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技工院校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技工院校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实际管理需要出发,对工学结合管理中的导师制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导师制 问题 对策
一、概述
随着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试点工学结合等文件的下发,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近些年教改不断深入,技工院校也在寻求突破,广泛学习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所谓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现工学交替。工学交替的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各地院校的办学体制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不一,特别是技工院校在课程设置、配套教材、师资配备、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高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工学结合的形式上也在探索自己的特点。
二、工学结合导师制实践探索
(一)技工院校工学结合导师制的提出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技工院校也在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的,它以企业社会需求为导向,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将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实践型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校企有机联合管理,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创新,提出了工学结合导师制管理模式。导师制的提出,解决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中学生在校企间学习、实践活动的管理问题,有效地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的正常开展,为提高工学结合的实践效果提供基础保障。导师制密切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好地适应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的转变。
(二)工学结合导师制的实践情况
我院自2013年开始正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以来,累计参与学生500余人,29位专业老师担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导师。学生在参加工学结合实践中,由导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岗位特点,设计制定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课题完成率达到了100%。
1.加强了工学结合的过程管理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导师制管理制度下,过程管理得到了很大加强。分组学生每组对应一个导师,导师每周不少于一次到企业进行巡查,学生平时在企业的表现,导师都能及时掌握。导师的角色,承担起了衔接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桥梁,学生在企业的角色也不单纯是学徒、工人,或者是学生。导师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管理得到了无缝对接。
2.密切了校企联系
导师在企业巡查中,需要侧面了解学生动态,必须通过企业相关人员配合,在此过程中,导师与企业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企业的想法和学校的意见也得到了很好的沟通。同时,导师在制定学生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必须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向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探讨课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学校之间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了解沟通,校企合作的层次更加深了一步。
3.促进了学生工学结合的顺利完成
导师的跟进指导,使学生的工学结合实践有了很强的目标性,不再盲目跟随企业的节奏,从事重复机械的工作。课题的设立,学生实践的完成与否,有了明确的判断标准,学生在实践中必须尽力根据设计的课题去完成。学生在导师的方向指导、督促下,实践任务能及时、顺利地完成。
4.推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导师对工学结合实践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的,要求导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指导学生开始实践,完成实践课题,而且导师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工作。较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由于深入企业第一线参与实践管理,教师对企业生产一线情况有了具体全面的了解,专业知识得到增长,眼界得到开阔,专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开辟了工学结合实践管理新模式
以往的毕业实习管理,通常是由一个班主任管理整个班级,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学生在企业非常分散,班主任进行管理往往只能疲于应付,细枝末节不能面面俱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显然不适合这样的管理。导师制经过实践证明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管理模式,管理的有效性更高,指向性更明确,目标达成更迅速,信息反馈更及时。
6.促进了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推进
导师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实践中,努力探索企业与学校的有效结合点,积极制定工学结合课题并投入教学中,相继完成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汽车维修》专业实践课题,并且完成了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技工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多名老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同时,导师在指导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企业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方法,从而应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三、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断探索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通过三年的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采用导师制,使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得以充分保障,效果初显。与此同时,作为探索技工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1.实施中导师管理和考核制度的缺失
与国外相比,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很不完善,大部分学校尚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往往由教务、学生管理、校外培训部门共同管理。同时,并未明确导师的管理职责,使导师管理存在很大漏洞,导师工作变成了“良心工程”。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担任导师,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由于尚在推广实验阶段,并未放入考核工作量,导师工作属于无偿开展,导师工作积极性并未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的质量,学生完成实践课题的情况也参差不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在市场竞争愈趋激烈的今天,高层次人才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将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于前几年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对来讲,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偏少、比例偏低。在所有担任导师的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含在读硕士)学历、高级职称或者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35%,尚有部分教师仅具备初级职称、大专学历高级工及以下职业技能等级。
另一方面,部分导师缺乏工厂实际经验,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解决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且由于班级招生人数较多,部分导师把时间与精力放在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自身能力。
3.观念上的滞后
对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均对其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在合作内容上,仅仅停留在就业合作,解决学生顶岗或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组成成员上,往往只有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参与,缺乏政府应有的推动与政策导向等等。基于这样的认识,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贯彻到底,深入扎实开展。
(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仅依靠学校管理部门的积极努力推进和导师的积极参与。结合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技工教育产学研结合的自身规律特点,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本院校实际情况,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发展的制度,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明晰学校管理部门、班主任、导师各方责权利,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实践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保证工学结合持续、健康发展,使导师管理工作得到科学肯定的评价,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工作的良性持续发展。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建设导师队伍,可以从培养校内在职专业教师作为基本途径。由于导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是本专业教师才适合担任导师,基础课教师由于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跨行业担任。
通过校本培训,聘请职教师资专家、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及本校教师通过师徒结对进行校内培训,以在实训教学中实施师傅对徒弟的“传帮带”的形式开展。校外培训则通过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企业第一线进行有针对性的脱产培训进行,使广大导师在一线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加强宣传,转变各方的观念
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导师制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技工院校与企业、政府、家长、教师等各方面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科学性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各自承担的角色进行明确定位,明确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级管理部门给予职业教育,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技工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以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支持。技工院校应转变自身思想观念,积极主动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导师制管理模式,以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实训效率,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参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特点,作为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突破口。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明确自身定位,从自身专业发展出发,积极发挥工学结合管理中导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做好指导。家长应及时了解工学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积极配合导师开展工作,以调动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采用导师制管理,符合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技能有其实际的效果。由于各地技工院校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实施导师制并无成熟、系统的做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导师制实施过程、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完善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龙承海,张军,文益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上),2009(06).
[2]梁忠厚,李美会.“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0(01).
[3]胡满红,耿俊梅.高职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王永福.谈“厂中校、校中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10(09).
[5]朱春瑜,朱本坤.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学理论,2008(22).
[6]钟泓.对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30).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导师制 问题 对策
一、概述
随着中央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试点工学结合等文件的下发,职业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近些年教改不断深入,技工院校也在寻求突破,广泛学习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行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所谓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通过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实现工学交替。工学交替的形式多种多样。由于各地院校的办学体制不同,经济发展基础不一,特别是技工院校在课程设置、配套教材、师资配备、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注重高技能的培养,因此在工学结合的形式上也在探索自己的特点。
二、工学结合导师制实践探索
(一)技工院校工学结合导师制的提出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技工院校也在不断探索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提出的,它以企业社会需求为导向,由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重点,将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实践型技能人才。
为了实现校企有机联合管理,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管理机制需要不断创新,提出了工学结合导师制管理模式。导师制的提出,解决了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中学生在校企间学习、实践活动的管理问题,有效地保障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的正常开展,为提高工学结合的实践效果提供基础保障。导师制密切了师生间的关系,更好地适应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和目标的转变。
(二)工学结合导师制的实践情况
我院自2013年开始正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以来,累计参与学生500余人,29位专业老师担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导师。学生在参加工学结合实践中,由导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结合每个学生的岗位特点,设计制定课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实践课题完成率达到了100%。
1.加强了工学结合的过程管理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在导师制管理制度下,过程管理得到了很大加强。分组学生每组对应一个导师,导师每周不少于一次到企业进行巡查,学生平时在企业的表现,导师都能及时掌握。导师的角色,承担起了衔接学校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桥梁,学生在企业的角色也不单纯是学徒、工人,或者是学生。导师及时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管理得到了无缝对接。
2.密切了校企联系
导师在企业巡查中,需要侧面了解学生动态,必须通过企业相关人员配合,在此过程中,导师与企业进行了充分的互动交流,企业的想法和学校的意见也得到了很好的沟通。同时,导师在制定学生实践课题的过程中,必须了解企业的具体情况,向企业技术人员交流探讨课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等,在此过程中,企业、学校之间进行了充分、深入的了解沟通,校企合作的层次更加深了一步。
3.促进了学生工学结合的顺利完成
导师的跟进指导,使学生的工学结合实践有了很强的目标性,不再盲目跟随企业的节奏,从事重复机械的工作。课题的设立,学生实践的完成与否,有了明确的判断标准,学生在实践中必须尽力根据设计的课题去完成。学生在导师的方向指导、督促下,实践任务能及时、顺利地完成。
4.推进了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导师对工学结合实践学生的指导是全方位的,要求导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实践操作技能,以指导学生开始实践,完成实践课题,而且导师还要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等工作。较高的要求,迫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由于深入企业第一线参与实践管理,教师对企业生产一线情况有了具体全面的了解,专业知识得到增长,眼界得到开阔,专业素养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开辟了工学结合实践管理新模式
以往的毕业实习管理,通常是由一个班主任管理整个班级,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学生在企业非常分散,班主任进行管理往往只能疲于应付,细枝末节不能面面俱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显然不适合这样的管理。导师制经过实践证明是一个非常合适的管理模式,管理的有效性更高,指向性更明确,目标达成更迅速,信息反馈更及时。
6.促进了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的推进
导师在参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实践中,努力探索企业与学校的有效结合点,积极制定工学结合课题并投入教学中,相继完成了《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机械设备维修》《汽车维修》专业实践课题,并且完成了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技工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多名老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同时,导师在指导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了企业中应用的新工艺、新方法,从而应用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三、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断探索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通过三年的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管理采用导师制,使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得以充分保障,效果初显。与此同时,作为探索技工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
1.实施中导师管理和考核制度的缺失
与国外相比,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很不完善,大部分学校尚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往往由教务、学生管理、校外培训部门共同管理。同时,并未明确导师的管理职责,使导师管理存在很大漏洞,导师工作变成了“良心工程”。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担任导师,将增加教师的工作量。由于尚在推广实验阶段,并未放入考核工作量,导师工作属于无偿开展,导师工作积极性并未充分调动。导师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的质量,学生完成实践课题的情况也参差不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2.导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在市场竞争愈趋激烈的今天,高层次人才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将显得更加重要。目前我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相对于前几年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相对来讲,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偏少、比例偏低。在所有担任导师的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含在读硕士)学历、高级职称或者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不到35%,尚有部分教师仅具备初级职称、大专学历高级工及以下职业技能等级。
另一方面,部分导师缺乏工厂实际经验,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参加实践,解决学生在工学结合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且由于班级招生人数较多,部分导师把时间与精力放在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上,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提高自身能力。
3.观念上的滞后
对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均对其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在合作内容上,仅仅停留在就业合作,解决学生顶岗或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组成成员上,往往只有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参与,缺乏政府应有的推动与政策导向等等。基于这样的认识,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不能贯彻到底,深入扎实开展。
(二)导师制实施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对策
1.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机制
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不仅仅依靠学校管理部门的积极努力推进和导师的积极参与。结合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技工教育产学研结合的自身规律特点,在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工作中,需要认真研究,制定符合本院校实际情况,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发展的制度,保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明晰学校管理部门、班主任、导师各方责权利,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使实践工作顺利开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保证工学结合持续、健康发展,使导师管理工作得到科学肯定的评价,有利于推动工学结合工作的良性持续发展。
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建设导师队伍,可以从培养校内在职专业教师作为基本途径。由于导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必须是本专业教师才适合担任导师,基础课教师由于不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无法跨行业担任。
通过校本培训,聘请职教师资专家、企业行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及本校教师通过师徒结对进行校内培训,以在实训教学中实施师傅对徒弟的“传帮带”的形式开展。校外培训则通过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企业第一线进行有针对性的脱产培训进行,使广大导师在一线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加强宣传,转变各方的观念
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导师制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技工院校与企业、政府、家长、教师等各方面转变观念,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科学性和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对各自承担的角色进行明确定位,明确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上级管理部门给予职业教育,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技工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以足够的重视和资金支持。技工院校应转变自身思想观念,积极主动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导师制管理模式,以加强过程管理,提高实训效率,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利用参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和特点,作为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突破口。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明确自身定位,从自身专业发展出发,积极发挥工学结合管理中导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顺利开展实践活动做好指导。家长应及时了解工学结合的意义和优势,积极配合导师开展工作,以调动教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采用导师制管理,符合技工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技能有其实际的效果。由于各地技工院校存在很大差异,各个地区企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实施导师制并无成熟、系统的做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中导师制实施过程、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学习、积累、完善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龙承海,张军,文益民.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研究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上),2009(06).
[2]梁忠厚,李美会.“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0(01).
[3]胡满红,耿俊梅.高职机电类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王永福.谈“厂中校、校中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10(09).
[5]朱春瑜,朱本坤.工学结合模式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研究[J].学理论,2008(22).
[6]钟泓.对高职高专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