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不同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子宫畸形中的诊断价值

来源 :中国健康月刊·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uli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超声检查在先天性子宫畸形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总结工作经验,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院诊断为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31例,所有患者均行二维及三维超声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所有患者最终均经宫腔镜、腹腔镜、手术病理确诊;结果:二维超声检查共诊断双子宫5例,纵膈子宫3例,双角子宫5例,单角子宫4例,弓形子宫4例,共21例,误诊漏诊10例,其诊断敏感性为67.74%,三维超声检查共诊断双子宫8例,纵膈子宫4例,双角子宫7例,单角子宫7例,弓形子宫5例,共31例,误诊漏诊0例,其诊断敏感性为100%,两种超声检查结果间的检出例数、诊断敏感性差异均比较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结论:二维、三维超声检查对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均具有较好的辅助价值,但三维超声检查器辅助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二维超声检查,值得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超声; 先天性子宫畸形; 诊断
  先天性子宫畸形是临床妇女不孕、早产、流产、宫外孕等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是由于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内外因素的干扰,导致子宫发育停止或发育融合不全,从而形成双子宫、纵膈子宫、双角子宫、单角子宫、弓形子宫等畸形子宫1。如果能及时的对患者作出诊断,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或怀孕期间的有效监护措施,能够减少误诊漏诊误治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了患者痛苦、减少了其身心损伤,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对不同超声检查对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临床辅助诊断价值作以下探讨。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于我院诊断为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31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为(36.24±2.39)岁,患者大多因不孕、月经不规律、经量过多、早产、习惯性流产等原因就诊或正常体检而诊断,所有患者均经宫腔镜、腹腔镜、手术病理确诊,确诊前所有患者均行二维、三维超声检查而且其影像学资料完整。
  入组标准:经宫腔镜、腹腔镜、手术病理证实;年龄为18~50岁之间;均行二维、三维超声检查且影像学资料完整;同意参与此研究者;排除标准:未全行二维、三维超声检查或影像学资料不完整;患有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等;不同意参与此研究者。
  1.2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GE E8彩色超声诊断仪
  1.2.2检查方法:
  进行超声检查前,嘱患者将膀胱排空,采取平卧双腿屈曲位,将耦合剂涂于二维阴道探头上并套上避孕套插入患者阴道内,对患者子宫的位置、大小、外形轮廓、内膜厚度、内膜形态及双侧附件等进行全面扫描观察,并记录相关测量数据;将二维探头取下换以5~8MHz阴道三维容积探头,再次插入阴道内进行子宫容积扫描,当子宫长轴切面(宫颈、宫腔全长)显示于屏幕中心时定位三维探头,并进行子宫三维扫描,在2~8s内获得A、B、C三平面图像后,对三维探头进行旋转调节方向,选择最佳方向后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采用透明模式、表面模式、混合模式三种模式进行图像处理,重建出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三维立体图像并进行保存,以便临床医师进行观察研究患者病情。
  1.2.3分析方法:
  回顾31例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从其年龄、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检查方法等方面进行患者信息的收集、整理、综合、比较、分析。
  1.3诊断标准:
  采用Buttram分类法作为诊断标准:
  双子宫:患者具有两个相互分离的子宫,两子宫宫颈可相连亦可分离;
  纵膈子宫:完全纵膈子宫:患者纵膈延伸至宫颈内、外口处;部分纵膈子宫:患者纵膈延伸至宫颈内口以上部位;宫底部无切迹或切迹深度<1cm;
  双角子宫:完全双角子宫:患者子宫从宫颈内口开始分为两部分;不全双角子宫:患者子宫从宫颈内口以上部位开始分为两部分;宫底部切迹明显,深度>1cm;
  单角子宫:患者子宫呈梭形,子宫内膜亦呈单角形状;
  弓形子宫:患者子宫底呈凹陷性弧形,宫底向宫腔内凸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統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记录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统计学指标差异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31例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经二维、三维超声检查后,二维超声检查共诊断双子宫5例,纵膈子宫3例,双角子宫5例,单角子宫4例,弓形子宫4例,共21例,其诊断敏感性为67.74%,三维超声检查共诊断双子宫8例,纵膈子宫4例,双角子宫7例,单角子宫7例,弓形子宫5例,共31例,其诊断敏感性为100%,所有患者均经宫腔镜、腹腔镜、手术病理确诊,三维超声检查结果与确诊结果相同,两种超声检查诊断详情见表1。
  表1 两种超声检查对先天性子宫畸形诊断情况
  3讨论
  先天性子宫畸形在临床上种类繁多且隐匿性好,常多受早孕、未婚的影响,其在临床诊断上多采用辅助检查,临床上常用来辅助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检查方法有腹腔镜检查、宫腔镜检查、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核磁共振、超声检查等,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术、宫腔镜虽可以显示子宫内形态,但其对于子宫外轮廓显示不佳,腹腔镜岁可显示子宫外部形态但却不能显示内部形态,而且对患者能造成一定的创伤,核磁共振虽诊断敏感度高,但其价格昂贵而且尚不普及,因此超声检查成为了目前最适合辅助先天性子宫畸形诊断的检查项目,但不同的超声检查其临床敏感性亦不同2。由表1可以看出二维超声对于31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共检出21例,误诊漏诊10例,其诊断敏感性为67.74%,而三维超声共检出31例,误诊漏诊0例,其诊断敏感性为100%,两种超声检查结果间的检出例数、诊断敏感性差异均比较明显,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说明三维超声对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辅助诊断价值要明显高于二维超声检查。
  二维超声检查对于子宫畸形明显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但其无法获得患者子宫冠状面上的影像,临床医师只能通过分析患者子宫横切面、纵切面进而凭工作经验推测出患者子宫的外部形状及内部形态,其对弓形子宫、双角子宫、纵膈子宫类型的诊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三维超声检查能够使临床医师获得患者子宫的所有切面图像,并能够显示宫底、宫角、宫颈等生理解剖结构及宫底基层连续性、宫底凹陷性,其能够对子宫畸形的类型诊断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对于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辅助诊断价值非常高3。
  二维、三维超声检查对先天性子宫畸形临床诊断均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但由于二维超声检查的局限性及结果不准确性,可作为临床子宫畸形的初筛检查方法4,而三维超声检查诊断敏感性好,是临床上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方便、快捷、准确的辅助诊断手段,值得在临床工作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锦惠,闫芳,于子芳,等.经阴道实时三维超声 VCI-C成像对先天性子宫畸形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0,26(4):370- 372.
  [2]郭晓慧,魏玲玲,管琳.经阴道三维超声诊断先天性子宫畸形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2009,11,2(21):82-83.
  [3]王丹霞.宫、腹腔镜联合三维超声官腔造影诊治子宫纵隔57例[J].陕西医学杂志,2008,37(7):825-826.
  [4]江丽,林丽仙,朱建平,等.经阴道三维超声在纵隔子宫合并妊娠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0,12(1):29- 31.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我国学者对"医学美学"(medicalaesthetics)概念的研究逐渐深入,围绕着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的定义、对象、任务、体系结构及其对现代医学模式转变和未来医学发展的影
本文介绍了乳房形态研究的主要进展,就乳房形态研究的方法和工具而言,生物立体摄影测量技术及以该技术为基础的各种测量设备,应该是该领域研究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研究
随着TD-LTE网络覆盖率的不断提升,语音业务也将逐步转移到TD-LTE网络上。基于IMS方式在LTE网络上实现语音业务,是VoLTE的最终目标,过渡阶段还有哪些问题需解决,产业链对此有
本文介绍了一例"头颈、颞部、前额、面颊部和双侧耳前后(包括双侧外耳)及颌颈部巨大恶性黑色素瘤病灶扩大切除术"后的患者进行了异体全层头皮及额颞部、乳突区、颌颈部(包括
会议
本文介绍了目前欧美等国家相继开展了及时乳房再造术,对早期乳腺癌患者乳腺癌根治手术的同时进行乳房再造,以达到恢复形体完美,减轻患者身心痛苦的目的,乳房再造术蕴含审美精
【摘要】 比较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时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009年6月到2010年6月来我院胸外科进行开胸手术患者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给予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照组34例给予单纯全麻,记录不同时间段MAP和HR情况及术后苏醒及拔管情况。结论:两组病人诱导前后血液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差异,但切皮,去肋骨,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明显的统计意义(p<0.05)
本文旨在探讨游离皮片受区进行再扩张以增加皮肤的来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该方法亦有一定适应证,选择病例应是在游离皮片受区皮片下有一定软组织者,这样可以便于扩张器的植入
【摘要】 目的:探讨腔内输尿管钬激光切开术在治疗输尿管壁段结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收治的输尿管壁段结石患者采用腔内输尿管钬激光切开术在治疗输尿管壁段结石。结果:45例输尿管壁段结石均一次性碎石成功,碎石成功率97.83%(45/46);1例输尿管口狭窄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碎石时间20~200min,平均(55.68±20.50) min;后1周复查腹部平片及B超结石均完全排净。4
本文旨在进一步深入研究血管瘤的发病机制,进而选择有效快捷的治疗方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的实验结果对了解了血管形成因子在血管瘤中的表达水平,更深入地研究血管瘤的发病机制
【摘要】 目的:探讨研究血管肿瘤治疗中酒精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39例非酒精过敏的血管肿瘤患者实施肿瘤部位碘伏或75%的酒精消毒后的95%无水酒精注射,4~7天注射一次,4次为一疗程并在术后随访1年。结果:39例血管肿瘤中治愈33例(占84.62%),好转4例(占10.26%),无效2例(占5.13%)。总有效37例(94.87%)。治愈率达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