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对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强化和训练,容易出现“满堂灌” “填鸭式”的教学现象,这样下去,提高不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孔老夫子曾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科知识的学习需要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同时,要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重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当务之急。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就是不囿陈说,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传统学科,如何从“记忆—复制型”传统教育方式中走出来,是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很好方法。但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应该成为书本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里浮不上来。目前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启动知识积累,借助已知求未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检验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要走出传统,就必须着眼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能结合品德与社会课文中的内容,来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针对具体的问题,灵活利用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独到见解,加深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接受。
二、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创新的保证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智力冒险、大胆想象是合理的。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自由、活跃、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方面,小学思品老师需注重设计多元化的小学思品课堂教学,设计多元化的测试方式,使各种测试方法有机渗透,营造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使学生增强对这门学科的追求、亲近与热爱。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创新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一直还沿袭着室内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也觉得难以为继。新的教学改革,是要使现在的政治课更加贴近生活,综合性强。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综合知识一知半解,只好在讲授中生搬照抄,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所讲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让品德与社会课走出课堂,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使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把自己所了解、所看到的社会现象与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课本知识。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创新的基础
追求新奇是学生的天性。针对学生的求奇心理,教师可用奇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贵知疑,大疑则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新颖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也能达到很好的激发效果。如一个学生刚刚进入新的年级学习,对新的课程、新的技巧乃至新的任课教师都怀有极大的好奇心。特别是在上第一节课时,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新教材讲些什么、学习它有什么意义以及怎样才能学好它,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心理,下工夫加以引导,诱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新教材产生浓厚兴趣。
(2)巧借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在现代化教学中,录像、录音、图画资料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引人入胜。
总之,“教学有方,教学无法”,小学思品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书本权威和自身权威,努力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不一味“填鸭式”教学,允许思维的多元化,大度地接受学生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形成,将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岚皋县城关小学)
一、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前提
创新,就是不囿陈说,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提出新观点、新理论,以指导新的实践。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传统学科,如何从“记忆—复制型”传统教育方式中走出来,是目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读书是获取知识的很好方法。但我们要教育学生不应该成为书本的奴隶,不能淹没在书本知识里浮不上来。目前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中,是否能有效地启动知识积累,借助已知求未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是检验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教育要走出传统,就必须着眼于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观念的改革和创新,使学生能结合品德与社会课文中的内容,来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针对具体的问题,灵活利用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独到见解,加深对基础知识点的记忆、理解、接受。
二、自由、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创新的保证
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的明显特点,教师应让学生感到进行智力冒险、大胆想象是合理的。创新人才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依赖于自由、活跃、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一方面,小学思品老师需注重设计多元化的小学思品课堂教学,设计多元化的测试方式,使各种测试方法有机渗透,营造浓厚的人文主义氛围,使学生增强对这门学科的追求、亲近与热爱。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创新教学方式,达到教学目的。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一直还沿袭着室内的教学模式,最主要的还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也觉得难以为继。新的教学改革,是要使现在的政治课更加贴近生活,综合性强。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综合知识一知半解,只好在讲授中生搬照抄,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使所讲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同时,还可以结合学校实际,让品德与社会课走出课堂,采用“走出去”的办法,带领学生走出校门,使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把自己所了解、所看到的社会现象与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起来,更好地领会和运用课本知识。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是创新的基础
追求新奇是学生的天性。针对学生的求奇心理,教师可用奇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学贵知疑,大疑则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利用新颖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紧紧抓住学生心理,巧妙设疑,创设问题情境,也能达到很好的激发效果。如一个学生刚刚进入新的年级学习,对新的课程、新的技巧乃至新的任课教师都怀有极大的好奇心。特别是在上第一节课时,学生都急切地想知道新教材讲些什么、学习它有什么意义以及怎样才能学好它,等等。教师应充分利用这种心理,下工夫加以引导,诱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的品德与社会课新教材产生浓厚兴趣。
(2)巧借教学手段,激活学生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组织、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借助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在现代化教学中,录像、录音、图画资料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而引人入胜。
总之,“教学有方,教学无法”,小学思品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书本权威和自身权威,努力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不一味“填鸭式”教学,允许思维的多元化,大度地接受学生在探索中所犯的错误,培养学生敢为人先的勇气。这种良好的育人环境的形成,将使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新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极大地培育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岚皋县城关小学)