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母亲一起喝茶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暴风雨似乎离开了。从夜色里狂奔而出的雨水踢打着玻璃窗,直至凌晨三点,才渐渐远去,在雨声里浸泡了半宿的人们放下戒备,酣然入梦。
  早起,小区甬路上留下一地乱红坠叶,凋零在一汪汪水洼里,别有一种凋零美,让人怜惜。
  收拾好,和母亲对坐,煮一壶老白茶,守着一窗雾气,聊天说话。
  打破这安静的,是楼上邻居家两个淘气小子,他们一蓝一红,跳棋子一般落到水洼里,使劲踩出一溜水花,再次溅湿躺在路上的红花绿叶。这样的举动无疑得到了被教训的果实,“快出来,都是水,看衣服都湿了!”小孩子才不怕衣服湿,咯咯地笑得像小公鸡。童年才有的乐趣,比世上任何声音都要动听。李清照曾在楼上偷听人间情话,我只觉得这童音清脆,简直要比情话更动听百倍。
  小时候,母亲从来不会因为这样的事责骂我们。我们,是指她养育的两儿两女,天然成长。家庭之爱的珍贵之处在于父母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犹如野生于山崖间的树木,承接阳光亦承受风雨。我们在大自然中体验各种可能,在大雨中疯跑,在大雪中滑冰,探索金牛山洞到底埋藏了什么……
  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得以明晓自然之道,懂得敬畏。小小的我们一早就知道了,一颗种子在哪个时间播种都是有定数的。春分、清明、芒种、小满……每个节气里都有相应的种子相配,这都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母亲绝对服从农时的号令。她总说,人都是自然里长出来的,不听人家的(大自然),行吗?错过农时就是错过收成。什么事都是,错过了就是过错。去年立秋已过,微信里和母亲视频,母亲不断叹息,你姐家山上的地还没种上萝卜,真是白瞎了那么一大块好地!
  母亲也不很习惯拿着茶杯,小口啜茶,六十岁之前的她几乎不喝茶。她说,那都是闲的。让他(喝茶的人)在大太阳下除草,间苗,或者都不用干活,就干站个小半天,让太阳告诉他,渴是什么滋味。喉咙里住着一条龙,恨不得喝光一口井。这时,你再看他还喝茶吗?舀一瓢井水,拔凉,一口气喝下,那才解渴。
  被生活打磨出来的人,说话办事像极了河底的鹅卵石,外在的棱角虽被磨平削净,圆满地顺从着流水,只是内心质地依然是花岗岩般坚实峥嵘。母亲十三岁时姥爷去世,包括母亲在内的四女一男,五个孩子过生活,难啊。母亲不愿意提及那段岁月。她的说辞是,那个时候哪有不难的家?日本兵、国民党,哪个能让你老百姓好?吃过苦才知道现在的甜。
  母亲来我家住了一个月,因为村里建设新农村,统一规划出一片房舍用来做民宿。老宅就在金牛山脚下,首当其冲,她有点儿舍不得,出来散散心。一个月下来,她也慢慢习惯了早饭后,和我一起喝一杯茶,聊一会儿天。
  茶是老白茶,一位老友苦口婆心地推荐,可以抗病毒的,一定要多喝啊。
  捏一小撮放到盖碗里,用沸水冲泡,三泡后再把茶叶倒入养生壶里煮十分钟,此时,汤色由金黄变为深红,枣香弥漫。和母亲说,先闻闻茶香,含一下、再喝,茶就得慢慢品的。母亲迷惑,“没有你说的那么多滋味啊?”“就是比水深一点儿色,多一点儿味。”
  无疑,茶对于饮者,首先是解渴,再次是养心。至于其他,也是各人自见。倒是母亲,本能地懂得饮者真味。她最喜欢的还是白开水,每次生病,她的口头禅就是多喝开水。
  这也是有中医可证的。干净的水加盖煮至沸腾后,继续加热沸腾5分钟,再饮用,可治疗咽喉肿痛,缓解疲劳,是一味既简单又有效的良药。这样的白开水,在中医里被称为“太和汤”。每天晨起时喝下最好,可调和阴阳,濡养五脏。往往,生活里越是自然的越是简单有效;越是平常的越是沁心入脾。
  每天和母亲喝茶、聊天,内容主要围绕着回忆。旧时回忆堪比一座富矿,经过几十年开采,还能在缝隙之间挖出宝石。提到我的人生第一桶金。那是我在小学毕业季挣来的。那时候,从西田村去到我升入的中学有20多里地,急需一辆自行车代步。母亲说,你学绣花吧,一个电视机罩两毛钱,一个洗衣机罩两毛五分,绣得多,挣得多,看看能不能挣够买车钱。
  彼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早早嗅到商机的西田村民,正以全村之力开办家庭绣花厂。
  主妇们放下刚从田里扛回的锄头,拍拍身上尘土,洗手,换衣,收拾干净,描好图样,撑好撑子,打开崭新的蝴蝶牌缝纫机。啪嗒啪嗒的机器声,踩得如野蜂飞舞的欢忙。
  头脑活泛、体力好的男人们,则负责推销。他们开足马力,放开缰绳,背起大包小包的绣花制品,奔赴四面八方。他们的足迹踏遍了东北三省,远至安徽、江西等华中省市,甘肃、新疆也听闻有人去过。更有头脑和胆识的一拔人,在海城西柳服装市场租来柜台,到村里收集绣品,再到市场上搞批发,如此,村里早早就有了万元户,万万元户。
  现在回想起来,我和母亲感叹,格外佩服那些乡邻,他们身上奔流着勇猛、堅韧、勤劳、朴实、智慧、能干的特质,他们在祖祖辈辈的生活里,总能找到向上翻腾的道路,就如我的母亲。
  而我,就是因此,学会了绣花。学会了用双手争得一份劳动赋予的荣耀。
  多年之后,当我看着儿子骑着山地越野车飞奔在路上,重新回味陪伴了六年的,那辆24架子的女式立凤牌自行车,我更加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
  她从来不会说什么大道理。在她的世界里,道理从来都是质朴的、清浅的、朗朗上口的。“幸福全靠双手”“不怕做就怕靠(偷懒的意思)”。简简单单的话语,随着自行车的飞奔融进了我的人生。想想看,对于当时只有十五岁的我而言,第一次用双手挣到一辆自行车,每天骑着它自豪地上学、放学,让我在同学中有一种无比豪迈的成就感。这件事,让我对“只要奋斗就会有收获”深信不疑。每每使我在坚持不住、或者在坚持的道路想要放弃的时候,就会发出正向的指引,催发超出意料的意志力和判断力,使得我毅然坚定地走下去。
  这次和母亲聊天,又说到这辆自行车。母亲却说,你那时候挣的钱根本没够。
  做女儿总是很容易,做母亲却很难。
  母亲的一片心,女儿要怎样才能报答!
  女儿是母亲的影子,因为有母亲在前面走,女儿的每一步才分外轻盈。而不管女儿走到哪里,相隔多么遥远,母亲的目光都会穿越山海笼罩着我。如今,我也成了一名母亲,却没有比我的母亲做得更好,这让我很自责。母亲安慰我,每粒种子都不一样,同样撒到地里,有的出苗就壮实,有的又瘦又小,顺其自然地长着就好。
  这次和母亲同住,是我结婚之后,和母亲相处最久的一次了。青春期总想逃离的唠叨,现在变得悦耳、香甜。时间总有办法让事物露出真容。“我越来越像你了”,我娇嗔着报怨母亲。这也是事实,每次看到母亲,我都能想像出自己老了的样子;就像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就想起母亲中年时的容颜。
  一次和朋友喝茶时,他提到明代张源在《茶录·品泉》的观点,我只记得其中的几句,“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老子在《道德经》中就曾提到“真人无香,真人,无智,无德,无功,亦无名。”我想,母亲正是。
  而今,我守着母亲,一起喝茶、聊天,仿佛又回到儿时,母亲的气息弥漫着整个小屋,笼罩着我,给我竖起一道温柔坚实的屏障,抵挡着渐强渐近的风雨。
其他文献
云溪在酣睡中流出口水  雨滴向大地发起猛攻,凶猛咆哮着  牡丹在花丛中做起了指挥  青草间,羊群等待着露水投降  父親抽着旱烟,将月光熏醒  扛着锄头,去寻找大地之心  祖祖辈辈守护着大山里农村的信仰  我接过香火,将它供养  那首跃然家谱扉页的满江红  踏入、踱步于房间,我在梦里诵读  灯火闪烁,家家锁住了大门  在静谧黑夜中将白日梦熟睡  梦里,逐一丢弃那些无关之物
期刊
一笛清风吹皱泉塘  轻诉龙王不愿言说的秘密  隔着绣花楼的窗棂  我頭戴花冠,廊桥月色里  摇曳生姿  梦里追风的少年  不要离我太近  请和我鲜红心跳  保持一枚绿叶的距离  我是你心仪的莲荷  也是你意料之外的坚果  如果你正打马途经回坑  我只需你一次回眸  一声问侯  我就会在时光之外等你  像村口不老甜槠  和风虞美人  新绿玉楼春
期刊
家乡山头很多小石头  用来铺路,干干爽爽  和上米漿和土垒作屋基  坚坚实实  团成一座新坟,方方正正  我带着一块到处流浪  供在案头,它有模有样  夜深人静时,与我的肉身  常常碰撞出火  如果最后我不回到家乡的山头  我担心它,终会滚到河流  变成卵石 圆圆滑滑
期刊
硬到让春天般的梦境还没有燃燒  就化为灰烬  硬到让现实的铁锤  绷紧所有的雄心  硬到只轻轻一碰  黑夜便会浆果般炸裂  多么希望啊  我就是那枚钉子
期刊
我一眼就能瞄见  花草树木为一场雨水互不谦让  母亲佯装无可奈何  木棍竹竿支起立体棚架  足够的空间留给按捺不住的任性  黄瓜秧偏要攀上豆角架  葡萄秧和蜗牛友好且目標一致  樱桃树的枝桠探过红砖墙头  村子里的孩子们  有事没事常从我家门口走过  一不留神红樱桃不见了  青葡萄所剩无几  父亲的旱烟味夹杂青稞味  纳鞋底的母亲一下下拽着麻绳  门窗洞开,天气逐渐热了起来
期刊
一个梦醒了  身后留下一路颠簸  真的不是梦  眼前呈现一片绿色  为了一个传说  走进一个传说  在含羞的花丛之间  有三只跳舞的蝴蝶  遠古密林深处的目光  点亮盐滩一江渔火  玉皇大帝下凡的仙女  笑声织补人间春色  用神功护体的勇敢  为民除掉嚣张的黑龙恶魔  那深潜江底的沉没  留给桓仁一个永恒的传说  约会在萌情的季节  周身感到一阵燥热  书页与现实的即景  五女山最新的段落  在岁
期刊
这水声 一直都保持原乡的韵味  这是我接近它的理由  像聆听一个老者的讲述  一些故事总是从时光的间隙中  穿过又穿回  像烟火一样  从秋水的流逝中慢慢变老  而我年轻的样子  保存在巨大的落日里  那些镀金的铁  更像我支撑某些信念的骨骼  说是落日辉煌  其实我更喜欢最真实的水声  在盗取光阴的同时  还会留下飞鸟的痕迹  这很令人向往——  其实故乡也是飞鸟们的家  它们每一次的迁徙 都很
期刊
才回来一周,我对潜山的印象就开始变得模糊,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是否去过,也许它只是一个梦,一种我向往的生活状态。  去潜山的第一天就下雪了,這是今年第一场雪。  这场雪不只落在潜山,我从朋友圈看,它落在许多城市,而从酒店418房间看出去,这场雪似乎只下给了我眼前的这座小城。它轻薄得让我陌生,在一个从小在北方长大的人眼里这实在算不上一场正经的雪,可它飘飘洒洒的架势仿佛又把我带回了北方。  几天后,天柱
期刊
吐着蛇信子 盘成围檐帽  听交通广播 前路未堵  不用着急 逆时针  过了回龙湾 上沱江桥  被风吹 山花在拱上  花藤在拱下  到了北大街再泊東城门  脸上红霞飞 掌鱼灯
期刊
其实“望热”是一种比较文雅的说法,我们那叫“看热”。伏天看热,是当地流传的一种风俗,不清楚传播的范围多广,去查百度,发现还真是个稀罕词儿,介绍的文字亦寥寥:“望热”一般是指女的去看婆婆,男的去看丈母娘。  这般解释倒像是专门针对未婚男女。我们那也确实有这情况,却又似乎没那么局限。中国人重情面,历来讲究礼尚往来,亲友间的互访是断不能少的。我们的“看热”就代表着大范围的走亲访友,七大姑八大姨家都得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