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表面处理技术》课程为例介绍了教学设计的方法、特点以及在高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只有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表面处理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90-02
《表面处理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简要介绍有关材料表面的基本概念和某些重要理论,阐述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分类、涵义和内容,然后通过一些典型的表面技术来说明主要设备、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分析检验和具体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对表面技术的形成、现状和发展有一些基本了解。该门课程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课程,包括表面物理、表面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电化学、冶金学和材料学科等学科技术。由于在高职院校对于这门课程的各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益的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学习内容是否有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下面以“绪论”部分为例谈谈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课前准备包括教材、学生、目标、教法、教具等内容,这些都是上好每一节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表面处理技术》在我院是焊接、质检和机制三个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总体学习比较认真,但是对该门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该课程内容简单、知识面广、工艺繁琐、应用广泛,尤其在高、精、尖领域应用率较高。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第一节课就应用一些前沿的成果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绪论”从总体上给学生讲述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关领域的发展概况等。该课程内容包括:表面处理技术的涵义;表面处理技术的目的和意义;表面处理技术的分类;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表面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学好该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并且培养学生撰写技术论文的方法。第一节课重点需展现自己较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经过大量搜集资料,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减少文字描述,大量采用生动的画面、视频等来展现课程的信息。由于关于表面处理相关的工艺较多,同样为了增加基体表面的耐蚀性,可以通过电镀、化学镀、热喷涂、堆焊等工艺来实现,具体使用什么工艺,要结合实际条件恰当选择,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不同的工艺做比较,了解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正确选择,所以建议学生多看资料、做读书笔记,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来学习。
课堂系统
《表面处理技术》课程绪论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授、总结、作业等四部分。导入部分笔者借助两个问题:(1)磨损、腐蚀和断裂是机件的三种主要失效形式,每年钢材因腐蚀和磨损而造成的损失约占钢材总产量的10%,损失金额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如果将因金属腐蚀和磨损而造成的停工、停车和相应引起的各种事故等损失统计在内的话,其数值则更加惊人。(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这就必然对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等性能以及表面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金属表面防护和强化技术,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具体讲授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见下页表1)。
课后系统
这门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全方位地考查学生(课程总评成绩构成见下页表2)。课后要及时辅导,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同事进行交流,请专家进行评课,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看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真正使教师从讲解员转变为教练员,最终才能实现教师会教与学生会学两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钱苗根.现代表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陆群.表面处理技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学武.金属表面处理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万福,曾国英.国外高校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2(2).
[5]范雪蕾,钱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
作者简介:
万春锋(1976—),女,陕西户县人,硕士,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材料表面强化技术。
关键词:表面处理技术;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9-0090-02
《表面处理技术》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简要介绍有关材料表面的基本概念和某些重要理论,阐述现代表面技术的形成、分类、涵义和内容,然后通过一些典型的表面技术来说明主要设备、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分析检验和具体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对表面技术的形成、现状和发展有一些基本了解。该门课程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综合课程,包括表面物理、表面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电化学、冶金学和材料学科等学科技术。由于在高职院校对于这门课程的各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学生难免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有效的教学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益的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是否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学习内容是否有效。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凡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下面以“绪论”部分为例谈谈该门课程的教学设计。
课前系统
课前准备包括教材、学生、目标、教法、教具等内容,这些都是上好每一节课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表面处理技术》在我院是焊接、质检和机制三个专业的专业拓展课,学生总体学习比较认真,但是对该门课程缺乏学习兴趣。该课程内容简单、知识面广、工艺繁琐、应用广泛,尤其在高、精、尖领域应用率较高。针对这些特点,教师在第一节课就应用一些前沿的成果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绪论”从总体上给学生讲述这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关领域的发展概况等。该课程内容包括:表面处理技术的涵义;表面处理技术的目的和意义;表面处理技术的分类;表面处理技术的应用;表面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发展。学好该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并且培养学生撰写技术论文的方法。第一节课重点需展现自己较有特色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选择的恰当与否也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经过大量搜集资料,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尽量减少文字描述,大量采用生动的画面、视频等来展现课程的信息。由于关于表面处理相关的工艺较多,同样为了增加基体表面的耐蚀性,可以通过电镀、化学镀、热喷涂、堆焊等工艺来实现,具体使用什么工艺,要结合实际条件恰当选择,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把不同的工艺做比较,了解各种工艺的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正确选择,所以建议学生多看资料、做读书笔记,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来学习。
课堂系统
《表面处理技术》课程绪论教学过程包括导入、讲授、总结、作业等四部分。导入部分笔者借助两个问题:(1)磨损、腐蚀和断裂是机件的三种主要失效形式,每年钢材因腐蚀和磨损而造成的损失约占钢材总产量的10%,损失金额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4%。如果将因金属腐蚀和磨损而造成的停工、停车和相应引起的各种事故等损失统计在内的话,其数值则更加惊人。(2)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的要求更高,这就必然对材料表面的耐磨、耐蚀等性能以及表面装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发展金属表面防护和强化技术,是各国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具体讲授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案例教学法和分组讨论法(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见下页表1)。
课后系统
这门课程采用过程考核的方法全方位地考查学生(课程总评成绩构成见下页表2)。课后要及时辅导,了解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同事进行交流,请专家进行评课,分析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看有没有创造性地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教育、教学理念是否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和症结在哪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策略。
总之,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真正使教师从讲解员转变为教练员,最终才能实现教师会教与学生会学两者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钱苗根.现代表面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陆群.表面处理技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王学武.金属表面处理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万福,曾国英.国外高校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2012(2).
[5]范雪蕾,钱坤.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1(6).
作者简介:
万春锋(1976—),女,陕西户县人,硕士,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材料表面强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