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期关键词:
医药科学
我国《医学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对于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公众对健康的关注日益提高,也使医学相关考研专业逐渐受到重视。不妨来听听学生和老师在各自专业领域学习和研究的故事,让我们对医药科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理性的认识吧。
2010年秋天,我正式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一名临床医学的研究生。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又细分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口腔科学、儿科学等。我所学的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皮肤病学》等。除了在学校掌握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习培养临床科研能力与分析能力是医学研究生的唯一途径,2012年起,我就开始跟随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实习,从中收获了许多成长经验。
超越书本
第一次实习,我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但一来没有接受临床的检验,二来没有确实的把握,所以不免有些忐忑。而实际情况也远比想象中复杂,照章办事并不一定能见效,还得灵活运应对才行。
医学生入院培训的第一课,是学习医患沟通。“医生坐诊时该不该接电话”是在一次课上播映的模拟场景:门诊大厅,被叫到号的周老伯像中彩似地跑进诊室,还未开口,只听护士喊:“张医生,电话!”医生立即起身要跑出去,情绪急转的周老伯忽地抡起了拳头:“我等了5小时,你1分钟都没看,就要走?”画面定格,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病人都等这么久了,医生不该去接电话!”“万一真有急事找他怎么办?这个电话可能人命关天!”
电话到底该不该接?按理说,医生坐诊时确实不应该离开诊室,但听了大家的讨论,我也一下子没了主意。这时候,带教医生的总结让我很受用:“首先,应该问清是谁打来的电话。如果是急诊室打来,必须接,因为一条生命可能危在旦夕,需要你出手援救。如果不是急诊室打来,那就必须看完眼前这位病人,再接电话。”
今年8月,我在急诊科实习时遇到一个病人,送来时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医生、护士立刻投入抢救,但已经很难挽回。最后,医生们开始给他做心脏复苏按压——按规范,要保证每分钟按压90次,保持频率和力度。这活儿,男医生一般做5分钟就满头大汗。于是一群医生轮流上,每5分钟换个人。我怎么也没想到,这按压,竟然会从下午3点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3点,自始至终,家属都在一旁看着。
每次轮到我上去按压时,都能感觉到手下的身体在变冷。我记得教科书上清楚地写着:心脏按压抢救半小时,如果心跳没恢复,救回来的概率极小。但看前辈们都不停手,我也不敢停。这次非常规的经历告诉我:抢救,有时不只是为病人,也是为了家属——你没法告诉家属,病人已经没救了,因为他们没法接受医生“如此无情”。医生坚持抢救,说是等待奇迹,其实是给家属心理安慰——“我们尽力了。”
医学是活的,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流程去给病人治病,有时我们必须考虑病人家属的感受,有时又会面临突发状况,随机应变对医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从被拒绝到被点名
初入科时,无资历无经验的我任务是为老师和病人跑腿、传话。具体如何治,老师一“嘴”揽,我就好比小秘书,一“手”揽:老师说我写,老师不满意再重写,病人有啥事先找我,我再向老师汇报听指示。每天做事小心翼翼,察老师的颜观病人特别是家属的色还得看护士的表情,心一天到晚在半空中悬着。还有就是底气不足、不自信、老觉得自己就是个学生,在病人面前说话也经常脸红。半个月后,对环境和办事流程慢慢熟悉后,我终于可以下病房了,却没想到第一天病人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怎么来个实习生给我换药?我不要!”第一次出现在普外科病房,病人们一眼就识别出了我这张新面孔,没过几分钟,统一战线形成:“别让那个新来的学生碰我!”
临床实习,是成为合格医生的关键一步。许多病人不愿给实习生碰,这一出是我实在没有想到的,就连带我的医生也有些着急了:“现在不让他们碰,将来谁能上手术台给你们开刀?”
虽然患者大都拒绝我,但临床经验必须积累,我必须主动争取迈出第一步。两天后,我推着装了碘球纱布等等的小车走到14床患者跟前。“胆囊癌病人,手术后脂肪液化,伤口迟迟长不好,需要每天换药,用盐水抗感染。”每天整理病史,我已把病人们的情况背得很熟。
“怎么又是你?叫医生来,我不要你换药!”14床很坚持。因为每次换药,揭下纱布总会撕扯尚未长好的伤口,每次疼得嗷嗷叫的她更不愿让个新手碰。“其他人都去手术室了,今天病房里只有我。我换药,保证你不疼!”我的态度自信而诚恳。想想医生们做手术不知啥时间才能回,14床勉强同意了。让病房里所有人意外的是,这次换药很顺利,14床真的没喊疼。从此14床每天点名要我换药,直到出院。病房的气氛也从此变了,每次科室大主任查房,病人们总是毕恭毕敬,主任前脚刚离开,大伙儿就仿佛被“激活”了,热情地将我围住:“拿个橘子吃吧。”“我叫了外卖,你要不要奶茶?”“你QQ号多少?我加你行吗?”有时候看到新入院的病人对我有意见,老病人们也会帮着我说话。
其实,我们在换药、穿刺时,病人说不痛、很满意,并不是因为我的技术比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好,而是师兄师姐们要看的病人实在太多,门诊、病房、手术室团团转,连上厕所都要拣空子……所以,他们遇到简单的临床操作,动作不免会快些、“粗暴”些。而我好不容易争取到病人让我上手操作,自然会格外认真、细致。
被病人接受只是第一步,想在临床上得到更大的进步,就得在方方面面积极主动。比如我经常要求参观手术,术前会详细看看病人病历及各项检查,再从科室的资料中看看手术的大概流程,避免上去了什么也看不懂的情况。术后病人肯定要换药拆线,这些也都是实习生可以做的,操作多了,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做得很熟练。
病患“档期”
在门诊实习时,由于病人特别多,老师很少有空教实习生,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多看多想,比如在抄处方时多留意老师的用药,可以从处方上学到老师的用药规律,看他是怎么去治疗病人的。此外,病人有时候也会是很好的导师。在妇产科实习时,我所在的病区收进一位患子宫内膜肿瘤的病人,因为一时不知道那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病人情绪很坏。我试着给她做科普,说些这种病的知识,不料一下子被她问慌了,她提出的问题,比上级医生考我的还多!比如子宫内膜肿瘤是否会诱发高血糖高血脂病?如何预防?在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这些并发症又会引发什么病症?那些日子,我回家就做一件事:一本一本翻教科书,尽量把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内容搞清楚,就怕第二天病人提问,自己答不上来。没多久,我对子宫内膜相关病症就了解了个透,这时报告也出来了——“IA”期,是良性。我立刻冲到病房,激动地通报好消息。病人很高兴,我也开心。
而另一次在消化内科实习时,一名病人因消化道出血入院,主治医生给病人进行内镜检查,之后病人被确诊为“直肠粘膜血泡样改变”和“粘膜下蓝色隆起样改变”。但在检查过程中我发现病人的肠道出现畸形,又发现其他一些症状与上述病的症状并不完全符合,但一时我又说不清究竟是什么病。于是下班后我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去翻教科书,查文献资料,终于在一本医学书中找到符合的病名“蓝色橡皮疱疹痣综合征”。第二天,我把一份“蓝色橡皮疱疹痣综合征”的病例讨论报告交给了主治医生。医生很重视,在一系列检查分析后,最终确认我的结果是对的,从而避免一次误诊,主治医生也对我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十分赞赏。
在医院的实习期间,常有老医生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动脑筋,总结工作规律,这无形中会助我们更高效地工作。时间一长,我发现医院也有特定的工作节奏,比如每天都有一些“档期”会相对集中地迎来某一类病患:傍晚“6点档”是做饭时间,以烫伤、刀具伤病人居多;晚“8点档”,吃完饭了,肠胃病人多,以胰腺炎、胆囊炎为主;晚“10点档”,酒吧族容易酒后滋事受伤和交通意外受伤,来的多是重伤员。这样,就可以事先做好相应准备,应对时也能更加从容不迫。
我的第一次通宵抢救,就是一起“10点档”高速公路事故。那晚,我跟着医生们通宵抢救了7个伤员,本来还有第8个,但在送来医院的路上“走”了。我在凌晨5点走出手术室,2小时后,又准时回到病房上班,就这样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
医药科学
我国《医学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加快医学科技发展,对于提高公众健康保障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公众对健康的关注日益提高,也使医学相关考研专业逐渐受到重视。不妨来听听学生和老师在各自专业领域学习和研究的故事,让我们对医药科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理性的认识吧。
2010年秋天,我正式成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一名临床医学的研究生。临床医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水平,促进人体健康的科学,它又细分为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口腔科学、儿科学等。我所学的主干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皮肤病学》等。除了在学校掌握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实习培养临床科研能力与分析能力是医学研究生的唯一途径,2012年起,我就开始跟随住院医师进行临床实习,从中收获了许多成长经验。
超越书本
第一次实习,我虽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但一来没有接受临床的检验,二来没有确实的把握,所以不免有些忐忑。而实际情况也远比想象中复杂,照章办事并不一定能见效,还得灵活运应对才行。
医学生入院培训的第一课,是学习医患沟通。“医生坐诊时该不该接电话”是在一次课上播映的模拟场景:门诊大厅,被叫到号的周老伯像中彩似地跑进诊室,还未开口,只听护士喊:“张医生,电话!”医生立即起身要跑出去,情绪急转的周老伯忽地抡起了拳头:“我等了5小时,你1分钟都没看,就要走?”画面定格,同学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病人都等这么久了,医生不该去接电话!”“万一真有急事找他怎么办?这个电话可能人命关天!”
电话到底该不该接?按理说,医生坐诊时确实不应该离开诊室,但听了大家的讨论,我也一下子没了主意。这时候,带教医生的总结让我很受用:“首先,应该问清是谁打来的电话。如果是急诊室打来,必须接,因为一条生命可能危在旦夕,需要你出手援救。如果不是急诊室打来,那就必须看完眼前这位病人,再接电话。”
今年8月,我在急诊科实习时遇到一个病人,送来时呼吸衰竭、血压下降……医生、护士立刻投入抢救,但已经很难挽回。最后,医生们开始给他做心脏复苏按压——按规范,要保证每分钟按压90次,保持频率和力度。这活儿,男医生一般做5分钟就满头大汗。于是一群医生轮流上,每5分钟换个人。我怎么也没想到,这按压,竟然会从下午3点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3点,自始至终,家属都在一旁看着。
每次轮到我上去按压时,都能感觉到手下的身体在变冷。我记得教科书上清楚地写着:心脏按压抢救半小时,如果心跳没恢复,救回来的概率极小。但看前辈们都不停手,我也不敢停。这次非常规的经历告诉我:抢救,有时不只是为病人,也是为了家属——你没法告诉家属,病人已经没救了,因为他们没法接受医生“如此无情”。医生坚持抢救,说是等待奇迹,其实是给家属心理安慰——“我们尽力了。”
医学是活的,我们不能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流程去给病人治病,有时我们必须考虑病人家属的感受,有时又会面临突发状况,随机应变对医生而言是很重要的。
从被拒绝到被点名
初入科时,无资历无经验的我任务是为老师和病人跑腿、传话。具体如何治,老师一“嘴”揽,我就好比小秘书,一“手”揽:老师说我写,老师不满意再重写,病人有啥事先找我,我再向老师汇报听指示。每天做事小心翼翼,察老师的颜观病人特别是家属的色还得看护士的表情,心一天到晚在半空中悬着。还有就是底气不足、不自信、老觉得自己就是个学生,在病人面前说话也经常脸红。半个月后,对环境和办事流程慢慢熟悉后,我终于可以下病房了,却没想到第一天病人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
“怎么来个实习生给我换药?我不要!”第一次出现在普外科病房,病人们一眼就识别出了我这张新面孔,没过几分钟,统一战线形成:“别让那个新来的学生碰我!”
临床实习,是成为合格医生的关键一步。许多病人不愿给实习生碰,这一出是我实在没有想到的,就连带我的医生也有些着急了:“现在不让他们碰,将来谁能上手术台给你们开刀?”
虽然患者大都拒绝我,但临床经验必须积累,我必须主动争取迈出第一步。两天后,我推着装了碘球纱布等等的小车走到14床患者跟前。“胆囊癌病人,手术后脂肪液化,伤口迟迟长不好,需要每天换药,用盐水抗感染。”每天整理病史,我已把病人们的情况背得很熟。
“怎么又是你?叫医生来,我不要你换药!”14床很坚持。因为每次换药,揭下纱布总会撕扯尚未长好的伤口,每次疼得嗷嗷叫的她更不愿让个新手碰。“其他人都去手术室了,今天病房里只有我。我换药,保证你不疼!”我的态度自信而诚恳。想想医生们做手术不知啥时间才能回,14床勉强同意了。让病房里所有人意外的是,这次换药很顺利,14床真的没喊疼。从此14床每天点名要我换药,直到出院。病房的气氛也从此变了,每次科室大主任查房,病人们总是毕恭毕敬,主任前脚刚离开,大伙儿就仿佛被“激活”了,热情地将我围住:“拿个橘子吃吧。”“我叫了外卖,你要不要奶茶?”“你QQ号多少?我加你行吗?”有时候看到新入院的病人对我有意见,老病人们也会帮着我说话。
其实,我们在换药、穿刺时,病人说不痛、很满意,并不是因为我的技术比住院医生、主治医生好,而是师兄师姐们要看的病人实在太多,门诊、病房、手术室团团转,连上厕所都要拣空子……所以,他们遇到简单的临床操作,动作不免会快些、“粗暴”些。而我好不容易争取到病人让我上手操作,自然会格外认真、细致。
被病人接受只是第一步,想在临床上得到更大的进步,就得在方方面面积极主动。比如我经常要求参观手术,术前会详细看看病人病历及各项检查,再从科室的资料中看看手术的大概流程,避免上去了什么也看不懂的情况。术后病人肯定要换药拆线,这些也都是实习生可以做的,操作多了,现在的我已经可以做得很熟练。
病患“档期”
在门诊实习时,由于病人特别多,老师很少有空教实习生,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多看多想,比如在抄处方时多留意老师的用药,可以从处方上学到老师的用药规律,看他是怎么去治疗病人的。此外,病人有时候也会是很好的导师。在妇产科实习时,我所在的病区收进一位患子宫内膜肿瘤的病人,因为一时不知道那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病人情绪很坏。我试着给她做科普,说些这种病的知识,不料一下子被她问慌了,她提出的问题,比上级医生考我的还多!比如子宫内膜肿瘤是否会诱发高血糖高血脂病?如何预防?在饮食上应注意些什么?这些并发症又会引发什么病症?那些日子,我回家就做一件事:一本一本翻教科书,尽量把子宫内膜癌的相关内容搞清楚,就怕第二天病人提问,自己答不上来。没多久,我对子宫内膜相关病症就了解了个透,这时报告也出来了——“IA”期,是良性。我立刻冲到病房,激动地通报好消息。病人很高兴,我也开心。
而另一次在消化内科实习时,一名病人因消化道出血入院,主治医生给病人进行内镜检查,之后病人被确诊为“直肠粘膜血泡样改变”和“粘膜下蓝色隆起样改变”。但在检查过程中我发现病人的肠道出现畸形,又发现其他一些症状与上述病的症状并不完全符合,但一时我又说不清究竟是什么病。于是下班后我根据观察到的情况去翻教科书,查文献资料,终于在一本医学书中找到符合的病名“蓝色橡皮疱疹痣综合征”。第二天,我把一份“蓝色橡皮疱疹痣综合征”的病例讨论报告交给了主治医生。医生很重视,在一系列检查分析后,最终确认我的结果是对的,从而避免一次误诊,主治医生也对我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十分赞赏。
在医院的实习期间,常有老医生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工作中动脑筋,总结工作规律,这无形中会助我们更高效地工作。时间一长,我发现医院也有特定的工作节奏,比如每天都有一些“档期”会相对集中地迎来某一类病患:傍晚“6点档”是做饭时间,以烫伤、刀具伤病人居多;晚“8点档”,吃完饭了,肠胃病人多,以胰腺炎、胆囊炎为主;晚“10点档”,酒吧族容易酒后滋事受伤和交通意外受伤,来的多是重伤员。这样,就可以事先做好相应准备,应对时也能更加从容不迫。
我的第一次通宵抢救,就是一起“10点档”高速公路事故。那晚,我跟着医生们通宵抢救了7个伤员,本来还有第8个,但在送来医院的路上“走”了。我在凌晨5点走出手术室,2小时后,又准时回到病房上班,就这样连续工作了36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