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2008—2015年深圳市手足口病病原学和流行病学分析,为手足口病防控策略调整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2008—2015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应用Real-time RT-PCR技术对5 148例临床上诊断为手足口病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和肠道病毒通用型核酸实验室检测。
结果近8年深圳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36 653例,其中重症病例506例,死亡34例,发病数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每隔1—2年重症数和死亡数呈增高趋势。每年4—6月为发病高峰,9—11月形成第二个小高峰。男性报告发病数高于女性。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5岁儿童(占90.8%),其中1岁以下、1~3岁和3~5岁分别占全部病例的15.9%、51.4%和23.6%,≥5岁年龄组占9.2%。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2008—2011年以EV-A71为主,2012—2015年以非EV-A71、非CV-A16的其他肠道病毒(以下简称其他EV)为主。EV71在轻症、重症和死亡病例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8.7%、78.9%和92.0%。
结论2008—2015年深圳市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手足口病高发年龄为1~3岁。2012年以来,非EV-A71、非CV-A16的其他肠道病毒逐渐取代EV-A71和CV-A16成为手足口病的流行优势株。EV-A71仍是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最主要病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