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根植于地域环境,地域性是建筑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并且一直伴随着建筑历史的整个过程。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现代主义建筑风行世界开始,关于建筑全球化和地域性问题的争论就从未停息过。全球化环境既推动了建筑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建筑文化的趋同。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以不加区别、千篇一律的抽象模式在全球传播,割断了建筑与地域自然文化的关联性,特别是在许多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和地区这促使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师们开始审慎地对待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创作原则,并引发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地域性探索高潮。
【关键词】整体观;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
1引言
新世纪以来,借助着信息化时代成熟互联网技术的便利,西方建筑新思维的传播变得更为深入、快速和广泛,建筑的全球化也愈加迅猛。与此同时,恰逢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茶的进行着,在西方强势文化传播影响下,很多中国城市建筑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建筑形式。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建设大繁荣后,中国城市面貌日趋同质化,出现了“千城一面”现象,城市和建筑大都缺乏地域特色,这个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建筑界的思考,同时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在当下这个热切的现象背后,不难发现一个隐忧:大部分的媒体、公众、官员、甚至是建筑师对“岭南建筑”的理解是片面、表象或者模糊的。其中有的拿岭南传统和近代建筑的形式符号代表岭南建筑,有的用“轻巧、通透、淡雅”等带有主观理解色彩的词语定义岭南建筑;有的干脆把近年来建成的所有城市标志性建筑都称为岭南建筑。
2当代岭南建筑
在自然地理上,岭南是指五岭以南的地区,五座大山将岭南地区与中原分割开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自然人文特色。对于建筑界来说,陆元鼎教授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岭南从地域上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的岭南包括了五岭以南的地区,狭义上的岭南则主要是指广东省,甚至可以缩小到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并没有“岭南建筑”的提法,1949年建国之初,建筑界只有“广东建筑”的称呼。1960年广东建筑界在广东省建筑学会的组织下展开了创造建筑新风格的大讨论,一致认为广东建筑在岭南地区,就要有岭南风格、岭南特色。同时也把岭南建筑范围作了更具体的解释,认为从实践上来看,岭南地区范围可以更确切地集中到最中心地带,即讲广府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岭南建筑”作为一个特指名词,最早是由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夏昌世教授在1957年正式提出的,当时夏教授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一一遮阳·隔热·通风》,文章中首次用到了“岭南建筑”这个名词,并指出岭南建筑应该满足遮阳、隔热、通风的要求。此后,“岭南建筑”逐渐成为广东现代新建筑的代名词,知名于全国建筑界。
3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整体应用
3.1提倡整体设计思维——建筑自身的整体性
建筑本身具有双重性,即既有技术的一面,又有艺术的一面。建筑自身的整体性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统一、是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这些因素一起影响、构成了建筑的主要特征,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会带来建筑特征的差异性。
建筑技术和艺术密不可分,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合理逻辑关系,它们相互融合、共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是建筑创新的源泉和支撑。但同时,建筑虽然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却并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叠加。把建筑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问题分开来单独处理解决,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这样并不能获得一个优秀的建筑。
单纯认为建筑仅仅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物质功能需求,或者单纯认为建筑不过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或者将两者简单地叠加,都不能真正完整体现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建筑内涵。所以,如果建筑师单纯把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简单地视为技术功能问题,而把建筑创作简单地视为艺术形式问题,然后把两者分开来分别处理解决,那肯定是一种偏颇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方法。
因此,在建筑创作设计中,建筑师要避免分离的、片面的设计思维,而要提倡注重“整体”的设计思维,必须把建筑自身的诸多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研究。从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方法方面来说,单纯分析氣候与建筑的关联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与建筑艺术创作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将形态空间方面的气候适应J险策略贯彻到建筑整体创作设计中,才能完整地得到既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功能、又具备鲜明地域艺术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3.2应用当代适宜技术——建筑与经济的整体性
建筑技术是建筑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手段,技术因素对建筑的影响非常巨大。人类的技术水平总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当中,不同的技术造就了不同的建筑。与过去相比而言,当代建筑技术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进步,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发达,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建筑技术手段,是应用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筑技术应用离不开资源与经济的大量投入,与一个地区的技术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技术应用时要注意建筑与经济的整体性原则,应尽量选择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适宜技术。
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除了在技术本身上具有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的区别外,在其它相关因素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低技术一般指地域传统技术,它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成,具有成熟、简单、易实施、成本低、适应性较强的特点。但是低技术是-种相对被动的技术,其使用效能和精确度不能尽如人意。高技术以当今最新科技为支持,一般指当下较为前沿的高新技术,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技术,其初始投入及使用维护成本较高,材料和条件限制严苛,但是能够获得的精确性与高性能的使用效果。高科技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高技术应用也是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顾名思义,中技术是介于低技术与高技术之间的技术,它兼顾了低技术与高技术的主要优点,而相对避免了两者的缺点,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3.3注重策略综合运用—建筑系统的整体性
建筑的设计、建造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建筑系统既作为独立系统存在,同时也属于更大范围的地球环境的子系统。进入新世纪后,在全球一体化加剧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已经成为一个涉及面更广、程度更深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建筑设计研究及实践需要整体思维及相应的系统科学方法。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综合反映。时代的发展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观念,视建筑创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工程,既要强调建筑系统内部各因素的整体协调性,也要注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持续发展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技术材料等因素总是共同影响甚至制约着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形成、选择和运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影响着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百慧,肖毅强,赵立华,申杰.夏昌世作品的遮阳技术分析[J]}.南方建筑,2010
[2]曾志辉,陆琦.广州竹筒屋室内通风实测研究[J].建筑学报,2010
[3]彭长欲.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南方建筑,2010
【关键词】整体观;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
1引言
新世纪以来,借助着信息化时代成熟互联网技术的便利,西方建筑新思维的传播变得更为深入、快速和广泛,建筑的全球化也愈加迅猛。与此同时,恰逢中国的城市化建设也在如火如茶的进行着,在西方强势文化传播影响下,很多中国城市建筑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建筑形式。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建设大繁荣后,中国城市面貌日趋同质化,出现了“千城一面”现象,城市和建筑大都缺乏地域特色,这个当前中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建筑界的思考,同时也引起公众的关注和政府部门的重视。在当下这个热切的现象背后,不难发现一个隐忧:大部分的媒体、公众、官员、甚至是建筑师对“岭南建筑”的理解是片面、表象或者模糊的。其中有的拿岭南传统和近代建筑的形式符号代表岭南建筑,有的用“轻巧、通透、淡雅”等带有主观理解色彩的词语定义岭南建筑;有的干脆把近年来建成的所有城市标志性建筑都称为岭南建筑。
2当代岭南建筑
在自然地理上,岭南是指五岭以南的地区,五座大山将岭南地区与中原分割开来,形成了独特的岭南自然人文特色。对于建筑界来说,陆元鼎教授的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认为岭南从地域上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上的岭南包括了五岭以南的地区,狭义上的岭南则主要是指广东省,甚至可以缩小到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并没有“岭南建筑”的提法,1949年建国之初,建筑界只有“广东建筑”的称呼。1960年广东建筑界在广东省建筑学会的组织下展开了创造建筑新风格的大讨论,一致认为广东建筑在岭南地区,就要有岭南风格、岭南特色。同时也把岭南建筑范围作了更具体的解释,认为从实践上来看,岭南地区范围可以更确切地集中到最中心地带,即讲广府话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岭南建筑”作为一个特指名词,最早是由华南工学院建筑系的夏昌世教授在1957年正式提出的,当时夏教授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为《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一一遮阳·隔热·通风》,文章中首次用到了“岭南建筑”这个名词,并指出岭南建筑应该满足遮阳、隔热、通风的要求。此后,“岭南建筑”逐渐成为广东现代新建筑的代名词,知名于全国建筑界。
3当代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的整体应用
3.1提倡整体设计思维——建筑自身的整体性
建筑本身具有双重性,即既有技术的一面,又有艺术的一面。建筑自身的整体性的主要内涵是强调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的统一、是形式与功能的统一,这些因素一起影响、构成了建筑的主要特征,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会带来建筑特征的差异性。
建筑技术和艺术密不可分,建筑的功能与形式之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合理逻辑关系,它们相互融合、共同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是建筑创新的源泉和支撑。但同时,建筑虽然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却并不是技术与艺术的简单叠加。把建筑技术与艺术、功能与形式问题分开来单独处理解决,然后再把它们组合在一起,这样并不能获得一个优秀的建筑。
单纯认为建筑仅仅是为了解决人类的物质功能需求,或者单纯认为建筑不过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或者将两者简单地叠加,都不能真正完整体现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更新变化的建筑内涵。所以,如果建筑师单纯把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简单地视为技术功能问题,而把建筑创作简单地视为艺术形式问题,然后把两者分开来分别处理解决,那肯定是一种偏颇片面的认识和错误的方法。
因此,在建筑创作设计中,建筑师要避免分离的、片面的设计思维,而要提倡注重“整体”的设计思维,必须把建筑自身的诸多因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研究。从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方法方面来说,单纯分析氣候与建筑的关联性是不够的,还必须把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与建筑艺术创作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将形态空间方面的气候适应J险策略贯彻到建筑整体创作设计中,才能完整地得到既具有良好的气候适应性功能、又具备鲜明地域艺术特色的优秀建筑作品。
3.2应用当代适宜技术——建筑与经济的整体性
建筑技术是建筑得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和手段,技术因素对建筑的影响非常巨大。人类的技术水平总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当中,不同的技术造就了不同的建筑。与过去相比而言,当代建筑技术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进步,已经变得更加多元发达,如何选择和运用合适的建筑技术手段,是应用建筑气候适应性创作策略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筑技术应用离不开资源与经济的大量投入,与一个地区的技术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技术应用时要注意建筑与经济的整体性原则,应尽量选择与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适宜技术。
低技术、中技术和高技术除了在技术本身上具有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的区别外,在其它相关因素上也存在很大的区别。低技术一般指地域传统技术,它经过长期实践积累而成,具有成熟、简单、易实施、成本低、适应性较强的特点。但是低技术是-种相对被动的技术,其使用效能和精确度不能尽如人意。高技术以当今最新科技为支持,一般指当下较为前沿的高新技术,是一种更为主动的技术,其初始投入及使用维护成本较高,材料和条件限制严苛,但是能够获得的精确性与高性能的使用效果。高科技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走向,高技术应用也是建筑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顾名思义,中技术是介于低技术与高技术之间的技术,它兼顾了低技术与高技术的主要优点,而相对避免了两者的缺点,因此在实际工程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3.3注重策略综合运用—建筑系统的整体性
建筑的设计、建造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综合了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建筑系统既作为独立系统存在,同时也属于更大范围的地球环境的子系统。进入新世纪后,在全球一体化加剧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已经成为一个涉及面更广、程度更深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建筑设计研究及实践需要整体思维及相应的系统科学方法。建筑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的综合反映。时代的发展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以及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为此,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观念,视建筑创作为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工程,既要强调建筑系统内部各因素的整体协调性,也要注重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持续发展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岭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与技术材料等因素总是共同影响甚至制约着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形成、选择和运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一起构成一个整体,共同影响着岭南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齐百慧,肖毅强,赵立华,申杰.夏昌世作品的遮阳技术分析[J]}.南方建筑,2010
[2]曾志辉,陆琦.广州竹筒屋室内通风实测研究[J].建筑学报,2010
[3]彭长欲.地域主义与现实主义:夏昌世的现代建筑构想[J].南方建筑,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