一条桌腿、一堆鞋子乃至饭桌上盛宴过后的餐盘狼藉—都能够被陈彧君轻易捕捉。它们在被刻意放大后依旧不显得荒诞。与此同时,陈彧君也不忘勾勒曾经下了南洋的祖先和父辈,浓浓的家族血缘既是羁绊,亦影响着他的创作取向。为了增加情境感,他还会为一些作品完成“舞台”搭建,引起观众对此类题材的更多介入。
虽然在当代艺术圈早已自成风格,陈彧君依旧在尝试新的材料与媒介,正如同他喜欢捯饬工作室一样,自嘲“爱折腾”。他坦言,“我在创作中需要的是一种陌生感,在某个阶段会放弃自己已经游刃有余的绘画对象,或者去到一个陌生的空间着手改造。”
在近一年内与上海仁庐画廊合作的两次个展中,他呈现了自己在雕塑方面的大胆实践。“来自金顶的反光”展集中展出了他历经一年时间创作的五十多件软陶模型,而“亚非拉的雨水”展则集合了在这批软陶模型基础上深化制作的数十件大理石雕塑。两次展览虽然都发生在仁庐这栋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洋房内,陈彧君却针对门窗这个元素进行了不同的改造,颠覆住宅原本规定的动线。这些象形的、充满人性的雕塑诉说着一种普世又朴实的灵魂追求。
陈彧君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是:逃离当代。虽然他被当代艺术家的身份所标签,他的创作被当代艺术的范畴所界定,但他的工作室还原了一个文化观念开放、追求多元认同,且不受教条束缚的陈彧君。
“工作室是一个最真实的角度,它反映的是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空间。”
其他文献
THEEXPERT 张健,Gogogo户外集合店联合创始人之一。拥有20年露营经验的设计师张健由最初的徒步露营爱上了这种生活方式,如今露营早已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露营正逐渐成为户外活动的一种新风潮,支一个帐篷,生上篝火,过上微缩版“吃穿住行”的别样日子,用脚丈量土地,用心感受自然,或许露营本身就是一种生活。露营的形式有很多种,从休闲露营、徒步露营再到Bushcraft,每一种方式都有
又到了“疏疏晴雨弄斜阳,凭栏久,墙外杏花香”的时节,可能是童年在乡間长大的关系吧,小时候家里有院子,每年料峭的春寒退去,就会忙着把冬天搬入室内过冬的植物搬到室外去,同时撸起袖管,开始栽种各种新的植物。朋友说,从土地里长大的人,一生都会对土地和植物有一份无法割舍的眷恋。 他说的是真的,以前曹家渡花市还在,每个周末我都会抽闲去晃上一圈,买几束鲜花回来。可惜现在花市搬得远了,索性就在自家阳台上种了更多
古典与现代结合的家居风格,将经典家具糅合起来,保持和谐。在色彩系统上,以白色、深灰和金色为主色。客厅相对的是开放式西厨岛台,背景墙增强了空间的仪式感。右侧青花表面的立柜来自Boca DoLobo,单人椅来自B.d Barcelona Design,边桌来自Brabbu,Mater吧凳来自家天地Domus Tiandi。车库入户门依楼梯下来就是客厅与餐厅空间,以黄铜打造的楼梯,铺以大理石踏步,黄铜的
Eda-Mame沙发 (58000元B&BItaliafromAreaLiving艾瑞亚家居 ) Creatures花瓶 (GinevraTaccola创作 ) SelfBold柜子 (GiuseppeBavuso设计Rimadesio ) Butterfly限量版座椅 (价洽店内KnollfromAreaLiving艾瑞亚家居 ) Amazzonio吊灯 (Marcantonio设计Mo
1.丛林狂热 茂盛的热带丛林、珍稀动物或斑斓的海底世界成为当今设计界偏爱的流行元素,千姿百态的自然界依然在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提供无限灵感。都市生活将人封闭在大小不一的格子间,对钢筋水泥结构早已习以为常,而一片墙纸或一块面料,便能打破常规,将郁郁葱葱的热带丛林搬入家中,带来身临其境的居住体验,让你瞬间找到亲近自然的美好感觉。2.幾何装饰 流行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装饰主义风格依然在引领潮流。那些由立体派
厦门的32HOW是国内早早就出名的在老房子里的咖啡馆,创始人林宇鸣形容第一次推开门看到这座老别墅的情景,“白色的窗幔,落地的窗户,斑驳的绿荫洒在五彩斑斓的水泥老花砖上。”美国牧师PhilipWilsonPitcher在1910年写的《厦门方志》中有记载,“厦门士绅住宅中,并没有地毯,只盛行花砖铺地。”带着对古老手艺的追寻和探索,林宇鸣和他的设计团队自2012年开始深入研究手工水泥花砖的生产工艺,于
以浓丽灼眼的色彩和图案出名的英国设计师BethanLauraWood又获奖了,得奖作品就是这件为地毯品牌cc-tapis设计的“SuperFake”系列,获得2018年EDIDA中国区“最佳地面装饰设计奖”。BethanLauraWood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她自己的着装风格和她的作品风格一样,都是以丰富的色彩、大胆的图案和稀奇古怪的造型为人津津乐道,成为设计界独树一帜的“眼球糖果”。她的设
1.《半糖》 (2018 )张若滢,糖纸、综合材料,尺寸可变,详询艺术家。推荐理由:在寻常的材料中发掘其物质特性和文化潜质,融入个人体验:糖纸包含的是甜蜜吗 ?也许是的。甜蜜看得见吗 ?看不见……你看见糖纸包着的另一个自己吗 ?看见了......也许吧。2.《线–绿No.5》 (2017 ),迟群,纸上水彩笔,29.7×19.2cm,约5000元人民币,详询今格空间。推荐理由:点、线、面、颜色、结
孟昭然,1987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现生活和工作于北京。2010年赴法学习摄影,回国后从事奢侈品牌公关工作。2014年创立花艺品牌MengFlora,曾服务于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如Audi、Loewe、IsseyMiyake等。2016年开始创作个人艺术装置作品,成立猛花道 (Mengkibana )。 孟昭然是孟子第71代子孙,自幼学习琴棋书画,尤其擅长绘画,但他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走艺术这条路。赴
“我们可有人能辨别正午和半夜的气味 ?”享誉中外的大文豪林语堂先生曾经这样发问。“冬和夏的气味,或多风和无风的气味 ?”不论这些嗅觉上的差异感知起来有多么困难,我们无法否认的一个事实是,我们通过五官感觉去体悟生活,其中气味与记忆的关系最为密切,它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感怀与深情精心编织成华美的挂毯,刻在我们的脑海,留在我们的心头。那么,我们要如何选定置身于何种气味中呢 ?选用哪款香型轻喷于腕间,或略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