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学习热情,面对课堂提问,如何让学生敢说、乐说,是课堂教学改革中永不过时的话题。而教师的自我改进,不能只停留在对理论的学习上,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将理论与学情紧密结合。
【关键词】平等;宽容;耐心;鼓励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洪流中,从“高效课堂”“精致课堂”到“优学课堂”,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一直在路上。但改革的实际效果与改革目标及大家的期待之间仍有一定距离。身为高中教师,我觉得我们高中课堂的现状不容乐观。走近陶行知,再学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禁觉得其思想通俗易懂、内涵丰富,不仅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更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课堂现状
“唉,这堂课上得一点成就感也没有!”“一个个像哑巴似的!”“是啊!像木头!”……经常会听到同仁下课后到办公室无奈地抱怨。听课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禁不住小声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太低了!”不久前,在高一一个班听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要求齐声共答时,全班学生表现得很主动积极,声音很响亮,但当老师要求个体回答时,一是没有学生主动站起来,二是被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声音也比较低,这些现象对于高中课堂而言,应该是司空见惯吧。而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培养出自信、有主见的有为青年呢?最多是强化训练出来的考试机器吧!
为什么学生不敢说、不乐说呢?我曾跟学生做过匿名式书面交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学生这样写道:“太简单的问题不想回答,中等的有兴趣回答,较难的很想回答,但怕说错,有时候也想不到答案”“我希望老师多提有深度的问题”“老师提问涵盖多些知识点”,当然,这该是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的想法,但如何分层教学,如何设计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2.自信不够,担心被老师责怪。有好几个学生同时表达了这样的心态:“老师应耐心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而不是批评某同学的错误答案”“害怕老师会说不好,怕回答的答案引起别人笑话”“内心纠结答案是否标准,老师会不会生气”“很多人不会主动回答,可能是由于小时候回答问题错了而被老师骂了留下的后遗症,导致现在担心:如果我回答错了,老师会不会骂,同学会不会笑话”“有问题答不出来希望可以宽容一下”。虽然不是每个同学都提到这方面,但我想这应该可以代表绝大部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吧。
3.老师提问对象不普遍。“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喊谁回答问题”“老师喊的同学单一,总是固定的几个同学”“只点成绩好的”“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均分到每一个人”“课堂提问不普遍,主要集中在部分人之中”“提问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只专注于固定的几个人”这是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他们觉得老师提问时偏爱部分同学,感觉自己在课堂上被边缘化,也就失去了参与课堂,积极动脑、主动发言的积极性。
4.老师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部分学生这样反映道:“不要刚提出问题就喊学生回答,学生要有思考的余地”“多给我们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有时候被点名起来回答问题,脑中的答案还未组织好”。想想是啊,时间紧,思考不充分,自然就少了几分回答问题的底气。观察我们平时课堂,有的老师还习惯于先喊学生再提问题,这样,对这名被点名站起来的学生而言,压力较大,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则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思维,因为他们觉得不是针对他们的提问,就会在一旁偷懒。
此外,还有一名学生提出要“培养积极性,设立一些答题奖励”。
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不少学生不是因为主观上不想回答问题,而是受制于多种客观因素。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合一,认为“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个无价的新理了”,所以,我觉得,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静若寒蝉,我们不应一味地抱怨学生,更多的应该分析原因,反思我们自身的课堂教学。
二、改进策略
从学生的上述困惑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以锻炼学生敢说、乐说的勇气。
1.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当。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引领式教学早已为教育界很多老师所认同,而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就难度而言,我觉得要难易适当,可以以中等难度为主,既刺激学生思维,又不让学生望而却步。在具体提问时,也应视题难易而选择合适的学生回答。如题目相对简单,可让后进生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使其获得成就感;如题目相对较难,可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经过了相互智慧火花的碰撞,相信很多学生心里会多几分底气和胆量,就会有更多同学能自信地站起来主动分享思维成果。
2.问题提问要普遍平等。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老师,偏爱聪明伶俐的学生,喜欢提问成绩优良的学生,这是自然的情感倾向,这对于这部分优等生而言,固然是好事,可以促进他们良性循环式发展;但对于那些课堂反应不够快、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成绩不够优的学生而言呢?可以想象,这部分学生是缺乏自信的,他们基本不会主动发言,如果老师再忽视他们,不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不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他们如何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所以,我们在提问时,要面向全体,以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去唤醒每一位学生参与问题的意识,给每位学生以同樣的表现机会,更多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3.提问心境要宽容体谅。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面对学生,教师要学会微笑,满脸真诚的微笑,满眼的信任与期待,无疑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很好!”“非常棒!”“这位同学很有思想!”而不是淡淡的一句“请坐”。在《季羡林自传》中,季老先生曾这样回忆自己的一段成长:“……以上三层意思说明了我从自卑到自信,从不认真读书到勤奋学习,一个关键就是虚荣心,是虚荣心作祟呢?还是虚荣心作福?我认为是后者。虚荣心是不应当一概贬低的。王状元表彰学生可能完全是出于偶然性。他万万不会想到,一个被他称为‘老弟’的十五岁的大孩子,竟由于这个偶然事件而改变为另一个人。”可见,每个人都是有“虚荣心”或者说“荣誉感”的,面对学生的优秀表现,我们为什么要吝啬赞美之词呢?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要急于让其坐下,或一针见血地批评,更不能讥笑嘲讽,可以耐心引导他仔细审题或更深入细致地思考,试着让他自我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陶行知曾告诫广大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老师应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室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此外,正如少数学生提出的建议那般,可适当推行一些激励机制。曾经在一个重点班任教,该班学生的智商、学习习惯相对而言都是该年级最好的,但美中不足的就是大多数学生都很内敛,课堂上只是静静地听,静静地思考,难得有学生肯主动发言,后来,不记得从哪堂课开始,课堂学风陡变,我一个问题问出来,竟有两三个学生同时站起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且,从很多学生的面部神情看得出来,他们正期待着老师下一个问題的提出,时刻准备着下一次的主动表达。我还是我,没有明显改进自己的教学,但学生的课堂反应怎会变化如此之大呢?我好奇地私下问一些学生,原来是班主任有了新规定,将根据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学生打分,这关系到学期结束综合素质评价时的等级测评。哦!虽已是十八九岁的高中生了,一个个还是很单纯、很可爱的!我后来没有去细问班主任具体的操作流程,也没有去思考这番操作是否合理公正,但至少能说明一个事实:每个学生内心都是向上的,只要方法适当,学生们思考问题、主动表达的意识是可以被唤醒的。
总之,我认为高中教育不该一味地研究高考试卷,视分数为唯一,而应顺应21世纪崭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合作、敢于表达、乐于展示的精神品质。高中教师不该一味埋头于课本和教参、一味研究高考考点,更应该多研究学生,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情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思考的同时敢说、乐说。
【关键词】平等;宽容;耐心;鼓励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时代洪流中,从“高效课堂”“精致课堂”到“优学课堂”,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一直在路上。但改革的实际效果与改革目标及大家的期待之间仍有一定距离。身为高中教师,我觉得我们高中课堂的现状不容乐观。走近陶行知,再学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禁觉得其思想通俗易懂、内涵丰富,不仅有深刻的历史意义,更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课堂现状
“唉,这堂课上得一点成就感也没有!”“一个个像哑巴似的!”“是啊!像木头!”……经常会听到同仁下课后到办公室无奈地抱怨。听课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会禁不住小声交流:“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太低了!”不久前,在高一一个班听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要求齐声共答时,全班学生表现得很主动积极,声音很响亮,但当老师要求个体回答时,一是没有学生主动站起来,二是被点名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同学声音也比较低,这些现象对于高中课堂而言,应该是司空见惯吧。而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培养出自信、有主见的有为青年呢?最多是强化训练出来的考试机器吧!
为什么学生不敢说、不乐说呢?我曾跟学生做过匿名式书面交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学生这样写道:“太简单的问题不想回答,中等的有兴趣回答,较难的很想回答,但怕说错,有时候也想不到答案”“我希望老师多提有深度的问题”“老师提问涵盖多些知识点”,当然,这该是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的想法,但如何分层教学,如何设计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2.自信不够,担心被老师责怪。有好几个学生同时表达了这样的心态:“老师应耐心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而不是批评某同学的错误答案”“害怕老师会说不好,怕回答的答案引起别人笑话”“内心纠结答案是否标准,老师会不会生气”“很多人不会主动回答,可能是由于小时候回答问题错了而被老师骂了留下的后遗症,导致现在担心:如果我回答错了,老师会不会骂,同学会不会笑话”“有问题答不出来希望可以宽容一下”。虽然不是每个同学都提到这方面,但我想这应该可以代表绝大部分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吧。
3.老师提问对象不普遍。“理想的课堂教学应是老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应以成绩的好坏来评判喊谁回答问题”“老师喊的同学单一,总是固定的几个同学”“只点成绩好的”“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上课回答问题的机会均分到每一个人”“课堂提问不普遍,主要集中在部分人之中”“提问应该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不只专注于固定的几个人”这是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他们觉得老师提问时偏爱部分同学,感觉自己在课堂上被边缘化,也就失去了参与课堂,积极动脑、主动发言的积极性。
4.老师提问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部分学生这样反映道:“不要刚提出问题就喊学生回答,学生要有思考的余地”“多给我们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有时候被点名起来回答问题,脑中的答案还未组织好”。想想是啊,时间紧,思考不充分,自然就少了几分回答问题的底气。观察我们平时课堂,有的老师还习惯于先喊学生再提问题,这样,对这名被点名站起来的学生而言,压力较大,而对于其他学生而言,则不利于激发他们的思维,因为他们觉得不是针对他们的提问,就会在一旁偷懒。
此外,还有一名学生提出要“培养积极性,设立一些答题奖励”。
从学生的反映可以看出,不少学生不是因为主观上不想回答问题,而是受制于多种客观因素。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合一,认为“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的教应该和学生的学联络……有了这样的联络,然后先生学生都能自得自动,都有机会方法找那个无价的新理了”,所以,我觉得,面对学生在课堂上的静若寒蝉,我们不应一味地抱怨学生,更多的应该分析原因,反思我们自身的课堂教学。
二、改进策略
从学生的上述困惑出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以锻炼学生敢说、乐说的勇气。
1.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当。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引领式教学早已为教育界很多老师所认同,而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就难度而言,我觉得要难易适当,可以以中等难度为主,既刺激学生思维,又不让学生望而却步。在具体提问时,也应视题难易而选择合适的学生回答。如题目相对简单,可让后进生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使其获得成就感;如题目相对较难,可先组织学习小组讨论,经过了相互智慧火花的碰撞,相信很多学生心里会多几分底气和胆量,就会有更多同学能自信地站起来主动分享思维成果。
2.问题提问要普遍平等。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老师,偏爱聪明伶俐的学生,喜欢提问成绩优良的学生,这是自然的情感倾向,这对于这部分优等生而言,固然是好事,可以促进他们良性循环式发展;但对于那些课堂反应不够快、学习习惯不够好、学习成绩不够优的学生而言呢?可以想象,这部分学生是缺乏自信的,他们基本不会主动发言,如果老师再忽视他们,不给他们发言的机会,不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他们如何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所以,我们在提问时,要面向全体,以自己的真诚和热情去唤醒每一位学生参与问题的意识,给每位学生以同樣的表现机会,更多地体现课堂教学的公平性。
3.提问心境要宽容体谅。博学、耐心、宽容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的注脚。面对学生,教师要学会微笑,满脸真诚的微笑,满眼的信任与期待,无疑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 当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时,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很好!”“非常棒!”“这位同学很有思想!”而不是淡淡的一句“请坐”。在《季羡林自传》中,季老先生曾这样回忆自己的一段成长:“……以上三层意思说明了我从自卑到自信,从不认真读书到勤奋学习,一个关键就是虚荣心,是虚荣心作祟呢?还是虚荣心作福?我认为是后者。虚荣心是不应当一概贬低的。王状元表彰学生可能完全是出于偶然性。他万万不会想到,一个被他称为‘老弟’的十五岁的大孩子,竟由于这个偶然事件而改变为另一个人。”可见,每个人都是有“虚荣心”或者说“荣誉感”的,面对学生的优秀表现,我们为什么要吝啬赞美之词呢?
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要急于让其坐下,或一针见血地批评,更不能讥笑嘲讽,可以耐心引导他仔细审题或更深入细致地思考,试着让他自我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陶行知曾告诫广大教师“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老师应树立这样的观念:教室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过程。
此外,正如少数学生提出的建议那般,可适当推行一些激励机制。曾经在一个重点班任教,该班学生的智商、学习习惯相对而言都是该年级最好的,但美中不足的就是大多数学生都很内敛,课堂上只是静静地听,静静地思考,难得有学生肯主动发言,后来,不记得从哪堂课开始,课堂学风陡变,我一个问题问出来,竟有两三个学生同时站起来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且,从很多学生的面部神情看得出来,他们正期待着老师下一个问題的提出,时刻准备着下一次的主动表达。我还是我,没有明显改进自己的教学,但学生的课堂反应怎会变化如此之大呢?我好奇地私下问一些学生,原来是班主任有了新规定,将根据课堂主动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学生打分,这关系到学期结束综合素质评价时的等级测评。哦!虽已是十八九岁的高中生了,一个个还是很单纯、很可爱的!我后来没有去细问班主任具体的操作流程,也没有去思考这番操作是否合理公正,但至少能说明一个事实:每个学生内心都是向上的,只要方法适当,学生们思考问题、主动表达的意识是可以被唤醒的。
总之,我认为高中教育不该一味地研究高考试卷,视分数为唯一,而应顺应21世纪崭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合作、敢于表达、乐于展示的精神品质。高中教师不该一味埋头于课本和教参、一味研究高考考点,更应该多研究学生,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学情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思考的同时敢说、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