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诗词教学,弘扬传统文化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de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传统。紧跟时代的号召,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立足于课堂,面向每一个学生,让中华文化薪火传承。
  【关键词】传统文化诗词教学诗文素养语文课堂一、国家重视诗词教学的良好大环境大背景
  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自信,其中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对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要求“学校教育中要增加传统文化比重”。高度重视诗词教学,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义务教育的要求。
  二、学校积极努力营造书香诗意的校园
  学校下发的课程表中安排了覆盖全校各年级各班常规性的经典诵读课。连续四年全校各班每天下午2:20~2:40为经典诵读时间,要求各班主任进教室组织全体学生诵读语文老师选好背诵的古诗词。
  创造学习古诗文的校园环境。楼道里的墙面上,教室的墙面上,展出张贴的学生的书法作品,不管大家风度的毛笔字,还是工整的钢笔字,还是稚嫩的铅笔字,书写内容大多数是古诗词。学生的课间休息也在浓浓的诗文的环境中,不由得诗兴大发,学生随口就能来两句古诗。教学楼的大电子屏上,每天大课间时间都会滚动播放学校选择的一些优秀古诗词。全校老师学生随时可以进行诵读,对照记忆,随意请教,随意交流学习心得。
  组织大型的诗词朗诵活动。我校认真组织了定西市2019年全民阅读活动暨安定区“同窗共读,百卷公知”的启动仪式,我们学校的师生在这次仪式上对古诗词进行了艺术的展示,在汉服唐装的舞台效果中,把古诗词的学习推向高潮。我们学校还组织过全校性的《三字经》朗诵比赛,三四千名师生一起背诵的场面很有气势,能让每个参与者被中国的诗词之美所震撼,感受到古诗词无与伦比的美丽和独特的韵味。
  三、语文老师对诗词教学的不懈的钻研
  重视语文老师自身诗文素养的提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要重视古诗词赏读,自由地翱翔于古诗词营造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的文化和精神构筑的世界中,让老师们具有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夯实老师的文化底蕴,张扬充满生命活力的个性,提高发现美,欣賞美,创造美的能力,让每个老师懂得生活不是苟且活着,还有诗和远方!只有这样的群体老师,才能让学生在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中全面提高人文品质,塑造高贵的灵魂。
  朋友聚会,外出旅游,上班的闲暇时间,老师们常常一起记忆,朗诵古诗词,漫步于春天的湖畔,满眼是新长出的芦苇嫩叶,看见一群群戏水的水鸟,我们就会吟诵“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看见柔软的柳枝,蓝天下的风筝,就会吟诵“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看见植物园里一树树盛开的花我们就会吟诵“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下雪了就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月亮圆了就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让无论我们身处何时何地,置身何情何景都能想起一句非常应景的诗句,然后我们一定会把整首诗词查找记忆完整,然后交流理解。
  把课堂作为进行诗词教学的主阵地。古诗是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它用的语言文字是古汉语;形式上节奏强;时间上它离我们较久远。教材入选的古诗多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程度而选定,大多数是五言或七言绝句。教师对诗歌有深层次理解,才能在课堂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
  1.教师努力创设和谐、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词的意境,个体理解每首诗词。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的学习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培养兴趣,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自由诵读的特点,让学生摇头晃脑,抑扬顿挫的,声情并茂的反复诵读,从而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学生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使古诗词焕发的生命活力,重新散发出浓烈的人文精神。
  2.重视背诵积累诗词
  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内容短小精悍。学生背诵比较容易,但是也容易遗忘,所以老师要不时的通过抽查,比赛等各种方式训练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效果。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老师有计划的要求下,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得到训练,记忆的诗词越多,学生的成就感越高,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会增强。
其他文献
每次出差或者旅行,我都喜欢品尝各地的鱼食,鲁、川、苏、湘、闽等八大传统名菜的鱼食系列品尝了不少,清真、客家、西北、东北等全国各地的鱼食也吃了一些,但吃来吃去,总觉得还是贵州的酸汤鱼最可口。我这样说,绝非有贬低全国各地鱼食之意,而是因为自己吃惯了酸汤鱼,熟悉其味道,对它便有一种浓厚的情结。  我在贵州生活了近四十年,每逢亲戚好友来贵州,我都请他们去吃酸汤鱼。没料到,他们吃后,也异口同声地赞叹贵州酸汤
期刊
我的家族从1565 年开始就在勃艮第从事葡萄种植了,到1860 年,我曾曾祖父Antoine Dupond 在勃艮第马孔附近买下了一个庄园,开始酿造自己的葡萄酒,然后用马车驮着木桶卖到周边城市的酒馆和咖啡厅里。到了我祖父Pierre Dupond 那一代,我们家族已经拥有了好几个葡萄园,并且开始用玻璃瓶装上酿好的葡萄酒卖到巴黎、里昂等大城市。我是家族事业的第五代传人,现在我的酒庄在勃艮第、博若莱、
期刊
白天,在宽窄巷子的古今屋语,听觉被奢侈地闲置起来,满眼的繁花绿草之外是潺潺流水,只有天际线上那一抹微弱的蓝色,似乎还能证明天府成都、千年少城春天之外的感受。  住在旅人们至爱的龙堂客栈,城市的梦在自然而随意中渐次醒来,不带丝毫的痕迹。  层层夜的幕布开启后,每日清晨清新的宽窄巷子城市音乐剧随即上演,诗意的圆号、圆润而充满沧桑感的芦笙、幽雅的手风琴和美妙的大提琴使宽窄巷子这座凝固的空间变得灵动,这种
期刊
玩泥土玩出的文明:从淘气到陶器  小孩子们都爱玩泥巴,男孩子们用泥打仗,在泥地里撒欢,用泥土捏出各样器物或动物,女孩子们玩着泥巴过家家。而中华文明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一次玩泥行为,莫过于女娲捏泥造人的神话。如果记忆是有味道的,那么,每个人童年的记忆一定或多或少地散发出泥土味儿。泥土和中国人在中华文明史的起源点上相伴相生、相依相存。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也因此孕育出祖先们淘气时的杰作——陶器。陶器是中华
期刊
在云南历史上,有两个四川来的外地人让云南人很佩服。一个是诸葛亮。清代,朝廷在昆明城中心的五华山上修了一个很气派的武侯祠,表示皇帝对云南人“战”和“抚”两手都硬的意思,香火那是相当的旺。另一个是四川新都的杨慎,字用修,号升庵,云南人亲切地称他为“杨状元”,本来嘛,人家真的是第一个踏上云南这块土地的状元郎,他写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也和诸葛亮有点关系。  流放云南:盘江河毒瘴愁烟  在云南历史上,有两
期刊
【摘要】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校外教育承担着重要使命。北京教学植物园是典型的资源型校外教育机构,依托植物资源开展课程体系建设。校外教育资源属性及教育对象特点,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有根本性的影响。以教学植物园中小学生传统植物文化实践课程为例,从校外教育机构的资源社会化和服务对象随机性的角度,探讨校外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持有的性质和特点。  【关键词】校外教育课程资源植物文化  校外教育机构进行有计划系统
期刊
10月26日,2013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举办期间,昭通市人民政府与东航云南公司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昆明—昭通—重庆(往返)航线于2013年10月27日正式开通。  新闻发布会上,昭通市委常委、副市长孔贵华介绍,昆明—昭通—重庆(往返)航线是继1994年开通昆明—昭通航线后的昭通对外的又一空中走廊。昆明—昭通—重庆(往返)航线的开通,不但增加了昭通至昆明的航班量,新增了重庆站点,还将昭通与省会城
期刊
【摘要】标识语是机场等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引导、警示、介绍等多重作用。而外文翻译的标识语,更是对引导国际游客、维护良好秩序、体现城市乃至国家风采有着重要影响。但是目前,机场等公共空间标识语外语翻译的普及和使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杭州萧山机场与上海虹桥机场标识语的日语翻译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对日语标识语翻译普及性等做出了对比与分析。  【关键词】杭州萧山机场上海虹桥机场标识语日语翻译  一
期刊
【摘要】在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高觉新是贯穿了《家》《春》《秋》三部小说,撑起了故事进展半壁江山有血有肉的存在。从高觉新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不同于高觉慧、高觉民的长子责任,同时还有在封建旧制度的荼毒之下一颗受“五四”新思想影响的青年对自己所进行的精神折磨,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妥协中爆发,但很快又归于妥协。。  【关键词】长子形象悲剧命运精神世界现实折射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以五四运动后20年代初期四川成
期刊
【摘要】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高等职业教育地位凸显。立足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的建设研究,从构建企业社会参与、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角度出发,研究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  一、高职院校生态教育体系建设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需要创新型人才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